1. 首页 > 娱乐生活

科尔沁蒙古馅饼

蒙古馅饼是科尔沁一种传统的特色美食,在通辽市民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保护好这一特色美食,使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通辽特色饮食文化走向全国,一直是通辽市工商局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认为蒙古馅饼应有自己的商标,形成品牌优势,做大做强蒙古馅饼产业,把“科尔沁蒙古馅饼”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辽市工商局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和市商务局积极合作,请示自治区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积极商讨注册“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事宜,尽力指导和帮助通辽市餐饮行业协会设计制作商标图样和申请材料。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在9月28日终于以通辽市餐饮协会的名义向国家商标局提出申请注册商品(30类)和服务(43类)两个类别的“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商标局对“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受理,标志着通辽市餐饮服务行业迈向了品牌发展新的阶段。

科尔沁蒙古馅饼

蒙古馅饼的诞生有800年的历史。相传800多年前,科尔沁始祖哈布图哈萨尔晚年喜爱面食“兀都麻(烧饼)”,后来,王府中的厨师借鉴中原地区葱油饼的制作方法,以小麦面做皮,用牛羊肉为馅,手工压制成饼,两面煎至金黄色,使之外皮酥香软糯,肉馅鲜嫩清香。哈萨尔食后大悦,名之为“沙粒饽饽(馅饼)”。400年后,这种食品随着部落的迁徙,被哈萨尔的后裔带到科尔沁草原广泛流传,被称为“科尔沁蒙古馅饼”。历史上,“科尔沁蒙古馅饼”曾经是“大清国母”孝庄文皇后和康熙、乾隆皇帝的最爱美食。由于它历史悠久、制作独特,酥软香嫩、营养丰富,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科尔沁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2003年元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通辽视察期间,在通辽科尔沁宾馆就餐,“科尔沁蒙古馅饼”成为主餐之一,曾受到-赞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以及冯小刚、李双江、蒋大为、德德玛等艺术家,都曾食用后并给予高度评价,赞誉为“草原饮食文化中的精品”。

由于科尔沁蒙古馅饼的独特风味,在1990年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上,备受各国运动员的青睐;2002年,“科尔沁蒙古馅饼”被评为“内蒙古名点”;2012年在黄河美食节上获“中国名点”荣誉称号;通辽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于2012年10月24日成功制作出中国最大的“科尔沁蒙古馅饼”(直径5米、厚2厘米、重325公斤),并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至此,历经四百余年传承的“科尔沁蒙古馅饼”名满中华,成为餐饮界的标志性美食。

“科尔沁蒙古馅饼”是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并传承与发展的特色面点食品,拥有浓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在各级烹饪大赛中先后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地方名点。注册“科尔沁蒙古馅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美食文化名片,弘扬科尔沁美食文化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白宝龙)

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之科尔沁蒙古族历史长卷展

科尔沁蒙古语的意思为“带弓箭的人们”,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亲率的大汗卫队和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战功显赫赫。1206年,受封于蒙古民族的发祥地额尔古纳河流域水草丰美的广袤草原。由此,开始了一个英雄部落八百年的恢弘历程。八百年,铸就了科尔沁雄浑壮阔的历史;八百年,砥砺了“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科尔沁精神;八百年,成就了哈布图哈萨尔、孝庄文皇后、僧格林沁、嗄达梅林等诸多风云人物;八百年,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科尔沁文化。

展馆1

展馆2

展馆3

展馆4

青铜剑(鲜卑)

青铜饰件(鲜卑)

成吉思汗金、银令牌复制品

雕花马鞍(元)

铁权(元)

陶壶(明)

青铜奶壶(明)

永福宫庄妃诰命书复制品

孝庄文皇后谥宝印复制品1

孝庄文皇后谥宝印复制品2

固伦雍穆长公主墓志

固伦雍穆长公主银骨灰盒(清)

嘎达梅林抗垦起义1

嘎达梅林抗垦起义2

《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烈士1

《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烈士2

《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烈士3

《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烈士4

《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烈士5

走进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我国北疆少数民族的草原游牧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长达数千年的生息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饱含勤劳与智慧,凭借独特且多样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草原游牧系统,不仅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丰富了悠久灿烂的草原文明,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游牧文化的代表,这里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最后的栖息地,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传统的游牧习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纯正的蒙古族游牧文化保留传承地区。

△蒙古族冰上阿日嘎。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保留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罕见的区分冬春营地、夏秋营地“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在这个偏居一隅的“世外桃源”中,牧民们过着融合了现代元素的传统游牧生活。他们根据季节变化、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和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间。“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天然的依存关系,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人民“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朴素的“以人为本、取物顺时、循环利用”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誉”的草原文化内核。“传承祖训、敬天爱人、守望相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风貌,深深融入蒙古族群众的血脉。这些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和科研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保护传承好这片文化瑰宝,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像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让古老而又鲜活的传统农业系统重新焕发新的生机。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委、政府以“绿色、纯净”为标签,确定“生态立旗”的发展战略,成立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出台《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保护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实施了北部罕山水源涵养林区、中西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区、东南部防沙治沙区“三个区域”和百万亩天然林保护、百万亩沙地综合治理、百万亩退耕还林、百万亩小流域治理、百公里库河连通生态建设“六大工程”,让这片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净土得到较好保护,为打造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增瓦添绿”。目前,“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百万亩人工牧草基地,已经成为全球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牧草基地;全旗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4.67%和70%,201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如今,“纯净”已经成为阿旗的底色。

发展利用好草原游牧系统这块“金字招牌”,我们一直在积极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我们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顺应阿旗30万各族群众期盼,全力推动草原游牧系统进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行列,2014年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被列入全国200个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2019年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们深入挖掘“天然、绿色、安全”特质,全力培育“阿鲁科尔沁旗牛羊肉”地标品牌,衍生草原游牧系统生态产品,科学规划和建设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

△蒙古族摔跤。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护和传承濒危的草原游牧系统,探索出一条融合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坚决守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的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把游牧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凝聚“后发”优势,实现遗产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产业振兴方面,围绕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掘遗产地的生物、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优势,尤其抓住“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做大做强“绿色、纯净”为标签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生态振兴方面,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游牧系统生态环境功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文化振兴方面,发掘传统游牧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特别把阿日奔苏木婚礼、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把蒙古族汗廷音乐、哈萨尔敖包祭祀、那达慕和全旗“男儿三艺”锦标赛等民族特色活动宣传出去,塑造“蒙元文化”品牌形象,充分展示各民族繁荣稳定、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和谐景象,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

我们将通过我们的持续努力,为世界农业与边远牧区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方案。

(作者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委书记 于伟东)

绿色原生态的草原游牧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位于该旗最北部的巴彦温都尔苏木,总面积500万亩。这里是森林与草原、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过渡的典型地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是全国唯一一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草原游牧区。因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被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预备名单。

游牧历史悠久漫长。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游牧生产活动,先后属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游牧狩猎地。后历经辽、金、元至明、清,皆为游牧民栖息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蒙古族一部迁徙游牧于此,始名阿鲁科尔沁部。

游牧系统独一无二。阿鲁科尔沁广袤的草原与密布的河流,为游牧活动提供了一年四季充足肥美的水草资源;大片的森林与山地,阻挡了长驱直入的西伯利亚寒流,为牧民冬春劳作提供了适宜的向阳背风的活动空间。“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天然的依存关系,让这里的游牧生产方式历久不衰,成为全国唯一一块原汁原味保留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进入农历5月,北部巴彦温都尔苏木各处的敖包祭祀就相继开始,夏季转场来放牧的阿鲁科尔沁牧民遵循祖训换上盛装依约前行,在喇嘛诵经祈福后,牧民们各自献上新做的奶食、美酒和哈达,感谢大自然慷慨赐予,祈盼草原风调雨顺、羊肥牛壮,并绕着敖包走三圈,表达敬意。

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与西辽河过渡带的独特地势,形成了南北迥异、四季皆宜的草原资源。南部是亚洲面积最大的百万亩优质牧草成片种植基地,有“中国草都”美誉;北部是超过500万亩的原生态游牧草原,连绵起伏的山峦,茫茫无际的草地,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雄浑博大的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复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独特游牧景观,诗意栖居形象愈加丰满。

生物类型多种多样。森林、灌丛、草原、湿地构成了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马鹿种群(东北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鸨、黑鹳及其它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地和繁殖环境。经科学考证,这里有7个植被型、33个群系;有苔藓植物130多种,蕨类植物10多种,种子植物700多种。家畜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牛、蒙古绵羊、昭乌达肉羊、罕山白绒山羊、蒙古马等。

游牧生产传承有序。蒙古族“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当代,并逐渐融合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通过良种引进、提纯复壮,以及天然草场保护、青储饲料种植和暖棚暖圈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逐渐破除了传统游牧业过于依赖自然条件、牲畜生长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生命周期魔咒,蕴含着科学的实践经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思想。

游牧文化淳朴厚重。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阿鲁科尔沁牧民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草原那达慕、祭敖包、阿鲁科尔沁部落婚礼、阿鲁科尔沁民歌等传统体育和节庆活动,都能让人们领略到蒙古族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情。《阿日奔苏木婚礼》和《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两个项目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汗廷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并成功抢救复原演奏。

讲述传统游牧故事,传播时代发展强音,阿鲁科尔沁大草原有诗亦有远方。

草原游牧文化遗产成为乡村发展引擎

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草原游牧系统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把农业文化遗产“这张王牌”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发挥好遗产地生态与文化优势、拓展草原畜牧业功能、丰富新业态的思路,积极探索牧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途径,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是阿鲁科尔沁旗高格斯台罕乌拉祭祀日。清晨,人们在山顶敖包祭祀后,在山脚下的查斌草原举行盛大的那达慕活动。活动保留和传承了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有搏克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活动持续数日,是每年全旗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每年草原上最热闹的时节,吸引成千上万的牧民前来参加。 王伟东 摄

岁月峥嵘,“国家队”推介“大尾羊”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内牧民依然保留着蒙古族“逐水草而居”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原生态游牧草原丰富的植被类型,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家畜采食百草、饮用天然泉水,保障了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享誉草原的土种绵羊——大尾羊。阿鲁科尔沁旗这些年在游牧系统核心区致力于优质肉牛羊天然养殖基地建设,倾力打造草原游牧系统生态产品,隆重推介来自“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大尾羊,2017年开始开拓电商销售渠道,当年就获得两百万元订单。来自草原最为纯正的阿鲁科尔沁羊肉,也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农遗良品”向全国推介,更加坚定了遗产地牧民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岁月流金,“塔林花”品牌放异彩

坝上深处的塔林花、清澈见底的河流、茫茫无际的草场、白云一样翻滚的牛羊,一片水清岸绿、生机盎然、开阔旷野的景象,是阿鲁科尔沁草原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中央定点帮扶企业中化集团一眼看中了塔林花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与阿鲁科尔沁旗职教中心电商服务中心联合推出了“塔林花”羊肉品牌,投入150万元,在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塔林花建立肉羊可追溯体系,对肉羊进行定向耳标标记,实现肉羊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可溯源体系的建设,提高了肉羊价格,每市斤比市场价格高2元钱,全年增收320万元,30个贫困村2500人受益,同时吸纳20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500人脱贫。现在,“塔林花”不仅是一个旅游地标,更成为一种美食品牌。

△草原天边。

岁月如歌,草原胜景成就生态旅游

阿鲁科尔沁旗围绕建设“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科学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今年引入旅游开发企业合作成立了公司项目,目前正在着手进行中。项目将通过门票收入分成、合作入股、销售特色农畜产品、开办牧家乐等多种途径带动遗产地牧民增收。目前遗产地周边牧家乐已达10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苏鲁鼎营盘游牧文化体验区占地3000亩,规划建设了接待区、住宿区、体验区、娱乐区等几大区域,可以让游人切身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抓羊现宰品尝传统特色蒙餐,可体验骑马、射箭、勒勒车等传统娱乐项目,还可参与奶食品制作加工、山野菜采摘制作、传统民族服装服饰制作及穿戴等蒙古族民俗生活体验。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万元,带动贫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岁月为证,“蒙元文化”释放发展活力

近年来,巴彦温都尔苏木为弘扬和传承草原游牧系统文化内涵,成立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协会。协会以传承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为宗旨,努力提升民族刺绣、民族服饰、银饰、皮艺、木艺、奶食品等蒙古族传统工艺的影响力,提高手工艺术品的社会价值,融合创新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生命。目前入会会员300余人,其中30%为贫困户,遍布全苏木23个嘎查。协会聘请专业老师培训会员,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精准扶贫电商平台对外宣传和销售,实现了游牧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2018年完成订单1865件,获得收入45.6万元。

如今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区域,天更蓝,水更清,绿色更纯净。勤劳的各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又唱响了乡村振兴的雄壮号角!

蒙古族勒勒车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牧区最有效的交通运载工具,为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于2007年6月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构成,多采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车架子的组成是两根辕木、九至十一根横撑、八根竖撑和两根车厢盖。车轮部分,由一根轴、两个车毂、三十六根车辐条和十二根车辋构成。勒勒车有两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制作勒勒车,只用锛子、斧子、凿子和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技术工艺简单,但蕴涵着许多科学道理,体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阿日奔苏木婚礼

阿日奔苏木婚礼,是阿鲁科尔沁旗阿日奔苏木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婚俗。在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上形成的这种婚俗,具有浓浓的草原民族风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诚实豪放的性格和多彩多姿的生活场面。阿日奔苏木婚礼于2007年6月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婚礼以两个青年男女的婚礼仪式作为主线,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戏剧化的场景。在这里,蒙古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婚礼过程中所使用的祝赞词,是蒙古族口头文学的精品。婚礼中的蒙古包、乘马、勒勒车、蒙古族服装、蒙古族奶食品和肉食品,以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等,表现了草原特有的文化。

△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

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

1984年,在阿鲁科尔沁旗根丕庙发现了古代蒙古族音乐《吉庆篇》《吉祥师》《大合曲》和《牧马歌》等15首歌曲。

《清会典》卷四十二《蒙古乐》的注释中写道:“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部,获其乐,列于‘燕乐’,是曰蒙古乐曲。”研究证明,配备工尺谱的这15首曲目,是乾隆年间修订的《律吕正义后篇》中满、汉、蒙三种文字合璧的《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一部分。林丹汗宫廷音乐歌曲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学说、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2011年8月,《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署名外,本版文章和图片均由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王澎;编辑:李鹏

蒙古族草原文化的杰出代表—科尔沁版画

科尔沁版画于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哲里木,它将少数民族审美情趣和粗犷神奇的版画语言结合在一起,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杰出代表。

科尔沁版画作品以雄浑、大气、纯朴、高雅而著称,被美术界称之为“科尔沁草原雄风”。其作品多取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内容写实,风格质朴,线条粗犷,色彩鲜艳,民族和地方特色浓郁,目前已跻身全国美术创作优秀行列,是我国当代四大版画群体之一。

今天在众多的科尔沁版画艺术家中我们选取了库伦籍的三位本土版画家:格日勒图、包丰华、王瑞峰先生的部分作品,展现给大家。

格日勒图 1942年10月生,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曾任库伦旗文化馆馆长、旗文学艺术创编室主任,先后被评为“全区自学成才模范”、“通辽市劳动模范”。中国美术协会会员、(1985年入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通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自学美术,擅长版画。先后创作出近百幅版画作品,其中有十多幅入选国家级美术作品展。如:东北三省版画联展、全国首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全国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版画展、边疆六省区美术作品展、全国民族大学家庭美术作品展、全国建党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中国少数民族“百花”奖美术作品展、中国版画艺术百年大展等。有十余幅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美术》、《东北民兵》、《人民画报》、《版画艺术》、《版画世界》、《中国版画艺术百年大展》、《中国版画藏品选》(日本版)、《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选集)等。有十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江苏美术馆、湖南美术馆、南京宾馆、内蒙古美术馆等国家级美术馆、省级美术馆和个人收藏。还有十余幅作品先后在美国、苏联、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2006年,在日本长野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傍晚》获自治区首届艺术创作“萨日纳”奖,《牧歌》、《绿色的摇篮》、《戈壁人家》、《春雨》等作品在全国民族“百花奖”美术作品中分别获铜奖和优秀作品奖。

主要作品有《惕》,《草原晨曲》、《探宝》、《傍晚》、《沙漠深处》、《出工》、《绿色的摇篮》、《暮归》、《牧铺又一春》、《细雨》等。

事迹被收录《中国艺术家传集》、《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美术辞林 版画艺术卷》、《中国美术书法届名人名作博等

格日勒图 1942年10月生,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曾任库伦旗文化馆馆长、旗文学艺术创编室主任,先后被评为“全区自学成才模范”、“通辽市劳动模范”。中国美术协会会员(1985年入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通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自学美术,擅长版画。先后创作出近百幅版画作品,其中有十多幅入选国家级美术作品展。如:东北三省版画联展、全国首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全国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版画展、边疆六省区美术作品展、全国民族大学家庭美术作品展、全国建党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中国少数民族“百花”奖美术作品展、中国版画艺术百年大展等。有十余幅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美术》《东北民兵》《人民画报》《版画艺术》《版画世界》《中国版画艺术百年大展》《中国版画藏品选》(日本版)《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选集)等。有十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江苏美术馆、湖南美术馆、南京宾馆、内蒙古美术馆等国家级美术馆、省级美术馆和个人收藏。还有十余幅作品先后在美国、苏联、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2006年,在日本长野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傍晚》获自治区首届艺术创作“萨日纳”奖,《牧歌》《绿色的摇篮》《戈壁人家 》《春雨》等作品在全国民族“百花奖”美术作品中分别获铜奖和优秀作品奖。

主要作品有《警惕》《草原晨曲》《探宝》《傍晚》《沙漠深处》《出工》《绿色的摇篮》《暮归》《牧铺又一春》《细雨》等。

《暮归》 作者:格日勒图

《春雨》作者:格日勒图

《傍晚》作者:格日勒图

《牧铺又一春》 作者:格日勒图

《戈壁人家》作者:格日勒图

《沙漠深处》 作者:格日勒图

《出工》作者:格日勒图

《霍林河畔》 作者:格日勒图

《这里春来早》 作者:格日勒图

《草原晨曲》作者:格日勒图

《霞归 》作者:包丰华

《情系草原 》作者:包丰华

《牧女》 作者:包丰华

《栏边》作者:包丰华

《金秋》作者:包丰华

《伴着晚霞》 作者:包丰华

《经略中原.木华黎》作者:包丰华

《途中》作者:包丰华

《牧童》作者:包丰华

《牧羊曲》作者:包丰华

王瑞峰,生於内蒙古库伦旗,祖籍山东登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踏遍沙漠》《家乡的那片土地》《春》《霞光》《轻风》《草原洞天》《喜悦》《心曲》《父亲的草原》《远方》《归》《梦中草原》《晴》《林间》《故乡的云》《巡》《风水草原》《夏日》等多件作品,在俄罗斯、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养畜牧河畔》 作者:王瑞峰

《岁月》 作者:王瑞峰

《庙会》作者:王瑞峰

《不夜的安代》 作者:王瑞峰

《家乡的那片土地》作者:王瑞峰

《风水草原》作者:王瑞峰

《心中的萨日娜》作者:王瑞峰

《梦故乡》作者:王瑞峰

《守望家乡》作者:王瑞峰

《暖阳》作者:王瑞峰

事迹被收录《中国艺术家传集》《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美术辞林 版画艺术卷》《中国美术书法届名人名作博览》等。

通辽旅游资讯综合整理 来源:库伦旗宗教博物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45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