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山西小酥肉

山西小酥肉

晋式第二蒸,是山西小酥肉。酥肉是山西的传统名菜,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名食掌故》记,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其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府内侍女知赵王有喜食烤肉习惯,就选用上好猪肉先煮再蒸后炸,配大葱、面酱佐食,深得赞赏。因加入紫苏调料,称为“紫苏肉”。后传于民间,晋中一带唤作“香酥肉”,晋南民间宴席多称“小酥肉”,制法略有变化,将五花肉切小片,拌淀粉鸡蛋糊腌制,然后用油炸至金黄色,与炒好的木耳、玉兰片混合,放入蒸锅蒸制而成。

小酥肉在运城一带民间宴席多取羊肉制作。而晋城行菜则选用肥猪膘先煮再蒸后炸,称“紫酥刀背”,是上党地方传统菜肴,而其民间多选五花肉先炸再煮后蒸,称“胡卜肉”,是逢年过节、喜庆婚筵必上的菜肴。长治一带则改良创新有酥肉芥末粉皮汤,已为当地名吃。全晋会馆改良创新有王家小酥肉酸菜鱼唇菜,据传晋商灵石王家主人王谦曾参加康熙六十一年乾清宫“千叟宴”,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和鱼唇菜一道。王谦回乡后,命家人将鱼唇配以山西小酥肉、酸菜烹制,味道极美,成为王家家宴的头菜。东南亚王氏宗亲会客人在全晋会馆品尝此菜,赞不绝口,并留诗纪念“春风走马汾水边,丰年留客作清欢。几回梦里今非梦,王氏宗亲聚太原。”

山西特色小吃:定襄蒸肉

忻州制作瓦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末清初。瓦酥一般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形似瓦状,入口沙、甜、香、松软,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路经忻州市,州官许翰度敬上由麻会镇(今麻会村)王凤龙师傅制作的瓦酥,慈禧食后龙颜大开,赐名龙凤瓦酥。

也就是从那时起,忻州的瓦酥名声大震,成为山西地地道道的名特产品。瓦酥以其质酥脆,味香郁,堪称炉食中一绝。鲜食酥沙,松软;干食酥脆、甘香;常食健胃壮身。

曾被山西省商业系统评为最佳食品,声誉远达太原、大同、河北、内蒙古等地(市)。1981年被列为山西省名特产品;1996年荣获国际最高金奖和"对人类特殊贡献奖"。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瓦酥,约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内外皆呈金黄色,上印"忻州瓦酥"字样。每公斤约有五十二至五十八块。其质酥脆,味甜香郁,堪称炉食中之一绝。

久放色味不变,常食有健胃壮身的功用。制作瓦酥选用精粉、纯蛋黄、上等食油、细砂糖为料。成型时用模托就,再经油炸,出锅后压制成瓦状。这种食品,因其好吃,易储存,物美价廉的特点,成为人民群众喜欢食用的饼类之一。

配料标准

标准粉五十六斤,鲜鸡蛋黄十五斤,食油二十七斤八两,砂糖粉十二斤九两,生产成品一百斤。

制作方法

先将鸡蛋去蛋清,留蛋黄。蛋黄内不能带入蛋清,否则容易起泡。

蛋黄打好后,放入全面容器内,用水棒搅动均匀,然后将全部砂糖和近一半的食油倒入全面容器内,继续搅动,待油、糖面完全混合均匀为止。

余下的一半面粉倒在面案上,面中间挖一坑,每次取容器内搅匀的蛋黄二三斤,放入面坑内,合成面团,软硬适宜,用面棍擀开后,切成瓦酥条状,在专用模具内,磕制成形。

半成品放入油锅后炸制,炸成金黄色即可出锅。出锅后趁热用森棒压制成瓦状。

山西临猗最火的“羊肉饸饹”小吃,集市上的小摊,一天卖300碗!

山西临猗最火的“羊肉饸饹”小吃,集市上的小摊,一天卖300碗!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有时候就想出去改善一下伙食,尝尝一些的美味小吃。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山西临猗最火的“羊肉饸饹”小吃,虽然在集市上的小摊,但生意非常的好,一天卖300碗!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山西临猗最火的“羊肉饸饹”小吃,在当地非常的有名,这种小吃在当地算是比“悠久”的美食,至少有几百年的时间。听老人说这个以前叫做“河漏”,但是后来改成了“饸饹”,虽然说改了名,但是美食的口味一直没变。

这位小摊的老板是一位大叔,大叔说他在在这里卖“羊肉饸饹”已经将近20年的时间,年轻的时候跟着一位师傅学习这个美食小吃,后来自己在这开个小摊,妻子帮忙打打杂。这十几年来,大叔在食材和做法上不断的精进,但是口味从来没有变过,因为当地人吃的就是这个味。

饸饹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吃的面条,也是长条状,但是大叔家的饸饹比较的特别,一般大家吃的面条是白面粉做的,而这个是荞麦做的,所以颜色比较的深一点,有些人还喜欢叫这个黑色饸饹。用荞麦的好处就是营养健康,口感有韧劲,和羊肉一块煮更加的美味。

大叔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然后先去集市买新鲜的羊肉和羊骨,回家清理干净放大锅里面慢炖,羊肉熟了捞出,羊骨继续在锅里面慢煮。饸饹是自己用机子压出来的,相比手工做的,机子压的大小粗细一样,口感更加丰富。

大叔一般卖早上和中午,尤其是冬天的时候,赶早集的人都会停下脚步来这里吃上一碗“羊肉饸饹”,而且里面的食材可以自己添加,一般就是各种的羊杂、羊血和羊肉。冬天喝上一碗热热的“羊肉饸饹”,非常的舒服,主要吃的还饱。

这个“羊肉饸饹”价钱比较的实惠,10块钱1碗,如果想多加点肉另算钱,当地人几乎每天都来吃,外面旅旅游的人都慕名而来,专门品尝这个“羊肉饸饹”美食。大叔虽然在集市上的小摊,但生意非常的好,现在一天卖300碗!

大叔会在饸饹反复的浇羊汤,因为当地还有叫做舀“羊肉饸饹”的说法,做完的“羊肉饸饹”撒上一把香菜,放些羊肉辣椒,吃起来爽极了。大家对山西临猗最火的“羊肉饸饹”小吃,还有什么想说,评论下方分享出来吧。

山西高平的特色小吃“白起肉”,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憎恨!

长平古战场,山西省高平市古口村底层埋有40万具白骨。而且当地还繁衍出一种特色小吃,用豆腐烧烤而成,这个小吃有一个非常奇葩的名字,它被称为“白起肉”。从小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高平当地人对白起的憎恨,为了祭奠当时被白起坑杀的40万赵军,当地人将豆腐比作白起肉,用火烤,将豆腐渣比作白起的脑浆与调味料混合后和豆腐一起吃,所以“白起”化身成为豆腐被端上成千上万山西家庭的饭桌,这种小吃逐渐演变为当地的一种特色,并且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的是为了政治,有的是为了土地。小型的战争有时只有成百上千人,甚至有些小的摩擦都没有被记入史册,大型的战争参战人数则高达好几十万,而其中最出名、最悲壮的则是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据史料记载,白起带领50万秦军进攻赵国,最终击溃40万赵军并将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了200多名童军回赵国报丧。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近100万人的厮杀会有多么可怕,多么惨烈?我们凭想象力是描绘不出来当时的场景的。

白起作为当时秦军的主将,在接收大量赵国降卒的同时,怎样处置赵军的俘虏已经成为他当时最大的难题。20多万降卒不仅每天都要吃喝,秦军还得分出相应的人力来看管他们防止动乱,非常麻烦。于是白起决定处死赵国的降兵,将20多万赵国降兵饿上几天,等到他们饿的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将其集中起来,一夜之间全部处死,从那以后他被冠以“杀神”之称号流传至今。

白起,在中国的历史上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描述他的残暴,也没有人能描述和他对战的感觉,因为他所有的对手都被他斩杀,死者不会说话。根据历史记载的统计数据,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军队人数达到200万,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死于白起之手,其中还不包括无辜的平民百姓。虽然这些数字无从考证,但白起所过之处生灵涂炭是不争的事实。

40万赵军全部被杀,只有200多名童军回到赵国报丧,赵国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恨不得将白起碎尸万段。赵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在这场战争中死亡,战后甚至整个城市已经没有成年男人,老人丧子,妇女丧夫,孩童丧父。强大的40万赵军都奈何不得白起,更不用说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了,所以无奈之下赵国人民就把豆腐捣成酱用火烧烤,将其比作白起的肉,大家一起吃掉来发泄内心对白起的仇恨。祭奠长平之战中40万赵军亡灵的同时,也通过这种方法告诫后代,赵国最大的、最不能忘记的仇人就是白起。

长平之战的烽烟早已散去,“白起肉”这种方式也只是人民记载历史的一种方式,在高平,在路边吃一碗豆腐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的一种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赵国人民对白起的憎恨已经逐渐消散,但“白起肉”流传至今却能让人们深深思考,让人们以史为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和美好生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42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