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湘峪古堡

AAAA级旅游景区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

湘峪古堡

中文名:湘峪古堡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湘峪村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年 全天开放

占地面积:3.25万平方米

著名景点:古城堡、塔楼

时代:明至清

沁水湘峪: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堡城

远远望去,一排气势恢宏的长长的古堡矗立在山崖上。它的周围被河水围绕,群峰环绕,苍松翠柏,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步入古堡,层楼叠院,高低错落,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旖旎的风光无法用言语形容。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堡城”的湘峪古古城。

湘峪古城位于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

登上南侧樊山,就可纵览湘峪古城全貌。据说,樊山的十条山脉无论如何走向,最终都会朝向湘峪。“十山九回头,辈辈出诸侯”的民谚,几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这片大地。隔着湘峪河,不由被那高高的崖顶、洞洞相连的城墙所震撼。城堡外围的护城河,成为阻击外地人入侵的天堑。过去只能乘渡船进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立城头,万夫莫开城。古城共有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保存完整的有南门和东门。

进入古城的南门,便可以看到城墙的内墙上布满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砌窑洞,这就是当年用于防卫城堡的藏兵洞。在每个藏兵洞内都设有拱形窗户一个,直面城外,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瞭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这种兵洞连城的建筑被专家称为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

在古城中,村民们依然固守着自己本土的生活方式,默默厮守着这一方净土,悠闲而与世无争。2013年10月,湘峪村作山西唯一村落,与河北鸡鸣驿村、浙江新叶村等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首批入选国家古村落试点,并给予资金保障。在不久的将来,相信这座古城,定会成为沁河流域古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郭峪古堡,从不远离人间烟火

郭峪古堡 ,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南300米处。

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又有 “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来了郭峪古城你会发现,古朴雅致、安静内敛、深邃厚重,哪一个词形容它都不为过。

尤其是这个时节的古城,更有种说不出的韵味......

清早走在古城的街道,深深呼吸一口带有凉意的空气,看着上学、买菜忙碌又休闲的人们,你会觉得这座古城是活着的。

有温度的笑声、交谈声、孩子们的打闹声……一切是那么鲜活,让人心情舒爽。

毫无目地的漫步在古朴韵味十足的院落,穿梭在曲折幽深的古街古巷中,静静地行走其间,看斑驳的街道,古风浓郁的建筑,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按下快门,安静地记录着古城那抹不易察觉的美好。

如果古城的春天是新鲜的,夏天是热烈的,秋天是多情的,那么到了冬天,古城便是诗意的。

和煦的阳光尤为珍贵,肆意洒落,温暖了每一位游客,为古城增添不一样的感觉。

郭峪村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明清时期,村里先后出了进士举人30多个,在外做官或富商不在少数,所以村里多有明清时期的名宅大院,民居建筑风格堪称完美,被罗哲文称为中华民居之瑰宝。

街道多以砖石铺路,民宅也多院墙高深,整个古城依山而建,在街巷行走给人一种厚重感和神秘感。

民宅内多是多重院落,门口有影背墙,墙上砖雕精美,园内楼阁多为木结构,也都是雕梁画柱精美绝伦。

汤帝庙,是古村里保存完好的一座庙宇,位于城西门处,与西门城墙建筑融为一体。

庙宇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庙宇屋顶琉璃明显经过了更换,但基本保持了原有风格,寺庙的内部木结构部分是原有的,戏台保存完好,依然是当初的样子,实属难得。

郭峪古堡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郭峪村现今仍保存较好的古住宅近40幢,其中明代住宅十几幢,清代住宅二十几幢。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村落。

现存的传统院落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保持原状,整体设计和营造均出自当地工匠之手,是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真实体现。

尽管许多宅子,历经几百年风霜战乱,有些已破损,有些已倒塌,但仍可以从那砌筑的挺拔的磨砖、对缝的高墙、气势不凡的一幢幢宏丽的门楼、粗壮的梁架以及各类雕饰细巧和手艺高超的木雕、石雕中,看到当年辉煌的印迹。

夜幕降临,古城墙上的灯亮了......黑暗中,历经岁月的古堡轮廓清晰,更加夺目耀眼。

夜景让这座古城比白天更显庄重,也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份韵味来自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本文转载自山西文旅

好书推荐:郭峪村 乡土建筑

解读沁河古堡之一:

解读沁河古堡之二:

解读沁河古堡之三:

解读沁河古堡之四:

解读沁河古堡之五:

解读沁河古堡之六:

郭峪古城:城堡式村落的典范

沁河中游的太行峡谷之中,成片的古城堡群,沿沁河岸边星罗棋布。在一长串的古城堡中,与皇城相府毗邻的郭峪,就是一座保存完好、雄伟壮观且功能齐备的乡村古城——郭峪古城。

据悉,明末接连不断的农民战争,导致国内动荡不安。为求自保,郭峪先人在蓟州巡抚张鹏云的倡导下,在豪商巨富王重新的带领下,纷纷捐银献物,环绕郭峪大半个村落,建筑了一座雉堞高城。

尽管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可郭峪至今仍是一座形制规模相对完整的古城。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内,四十多处明清古宅保存完好,既有牌楼耸立、豪华排场的官宦、商贾住宅,也有耕读传家的普通村民住宅。城内不仅具有古代城镇式村落的各种附属建筑:庙宇道观、商号店铺、书房私塾、作坊工厂,甚至还有专门召集村民聚会、发号施令的广场——“申明亭”。

郭峪的城墙高三丈六尺,整12米,宽5.3米,城周1400米,城堞450个,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还建有木亭。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共有三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现已不存。北门拱辰门、西门永安门,目前都保存完好,几乎没有损毁。

“村”与“城”毕竟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座城墙平均高度12米的古城,竟比北京故宫10米的城墙还高出近2米。郭峪人为何要修建城墙如此之高的城池?

郭峪城现存一通《郭谷修城碑记》碑刻。这通由明蓟州巡抚张鹏云撰写的碑文记载: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数以万计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围攻郭峪村,乡人寡不敌众,惨遭屠杀。为避免村民屡遭不测,张鹏云建议修建城墙,富商王重新带头自捐白银7000两,乡民踊跃捐献,很快筹到白银数万两,没钱的以役代捐。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十七日开工修城到当年十一月十五日,也就不到十一个月时间,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就建成了。

在郭峪城内行走发现,城中的道路并不规则,多为交错的狭窄胡同,地势也有起有伏。除从东门入城的下街外,几乎再难找出一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直行街道。而就在这些鳞次栉比的街道胡同内,官宅民居交错密布其中。

目前,郭峪城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有40院、房屋1100间,多以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的四合院为主。

能代表郭峪官宅的当首推陈廷敬祖宅“老狮院”。如今的皇城相府,是陈家另辟的新居,陈氏先辈就居住在这里。因陈家大门外的两座石狮,于是得名“老狮院”。

高大门楣上的三层木制匾额上,书写的陈家七代九个官员的官称和姓名,从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陈氏家族逝去的辉煌与荣耀。

在郭峪城内西北方向,一幢高耸的建筑“鹤立鸡群”,那就是豫楼。原来,郭峪城池建好5年后,为加强防御,王重新又出资在城中央修建了这座“堡中堡”,并按照八卦之意,取名为“豫楼”,有逸豫、备豫及顺以动的含义。

豫楼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上下共七层,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时,墙厚缩为0.8米。让人吃惊的是,豫楼内底层有地下暗道,分别通向王家十三院和城外。站在豫楼楼顶俯瞰,全城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如有战事,这里就是全村的指挥调度中心。可能是对当时的复杂形势的周全考虑,战时如若城门失守,豫楼就是保护城内人的第二道屏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8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