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辛村大禹庙

辛村大禹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集店乡辛村,占地面积为790平方米。

中文名:辛村大禹庙

辛村大禹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集店乡辛村

保护级别: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

编号:V—97

分类号:Ⅲ—78

所处时代:元、清

巧的是,平顺县北社村的大禹庙也曾是一所学校

大禹庙外景(网络图片)

许多到过平顺县北社村大禹庙的游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大禹庙曾是教师宿舍。何曾仅是教师宿舍?大禹庙本来就是北社村的小学所在地,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迁出。

前边两篇关于大禹庙的文章在公众号发出后,有网友留言:去了好多次,都进不去。我相信,这是事实。我也曾到过许多村庄的许多古迹,因为不认识或找不到管理员而进不去。能进入大禹庙也不是我的运气好,而是因为在北社村有我的一个同学,通过他联系到文管员后才进入的,也算走了一回后门吧。

东配殿(网络图片)

进入大禹庙后,同学就莫名的兴奋起来,指指点点:这是我上一、二年级的教室,三、四年级就搬到了那边厢房;指着倒座戏台西边的小房子,这是学校的厨房,挨着的西厢房是校长的办公室......一个年近五十岁的半老汉子,突然回到了童年,看他一个人跑前跑后的样子,一定是想起了许多童年的趣事,他在寻找童年的影子。

我从没在这里度过,所以不会在这里寻找童年,古建知识知之很少,也就不太在意建筑的形制结构。我想寻找历史,寻找大禹庙的沧桑,而对大禹庙来说,小学校在这里也仅仅是一小段记忆。我仅算匆匆一瞥的路人,大禹庙坐在这里几百年,看惯了春月秋风,路人成千上万,根本不会形成记忆。

西配殿(网络图片)

北社村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在大禹庙后墙西北向约50米处还有一所国保“三嵕庙”,是祭祀三嵕老爷羿神的。因为三嵕庙的文管员当天正好有事不能来开门就没有进入其间,看来有关系走后门也是要说运气的。为什么要说三嵕庙?因为它也曾是学校,甚至比大禹庙作为学校的历史更早。

据《平顺县教育志》载:民国元年(1912),平顺复县后,在北社、新城、李庄等村相继成立初级小学,称为“国民学校”。由民国时平顺县各编村成立初级小学,起初称为“国民学校”,改为“模范国民学校”,后又改为“实验小学”,继而“义务教育实验小学”。民国十年(1921),平顺知县杨国垣呈请设立平顺县第二高级小学校,校址就设在北社村三嵕庙内。据民国版《平顺县志》记载,“平顺二高小”由“北社镇模范学校”改设。可见,三嵕庙办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民国元年(1912)。

戏台(网络图片)

寺庙当作学校,在平顺还是很普遍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以北社乡为例,东峪沟十八庄孩子们上学在九天圣母庙内,北社小学曾是“平顺四完小”在大禹庙内,北社中学曾为“平顺县二中”长期占用三嵕庙办学,直到十来年前才完全腾出,民国时期西社村的卫公庙也曾作为西社国民小学的校址。

民国时期,平顺县曾成立第一、二、三高级小学,就分别在平顺县城东藏寺、北社三嵕庙、石城龙门寺办学。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平顺县中五井乡彰法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中五井乡农业中学所在地。

学校占用庙宇,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至少北社村的大禹庙、三嵕庙保留至今,双双被列入国保,我认为是得了学校占用之福的。但是被称为“识字不识字,住住东藏寺”的“平顺一高小”的最终演变为“平顺中学”,鸠占鹊巢,至今已完全没有了“东藏寺”痕迹。

献殿(网络图片)

寺庙办作学校的原因大约有几点:一是,建设学校一般找场地须是公产,而那时很少有专门的公共财产房屋,而寺庙就是;二是,兵荒马乱的时代,小型寺庙里也大多没有和尚道人等在了,空着;三是,寺庙以前大多是国家或富人集资建设,不仅房舍质量比一般老百姓住房建设要好得多,而且比普通民居宽阔高大,符合学校建筑要求。

把寺庙改作学校,还有许多优点,大多寺庙都有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比如壁画、彩绘、雕刻等艺术品,大多是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故事之类,本身就富有教育意义;那些题字虽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却也书写得相当漂亮,有些匾额多是请当时地方文化名流或官员士绅题写,具有相当的书法水平;寺庙一般还存有好多碑铭,不仅书法规范、雕刻精细,而且记载了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颇具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孩子们也往往能从碑刻上找出自己的祖先,曾在哪朝哪代为寺庙重修或改建扩建捐过银钱,也是一种荣耀及教育。

大禹庙里不仅有各种砖雕、木雕、碑刻,也不缺各种彩绘、壁画。2017年6月,大禹庙正殿墙体修缮,在正殿后檐墙及两侧山墙处均发现壁画。除小部分壁画有损坏外,大多保存较好,内容涉及人物、花草、山水、动物等,其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壁画(网络图片)

想来当年小学生每天面对古人的精美壁画,学习文化知识之余,还能感受古老艺术的熏陶,也是一种乐趣吧。因此,在特殊时期到来后,老师、学生、家长等自发、自觉的用泥糊、砖砌等各种手段来保护这一切给予他们感觉美好的东西。

壁画、砖雕、匾额,都因为是学校占用,老百姓用他朴素的热爱以及特有的方式保护下来。大禹庙能成为国保,真得感谢是学校。

大王庙村怎么样 洛阳大王庙村好玩吗

河南省洛阳市大王庙村是一处知名的古村落,现在经过不断的保护和修缮,看起来格外清爽舒适,格局更加鲜明,非常适合度假旅行,在这里生活观光一定会非常给力。

这座县域面积2477平方公里的县城,是中国旅游强县,更是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藏着美景无数。境内的老君山、鸡冠洞、重渡沟、龙峪湾等景区,每一处都令人惊艳。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还藏着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很多人去栾川旅游都错过了,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

大王庙村位于栾川县潭头镇北1.5公里处,这里群山环抱。古宅、古树、古井、古桥构成了大王庙村的特色景观。

村内遗存很多清末民初时期的民居,其中以李家大院、孙家大院、赵家大院和马家大院为典型代表,这四家大院,均为清代小四合院格局,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旧典雅,不论是柱基,还是雕花,都可窥见当年主人家的繁华。

而古桥,则是村中的另一大亮点。据资料显示,该桥名为娃娃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桥长17米,桥面外宽4米,内宽3米,桥面上有16根石柱和18块石栏板。

其造型极为华美,石柱上雕有石狮、石猴等,石栏板上雕刻内容则更为丰富,松鹤、麒麟、祥云、荷花、牡丹等互相点缀映衬,极具观赏价值。

据了解,河南大学还曾迁址于此,据村中的牌匾所载,1939年,河南大学校本部和文、理、农学院迁至潭头镇,在这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深山校园中,河南大学的师生读书治学,长达近五年之久。

行走在徐州市大庙村,游览美丽村庄,参观西大庙,探寻村名的由来

夏日时节,经大庙村朋友祁保祥师傅介绍,来到了徐州东南20公里左右的徐州市大庙村,由于祁保祥师傅在外地工作,暂时回不来,向我推荐了大庙村的文史专家,退休老师李文俊老师,李老师早早的在村委会等我,由于之前从未来过大庙村,对大庙村知之甚少,这次有李老师做向导,可以更多的了解大庙村。

大庙村北靠京杭大运河,距离大约2公里,村北还有不到百米的小山头,村南就是古黄河泛滥冲积区域,现在由于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早已摆脱了过去那种十年九涝的局面,这里逐渐成为徐州的一个大粮仓,大庙村地处运河沿岸地区,在历史上深受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影响,从大庙村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可以看得出来,1994年5月,大庙村发掘东汉早期石棺墓,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汉画像石,有泗水捞鼎、车马出行、五女拜寿等内容,特别是大庙村的由来,也能说明这一点。

据传说,大庙村共有庙宇五座,其中最大的庙为村西的西大庙,也就是我们这次参观的大庙,其他几座大庙陆续损毁,或被拆除,近些年又有个人出资新建了庙宇。

大庙村除了庙宇众多之外,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大庙山原名美女山,当年的唐僧取经,曾经路过此地,途经一个村庄时,巧遇一个漂亮的女婴,下马将女婴抱起,放入托篮之中,小心翼翼的放在马上,自己下马步行,后来路遇白虎拦路,白龙马受惊,托篮摔落在地,形成了当时的美女山,也就是现在的大庙山,当然还有其他美丽的传说,这有可能的是京杭大运河文化造就了这些美丽的传说,但这毕竟只是传说,现实是,过去的几千年来,这里水灾连连,民不聊生,村民通过寺庙里祈福消灾,希望保佑这方水土平安,其实真正的平安也只是在根治了洪水泛滥之后,村民才能安居乐业。

现在的大庙村,早已不是去的小村庄,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口人的大村,和李老师一起,沿着村庄走走看看,家家都是独门大院,都是典型的小康之家,在靠近村庄的西边,来到了西大庙,站在西大庙的后墙根下,寺庙的后墙都是有片石垒砌而成,墙体上还有很多残缺,据附近村民介绍,很多残缺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寺庙的西山墙上,是典型的白灰青砖结构,墙体上还有精美的雕刻,由于没有看到文献记录,猜测这些应该是明清时期以后重新翻修的。

沿着长长的墙外围墙,绕到了前门,虽然寺庙已经坍塌,寺庙的主体结构还存在,透着古朴庄严,据看管寺庙的老乡介绍,直到现在,这里还有香火,据介绍,整座寺庙建筑面积占地20亩左右,寺内有石碑记载,重修东岳庙记,东岳庙可能就是他早先的名字吧,现在的寺庙已经衰败,解放前古庙曾经驻扎过国民党83师的军队,也是当年的乡公所办公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寺庙里还是香火鼎盛,僧人就有20多人,每年庙会期间,周边游客信徒前来烧香拜佛,人头攒动,广场上还有狮子舞、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类表演,极为热闹。

历史上的寺庙院落很大,解放后,寺庙逐渐衰败,被村民盖上了房屋,寺庙内一口古井,现在就位于寺庙南部一农户家中,我们在这一院落中看到了这一口古井,水质依然清澈,古井的边缘,石板上还留有历史的痕迹。

随着徐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前这里只是徐州东部的一个小村庄,现在这里已经是徐州东部郊区,靠近城区的地方,也许用不了多久,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崭新的新农村村庄将出现在这里,如何妥善的保存这些历史文物,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需要考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8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