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冯家府遗址

冯家府遗址位于三河市燕郊冯家府村,年代为商-战国。

冯家府遗址为廊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冯家府遗址

重磅!大名府故城遗址将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附大名府故城介绍

2018年6月14日下午,县文广新体旅局与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就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大名府故城址考古计划书、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计划书、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编制进行签约,副县长石立出席签约仪式。

据了解,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文物大厦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投资成立,公司主要开展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以及文物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和文物保护新技术的推广培训。

大名府故城介绍

大名府故城位于大名县城东北5-12华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大街村鱼营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遗址内的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铁窗口四个村庄是当时府城的四个大门,城址面积36平方公里。

大名府,旧址所在今河北省东南部的大名县。大名府春秋时代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比开封还多,《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现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

大名府故城位于河北省大名县,始建于360年,经历了9个朝代的兴衰变迁,历史上被誉为“河朔重镇”“北门锁钥”,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宋朝时期作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扬天下。其城池建制规模宏大,不逊于当时的汴京开封。1401年,漳河、卫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整个城池圮于这场洪水。因此城是一次性水毁,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大都保持原貌,大名府故城遗址上城廊较为明显,所有宫殿区内的坑壁上都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层。

大名府,历史悠久,为古冀南三府(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之一,也是燕赵大地上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大名府故城址,座落于大名县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占地面积为36平方公里,现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庄是府城的四个主要城门。古运河在城东临城而过,是古运河岸边上一颗隐逸的历史文化明珠。

大名府故城郭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因王莽家族借其姑姑孝元皇后发展外戚势力曾获封“九侯五司马”,故称贵乡郡。公元580年,北周改置魏州。隋炀帝时,公元605年,魏州改为武阳郡,辖元城、贵乡、马陵三县。公元608年,永济渠开凿。

盛唐时期,大名府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政治、军事重镇和农业经济、商品贸易中心,是大名历史上的兴盛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此时魏州只有十三万多人,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中期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已增至一百一十多万人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会。大诗人李白沿运河游历,看到魏州(大名府)的繁华、富庶,欣然提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公元696年9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抵御契丹,10月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急调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立即遣散民众,敞开四门,净水洒街,契丹兵不敢进攻,连夜退兵。狄仁杰巧施空城计,使魏州人民免遭了一场战火的杀戮和洗劫,劳苦功高。魏州人民为报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公元698年)为其建造生祠及祠堂碑。现在我们仍能见到的“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已经历一千多年的栉风沐雨,它仿佛在向世人诉讲着狄仁杰手拈胡须,挥洒退契丹的那段历史事实。

明清大名府古城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魏州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号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当其盛时辖贝、博、魏、卫、相、磁、洺七州。从公元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直至唐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除田弘正时归附朝廷,魏博始终不受朝廷节制。魏博节度使们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交替更始,当时民间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语。足以说明其势力的强大。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田悦称“魏王”,置百官,抗唐命,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唐僖宗中和(881年—884年)年间,魏帅乐彦桢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八十里,号“河北雄镇”。

五代时大名府故城成了军家必争之地,先后被梁、唐、晋、汉、周占据,给这一带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李存勖建都时“筑城高达三丈有奇,并门楼、敌台、戌辅、女墙悉如制新”。

北宋初年,结束了五代的社会动荡局面,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民族—契丹(后称辽),在大名府故城这座边陲重镇,修建宋代的北京,在北宋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正如《宋大诏令》所言:大名“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壮我中夏。”宋太宗、宋真宗亲征讨伐契丹时,都曾驻跸大名府古城督战。史志上记载大名府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域,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河朔重镇”,甚至有“昔谓帝不得,不帝,王不得,不王;滑贼据之令天下不安”之说,可见大名府足具“固形势以控扼天下之枢”的重要性。北宋名相寇准督阵大名府时曾出楹联赞:“东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改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陪都,以示仁宗若契丹南侵,必御驾亲征之决心。钦定北京后,朝廷耗资巨万,由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大名府故城做了较大改修和增建。在改修外城后,又增建了宫城,置百宫,宫殿略如都城,建有四殿十四门并两座水关。建筑形式和规模都非常壮观宏大。宫城称内皇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建门五。外城为京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建门九。又引漳入卫掘一小河西渠(今引河)贯穿全城,并修建水关,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把大名府故城建成为御敌“铁壁”。南宋时,大名城故城随着朝廷衰败有些萧条,此时女真族强大起来,灭辽建金南下攻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刘豫在此降金,建都称帝,国号“大齐”。元朝在此置大名路,省级行政机构。明朝仍置大名府,领开州及元城、大名等十县。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宋以后,大名府故城失去了往日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黄河、漳河、御河(卫河)不断泛滥、於积,多次为患大名,使大片良田荒芜;元世祖时,“会通河成,河始全入于淮,不经府境”。水利与水利交通与唐宋大为逊色;金元以来,数罹兵燹,多有残毁。诸多因素迫使历经9朝1042年,七为都城的大名府走向衰落。明建文三年(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大名府故城,从此,运河岸边的一颗明珠被尘封,同年在艾家口重建大名府(今大名城)。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埋于地下1—5米,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取土层地层遭到破坏,在取土坑内时常发现井、灰坑、建筑构件及排水设施。故城址现存两处重点保护区,即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

城墙遗址。铁窗口村东南村东南地表保存一段城墙高6—7米、宽15—17米,长约140米,保存较好(插图336);红寺、菅庄之间断续有三段城墙,最长者约180米,高6—7米,宽4—10米,其余两段较短,长约10米,高约4—5米,宽约10米;南门口、孔庄一段城墙遗存地表已不明显。这几段城墙都能看到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附近随处便能看到瓷片、陶片及当年的砖石,城墙表面种植农作物。

大街遗址。包括大街、御营、双台三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全部埋地表以下3—5米。遗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1米以下即可发现丰富的文化层,建筑遗迹明显,宫殿区遗址遗存有丰富陶瓷等文物残件。大名府故城址未进行过发掘,群众取土时不断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残件,曾出黄釉注壶、青瓷碗、白釉黑花罐、白釉黑花灯型器、石刻神佛像、石刻、旗杆座等附属文物。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保存完好,其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优于其它废弃的城池。现大名府故城址上城廓明确,无大型企业,村庄稀疏,尤其宫殿区遗址地表均为耕地,与城下城的汴京(北宋京城开封)相比,开发大名府故城,条件更为优越,文物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大名府故城是中国最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若对之进行发掘,必将填补我国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项空白。

近期以来,大名县立足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发掘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倾力打造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宋文化展区,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名府故城保护开发项目。

大名府故城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分析西安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局部坍塌或因暴雨

8月8日,陕西西安。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修复保护砌体坍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热点专家王晓勇认为事故主要是暴雨所致,余下几段城墙也应检查维护。

永靖文物之冯家坷坨烽火台遗址在哪儿,其背后有什么故事?

作者:常志梅

(刘伯温)

我是一个不懂历史,但又迷恋历史的人,尤其对于民间传说的兴趣,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我认为,不是所有的传说都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所有正史都是历史的真实。

辩证地看待,民间传说是对真实历史的演绎、杜撰,虽然加工、想象的成分较多,但往往基于真实的历史基础,有些是口口相传的“原始记忆”。比如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传说不是文明的根本要素,却有可能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国历史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让世人对历史的神往永久炽热!

今天,我要说一个来自永靖民间的传说:明代刘伯温在永靖斩龙脉的故事,这个故事总有几百年的岁数了。

(以下为一组永靖烽火台及地理图片)

一、刘伯温寻龙脉

先来聊聊传说的主人公——牛人刘伯温,刘伯温原名刘基,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闻名于世,尤精谶纬之学,当世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够牛吧)!

话说明洪武年间,种种不利迹象时有发生,让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小心脏狂乱不已,他觉得眼前总有一条金龙张牙舞爪(估计这龙是活得不耐烦了),让他日夜不得安宁。

于是,朱元璋忙派人找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大师,大师掐指算着,眼珠白多黑少,而后有力地晃着脑袋说:“龙者,天之骄子也,金龙扑殿,意寓草龙觊觎圣上江山。金者,庚辛之属,当指西方,意指真龙降生之地应在西方,并且,从卦象来看,此龙刚兴,必须马上斩之,否则龙飞九五,后患无穷,后患无穷呀!”

朱元璋一听,脸色黑中带青,血压骤升,顿时软在龙椅上:“不得了了,我的大明江山危矣,危矣!”随即用颤抖的双手攥了攥刘伯温的肩膀,仿佛揪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僵硬的舌尖下挤出三个字“靠你了!”刘伯温大师像中了魔咒,茶饭不思,日夜马不停蹄直赴西北,寻访龙脉。

(冯家坷坨烽火台)

那么,什么是龙脉呢?

最早提出龙脉这个概念的,是《史记》,不过当时的说法并不是“龙脉”,而是“地脉”。这里所说的地脉,与后世的龙脉理论有所接近。《阴阳二宅全书》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又云:“龙者何,山之脉也”。

龙脉说白了其实就是山脉。

传说龙脉所在地会诞生新统治者,所以古代很多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往往会把当时天底下其他的龙脉斩断(不斩的话心里踏实不了,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嘛)。

我们的刘伯温大师认为,中华有三条龙脉,即三大主干山脉,皆发源于昆仑山。分北龙、中龙、南龙。

北龙是指自昆仑山连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一线。

中龙是指昆仑山连巴颜喀拉山、岷山、大巴山、巫山、秦岭、大别山一线。

南龙是指昆仑山连唐古拉山、宁静山、横断山、云贵高原的大娄山、武夷山一线。

而刘大师在这里所说的西北龙脉,恰恰是秦岭一线,属于中龙。

(永靖墩豁豁烽火台遗址)

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

那我们的刘伯温大师是如何利用他的风水绝技,实施斩龙计划的呢?

刘大师先是沿着秦岭主脉,一路寻寻觅觅,跋山涉水到达西北,当他赶到天水时,已累掉了半条命,这西北的山山水水,对他而言确实不是“善茬”,居然让大师有种招架不住的感觉。

他细查慎阅龙脉走向,谨慎闻着每一寸土地的气味,怕一不留神就让“龙”逃掉。最后,刘大师寻迹觅踪追查到了永靖,之所以说是最后,是因为他仰观天象,俯察黄河后发现,永靖这个地方山环水汇,群山眉聚之处,皆有龙脉博动的迹象,他预感到这是他此行的目的地了。

(永靖焦河东湾烽火台遗址)

二、刘伯温斩永靖龙脉

之后,刘大师沿黄河顺流而下,晨曦中,黄河水在阳光下闪着点点金光,每一串水波都跃动着迷人的舞姿,但刘大师觉得这些美景不是一般的刺眼,他眯缝着的眼如两把锋利无比的镰刀,恨不得把永靖所有山顶都都割平了。

“等等!”(这是他一路走来最响亮的一句话)他用沙哑的声音吼道。所有随行的人仿佛被施了定身术,呆立在原地。“这奔腾的黄河侧面,群峰蜿蜒,如蟠龙飞舞,此乃龙脉之气呀!”他激动地说着,并四下扫视着,而后贼笑着(这一笑,因用力过猛,至少能多压出脸上原本三分之二的褶皱)用滚烫的双目锁紧永靖的王家大山,浑身哆嗦着说:“哎呀妈呀,原来你在这里……”

这王家大山如一条东西蜿蜒的巨龙,而刘家峡水库北岸的山顶,正是龙气汇聚处,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于是,刘大师命千名勇士,一溜烟地爬向山顶。到了山顶,他们高举特制大砍刀,使尽吃奶的力气,一起向刘大师所指的“龙气汇聚处”猛砍。

霎时,山崩地裂,电光雷石,几声如牛似虎般惨烈的吼叫震耳欲聋,黄河两岸所有人畜听到这吼声后,不禁仰头张望,或掩耳奔逃,伴随一股青烟的腾空而起,吼声隐隐走远,一切貌似又恢复了平静。

(永靖小岭烽火台遗址)

但是,刘伯温大师揪住的眉宇还是没有完全舒展开来,他根据风水地势,又在龙脉前后修建了烽火台,用于镇压(龙脉),以免它起死回生,说干就干。

刘大师所建的这些烽火台中最大的就是冯家坷坨烽火台,它的四周有梯形城墙,长38.5米,宽25.5米,高8米,城墙宽2.7米。城墙中央筑有墩台,为圆锥体,与城墙浑然一体。墩台长10米,宽8.5米,残高17米,台顶呈圆形,直径5米。城台全为黄土所筑,每一夯层厚20厘米。此烽火台依山傍水,屹立在黄河岸边,面朝莲花古渡,是县内23座烽火台中最雄伟,现存最完整的一座。

据专家考证,这些烽火台皆是明代所建,然而明时信息传递方式已很多了,所以烽火台作为古代的信息高速路已失去它原有的作用,因此它们用于镇压龙脉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做完这些,刘伯温理了理油亮的乱发,扯长脖子仰天大笑,而后叫道:“大明江山啊,你可万年延续了!”

当然,这只是刘大师或部分人的错觉,因为大明并没有因此千秋万代,毕竟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必然性、科学性……而不是一个所谓的龙脉就能决定的。

不过据说,从那以后永靖所有的山上再也看不到灌木丛了,更别说花草树木,几乎成了秃山。有人说,这是因为风水走了的缘故。

在永靖县城,你若抬头向西南方向仰望,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被砍的山垭豁口子和烽火台,传说那就是当年刘伯温斩龙脉时留下的,或许就是所谓的龙气汇聚处。它们如叱如吼,如歌如哭,如吟如叹,依稀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假如当时刘伯温没有砍断永靖龙脉,那么,后来的永靖是否又将是另一个帝王出处,历史是不是也要重新改写呢?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可以去走近、探究传说,但不能去改写历史。

当然,无论(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多高,我想也没必要去争论,在我看来,中华民族崇龙,华夏文明之所以在经历了岁月的捶打之后还能如此崭新完好,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传说的陪伴!

风割不断联想的翅膀,思绪渐渐凝结成文字,望着那断裂的山顶,起伏的山峦不肯说话,脑海里萦回着脚下这块土地的沧桑,它尘封着多少曾经的真实,我感受到中华玄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根须绵延,生生不息。

(永靖黄河三峡景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4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