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倒流水金矿遗址

运河里流水冲出大石龟 ,发现唐代白马寺遗址

倒流水金矿遗址

东昌府区朱老庄乡境内有—座近千年历史的“白马寺”遗址,相传是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修建的,并在这里传经布道。如今,遗址上散落的石窗等碎石构件,向世人诉说曾经的辉煌。旅游部门规划,将重建千年白马寺,再现当年庙会的繁华。

东昌府区朱老庄乡的陈庄村和杭海村相邻,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小运河(也叫新运河)从两个村子中间流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天气干燥炎热,小运河水位下降。一天,村民们发现河水中显露出一个石龟。“肯定是白马寺的石龟,应该弄上来。”村里有见识的老人说。白马寺后人郑庆岗从聊城城区赶回老家,和战友张来明及众乡亲一起下水把石龟身上和周围的淤泥清理干净,终于露出石龟的全貌。

“开始时用吊车往外吊,但当时的吊车很小,石龟太沉,弄不上岸。”郑庆岗的妻子路女士说,后来用钢丝把石龟捆绑好,钢丝的另一头缠在一个大绞盘上。“钢丝缠着大绞盘一圈圈地转,石龟终于慢慢拉上岸来。”

同期被打捞上来的,还有一个石碑底座。

朱老庄乡文化站站长宋金龙说,根据现存的碑文、史料记载,杭海村附近曾有一座兴建于唐朝的白马寺。相传,白马寺的开山祖师是玄奘大师的弟子,玄奘大师就是影视作品中的唐僧。

宋金龙说,这座唐朝白马寺曾在明万历年间重修,清代末年渐渐衰败。在东昌路开发区段东城办事处广付刘村村北的一座桥梁上,有三十多块关于聊城古建筑的浮雕,其中一块就记载了聊城唐代白马寺。“白马寺位于聊城五乡社,建于明清时期”,这里的建于明清时期,大概就是重修该寺庙记载的文字。民国和文革时期,白马寺接连遭到损毁,寺院毁坏殆尽,难寻原貌,仅保留有残破殿堂数间以及相关文物若干。

当年香火鼎盛的寺庙已经不见踪影。东昌府区文管所所长任家斌说,现在杭海村东、陈庄村南是唐朝白马寺遗址。现存遗址南北长120多米,东西宽80多米。

遗址上种了树,盖上了房子,树木间的空地上长满了草。两个村民在这里放羊。放羊的两位大爷一个姓甄,一个姓秦,都70多岁了。

甄大爷说,解放前,每月初一、十五,白马寺都会举办庙会,时间长了就成了白马寺集。“1953年发大水,白马寺救了周围好几个村子的村民。”白马寺建在一个高岗上,当时村子里的水淹到人胸膛,白马寺里却没有一点积水。周围几个村子的人都逃到白马寺避过劫难。

遗址上有很多残损的石碑,还有两个大石龟。其中一块明代石碑上刻着“白马寺重修山门记”,落款是“明万历四十五年仲夏”,即公元1617年。宋金龙说,这证明这座寺院确实叫白马寺,有记载的重修时间也是400年前的明朝了。

寺庙前还有一个千年古井。据推测,这座古井甚至比寺庙的修建还要早。

记者数了下,遗址上保存的有唐代、明代石碑6块、石龟2尊、石窗2个,古井1眼等文物和遗迹。还有很多刻有精致花纹的青砖砖雕。聊城文物专家陈昆麟曾说,白马寺遗址上的石窗山东省文物界都很少见。

宋金龙说,这些只是白马寺现存文物当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石制文物在新运河里没打捞上来。关于白马寺的详细历史记载,也就无从得知。

在白马寺后人郑庆岗家中,还保存着白马寺历代祖师的族谱、地契、医用书籍、香案、坐椅、床凳及箱柜等遗物。

门头沟区将依托闲置矿区、工业遗址打造“流动民宿”

11月27日上午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2020北京精品民宿发展论坛

暨“门头沟小院”推介活动第二季

在门头沟区忠良书院举办

门头沟区将依托

闲置矿区和门大线铁路工业遗址等资源

借力城市蓝网生态修复契机

打造“一线四矿” 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

京西“一线四矿”

“一线四矿”是指

“门大线”铁路和其沿线经过的

王平村矿区、大台矿区

木城涧矿区、千军台矿区

⇪ “门大线”铁路规划设计图

门大线,又称京门支线、京门铁路,是京张铁路的辅助铁路,1906年由詹天佑主持建造。线路全长33.4公里,在门头沟站与市郊铁路京门线接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它都是当地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建国后门大线供首钢及发电厂使用,将门头沟的煤炭运抵京城。2020年随着大台煤矿关停,门头沟彻底告别了上千年的采煤史,闲置矿区与铁路也因此成为一处工业遗址。

⇪ 门大线落坡岭站,一辆列车即将进站

门大线将首发双主题列车线

根据初期规划

门大线将首发双主题列车线

——绿水青山号与京西碳险号

绿水青山号 为京西自然民俗及古道文化主题列车,特设自然剧场车厢,伴随景观变化,车厢响起自然声效,为乘客开启全感官的自然观赏体验。

京西碳险号 列车定位为铁路及矿业文化主题,设置煤业文化车厢,讲述矿区故事;魔力车厢,营造沉浸式演出。从煤炭铁路转型观光文化线,带乘客领略新奇特的“碳”险之旅。

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项目将充分考虑沿线各矿的优势资源与门头沟区的区域特色相结合,围绕自然生态、工业文明、传统文化、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设计,充分展示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通过打造通勤与市郊旅游兼具的铁路观光线路,从而加快培育特色文旅健康休闲度假产业集群。

合作签约及成果展示

在活动现场

门头沟区人民政府

与同仁堂集团和北京演艺集团

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

5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

与民宿投资企业

就合作项目签订了协议

京能集团介绍了门头沟区“一线四矿”项目规划,解读了“芳草於白”主题田园综合体民宿项目设计。同时,活动现场还播放了“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政策解读视频。

活动还为“门头沟小院”评星创优擂台赛获奖单位颁发了奖牌,为“门头沟小院”设计大赛举行了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活动展览区展出了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创作的以“行走门头沟小院•时光留在视野里”为主题的展览。

2020北京精品民宿发展论坛暨“门头沟小院”推介活动第二季的成功举行,向社会宣传了“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产业开发取得的丰硕成果,表彰了在民宿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坚定了大家发展民宿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为社会资本到门头沟区投资兴业开启了绿色通道。

门头沟区将充分利用

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整合旅游开发各生产要素

全面布局

精心策划全域旅游

和精品民宿产业发展项目

未来五年将完成

100个“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和美丽乡村建设样板

为“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旅游品牌

增光添彩

(内容来源/北京青年报、京西门头沟)

你熟悉或不熟悉,清水河县沿黄流域的文物遗址就在那里!

文化遗产包括遗存和遗产两大部分,主要涉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诸多方面。遗存主要有古城市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还有长城、界壕、驿道等复合型特殊遗址;遗物主要有金银器、青铜器、碑刻、岩画、货币、雕塑、陶瓷、丝织品等。目前,清水河县已考证登记的各类文物遗址184处,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由于清水河地理单元复杂,古人出于自然生存需求多邻水而居、择水而憩,因此清水河县一些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多分布于黄河、浑河、清水河三大河系两岸台地,而沿黄流域的遗址多集中于宏河镇、喇嘛湾镇、窑沟乡、老牛湾镇等地。下面即将“亮相”的12处文物遗址分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秦汉时期、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1、白泥窑子遗址。位于喇嘛湾镇白泥窑子村西,遗址整体面积约5万平方米。最早发现于1958年。属新石器时代。经过多次调查发掘,目前可知该遗址共有五种文化遗存,时代从仰韶早期延续至青铜时代早期,分别为仰韶一期遗存、仰韶三期海生不浪类型、仰韶四期阿善三期类型、老虎山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少有的包含多个史前文化的大型遗址。

2、君子津古渡口遗址。位于喇嘛湾镇榆树湾村。

3、岔河口环壕聚落遗址。位于宏河镇岔河口村。初次发掘始于1996年。第二次发掘于2016年。属新石器时代。

4、下塔石城址。位于宏河镇下塔村北黄河东岸坡地,海拔1200米。最早发现于2005年。属新石器时代。

5、城嘴子古城。清水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宏河镇小缸房城嘴子村。最早考查于1956年,被考证为汉代定襄郡治下的桐过县故城。属战国秦汉时期。

6、西岔遗址。位于老牛湾镇西岔村,遗址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最早发现于1997年。属青铜时代。2002年,曾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中。截止2004年,进行过5次科学发掘。根据地层堆积及出土文物分析,该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和西岔文化等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

7、下城湾古城。位于窑沟乡下城湾村。首次发掘为1997年。属辽金元时期。

8、塔尔梁壁画墓。位于窑沟乡塔尔梁村,距黄河3公里。发现于2010年。属辽金元时期。

9、柳青河古戏台。位于窑沟乡柳青河村内临河台崖上。始建于1737年。由于关帝庙、河神庙和戏台组成。1919年曾做维修。1998年因万家寨水库工程建设,由原址向坡地上部按原样移建,2014年再次维修。属清朝时期。 10、黑矾沟瓷窑址群。位于窑沟乡黑矾沟村,拥有制瓷历史800年以上,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属明清时期。

11、伏龙寺古戏台。位于老牛湾镇水门塔村南,杨家川河与水门塔沟交界处的台地上。东临悬崖峭壁,南隔杨家川小峡谷与明长城对峙,西临黄河,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清朝时期。戏台面积59.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9.47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845平方米。2016年完成抢修加固工程。 该处遗址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扩建成寺。光绪六年修筑戏台。因自古有伏龙卧虎传说,故名伏龙寺。

12、岔河口四公主德政碑。位于宏河镇岔河口村。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额组成。座为龟形,额为龙形,通高2.3米,碑身高1.75米,宽0.8米,厚0.2米,碑的正面刻有:“四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德政碑”13个大字,碑的背面正中刻有:公主府侍卫协理岔河等处农务事长生禄位碑字样,右下方落立碑人和立碑时间款。属清朝时期。

说明:

1、未列入的遗址尚待考证。

2、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呼和浩特市文化遗产。

3、白泥窑子、下塔石城、西岔遗址和塔尔梁墓壁画的图片作者为孙金松;

城嘴子遗址图片作者为亢俊;

下城湾遗址图片作者为靳军;

伏龙寺古戏台和黑矾沟古瓷窑址群遗址图片1和2的作者为刘建国;

岔河口和黑矾沟古瓷窑址群遗址图片3的作者为赵静波。

来源:清水河广播电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2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