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北辛堡墓群

北辛堡墓群是位于怀来县北辛堡乡北辛堡村的墓群。

中文名:北辛堡墓群

地址:怀来县北辛堡乡北辛堡村

北辛堡墓群

海拔高度:为507米

南北宽:约150米,

北川永平堡:终结羌汉之争的明代堡垒群

【编者按】永平堡坐落在开坪乡永安村,它是这一处明代军事城堡群的统称,由位于开坪乡三面山山麓、山腰、山顶的下城、中城和上城组成,驻军最多时达9000余人,其遗址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永平堡下城位于当地人称的牛背梁上,呈长方形,残墙高度仍有好几米。其东西墙长75米,南墙长47米,北墙长41米。墙体用粗加工条石垒砌,以碎石泥土填心。东西面各开一道城门,如今仅有东门保存较为完整。

图为永平堡关押男犯的监狱。

图为永平堡的城墙。

图为永平堡明代松潘总兵巡行驻地遗址。

四川北川县开坪乡的永平堡,是迄今发现的我国西南地区遗存面积最大也最为完整的明代军事堡垒群。

在永平堡以西以北,是历史上称为“白草番”的羌人的地盘,它地处汉人实际控制地的最前沿,是我国羌汉民族之间在特定的那一段历史时期里,从对立、磨擦、争斗,到和解、融合、发展的见证者。

古堡犹在

从北川县禹里镇逆白草河而上,经开坪直通片口的县道,远在明代乃至汉唐,已经是东边的安(县)绵(阳)通往西边的松(潘)茂(县)的必经之道,也是成都平原西入松茂的主道之一,古称永平路,又称白草路。在当时,此道虽“羊肠一线,马不列行,车不方轨”(据《龙安府志》《石泉县志》),却是朝廷对松茂驻防军队进行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是汉、羌、土蕃贸易往来的交通线,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南支线。而开坪,则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元代相对安宁)朝廷与当地土著争夺的焦点。

永平堡坐落在开坪乡永安村,它是这一处明代军事城堡群的统称,由位于开坪乡三面山山麓、山腰、山顶的下城、中城和上城组成,驻军最多时达9000余人,其遗址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

永平堡下城位于当地人称的牛背梁上,呈长方形,残墙高度仍有好几米。其东西墙长75米,南墙长47米,北墙长41米。墙体用粗加工条石垒砌,以碎石泥土填心。东西面各开一道城门,如今仅有东门保存较为完整。

据《四川通志名宦传》载:早在松潘总兵何卿平定白草羌之乱之前的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都御史宋沧曾经“西平白草”,并在今开坪乡的大鱼口和麂子坪,分别筑平番堡和赤土堡,留兵守之。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数千白羌人突袭并攻占了平番堡,且俘获平番堡提督指挥邱仁及所属的数百名明军。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身负朝廷重任的松潘总兵何卿集结3.7万大军,欲分别从从龙州(今松潘及江油一部)、石泉(今北川)、坝底(今北川坝底镇)三路围剿征伐白草、青片之前,先遣一千精兵修筑了永平堡下城。平定“白草番乱”后,才继续修筑了中城和上城以及周围的九墩。

中城雄风

上行两三公里,一个残缺的城门及顺山势向上而筑的城墙出现在正前方。这,便是永平堡中城东城门。

东城门前崖壁上有一坍塌处,一截约断面20多厘米见方的石质引水道出现在我眼前。村民告诉我,由于中城内没有水塘,守城明军将士的生活用水,全靠这条隐埋在崖壁上的管道,从三面山山顶的上城附近引水。

中城作为明军的指挥和防御中心,是精心选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中城的原址,就曾经是饱经惨烈战阵的剽悍的蒙古人的都元帅府。在这一处天然的险地,何卿率明军竟又修筑了内外两道城墙。

从高处俯视,整座中城城墙构成“回”字形。其外墙全长近600米,高10余米,宽8米。外墙的东、西方向各开一道门,如今西门已毁,东门尚存。

进外墙东城门后10多米远处,便是内城墙的东城门。在两道门之间的右侧,是一块荒草沒顶的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的方形空地,形如瓮城却又不当道。我向当地村民咨询后,方知这是当年的一座监狱。这监狱并未分隔出若干小间,因此出于人性化考虑,只关押女犯。关押男犯的监狱在西城门附近,面积约两百平方米。

走过第二道东门,便进入了内城。街道的左边,一处底部宽达67米的由粗大的石条砌成的台阶映入眼帘。台阶共24级,由下向上逐级收窄,顶部的一级宽1.5米。这通高7米的台阶,令人顿生凛然威严之感。果然,台阶之上是一平台,这便是当年松潘总兵巡行驻地,当地人称松潘正堂衙门。伫立外城墙的马道放眼望去,城墙的雉堞已被铲平,北城墙最西端转角处,角楼(炮台)荡然无存,只留下高于马道的基础。城内,从低到高垒砌了数道堡坎,每道堡坎的坝子上,布置有兵营、校场、指挥台等。如此这般,即便来犯者破城而入,守军仍可凭借一道道几米高的堡坎,作最后的抵御。

何公不死

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永平堡,何公生祠碑是其最重要的文物之一。所谓生祠,即为当时尚在人世的人物修祠立碑,这在历朝历代都少见,在北川更是仅此一例。何公,便是威震白草河流域的松潘总兵何卿。

何公生祠碑高2.5米、宽1.8米,用一整块页岩錾凿而成,碑面呈古铜色,左下方已剥落了一大块,碑面其它地方因风雨侵蚀,碑文漫漶难以逐句辨认,但其中立于“驱数万之兵深入羌地”“朝夕瞻仰,其庶乎系边人之永思”“嘉靖二十六年”等语句完整。所幸碑额“何公生祠碑”五字十分清晰。

享此殊荣的何卿,在平定“白草番乱”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才能。他针对崇山峻岭中大部队难以展开的现实,从原计划动用的3万多人中仅选9000余名骁勇精壮者,强化操练备战。走马岭一战,何卿取得了彻底胜利,“讨擒渠恶数人,俘斩970余级,克营寨47座,毁碉房4800座,获马牛器械储积无算”。征战结束善后之时,他仅将为数甚少的头领处斩,并未滥杀无辜,又让白草羌自守其土,自选寨主,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此后,为使这一方天地长治久安,何卿又遍设关、堡、墩、台等军事设施,扼住白草羌进出的通道。

自何卿重创白草河、青片河流域的白草羌之后,当地汉人在经商与生活有了安全保障,何卿也成为当地汉人心目中的拯世英雄。正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走马岭明军的大胜和永平堡军事堡垒群的建成,剧烈动荡的川西北白草河青片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便成为“白草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到明代后期,“白草番民卖刀买犊”,渐成顺民,官与民的军事对抗逐渐减少。到清代时期,统治者对羌、藏民族实行以抚化为主的政策,自建成以来威震一方百年未被攻陷的永平堡及周边的关、堡,逐渐失去军事意义。 (华西都市报;马恒健 文/图)

临沂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沂南汉墓石画像,沂南汉墓群

景点介绍

沂南汉墓博物馆位是在文明遐尔的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基础上修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主要向人们展示北寨汉墓群及出土于沂南县各地的汉画像石。该馆所藏汉画像石及其它文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佛教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为研究沂南汉代历史及汉画像石墓分布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北寨汉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沂南县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北寨汉墓博物馆是在北寨墓群基础上修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均属东汉时期的建筑,主要向人们展示汉代墓群葬文化及出土遗物,传播优秀历史文化。馆内设有一号墓保护房、二号墓保护房、画像石拓片陈列室、画像石廊、接待室等。

沂南汉墓博物馆南北长66.4米,东西宽67.5米,占地面积4017.2平方米。馆内设墓室保护房、文物陈列室等。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均仿照东汉时期的建筑,给人们一种身处其时,身临其境的体验。博物馆内正中偏北位置,是原址完整保护、闻名遐迩的北寨汉画像石墓(一号墓),该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现已发现、保存较为完美的,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座汉画像石墓。

墓穴概况

一号墓坐北向南,用280块预制石材筑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像面积44.2平方米。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由前中后三个主室,东三个侧室,西两个侧室组成,总计为八室。室与室之间都有门直通。整个墓室的构筑是由地面、台子、支柱、墙壁、横额、中柱、过梁、横枋、拦角石、盖顶石等先后顺序垒筑起来的,建筑技术相当先进。墓门高2.74米,由门楣、横额和东、西、中三个立柱组成。门的横额和立柱上均刻有画像。立柱部分分别刻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及羽人、玉兔捣药等祥瑞图像。门楣横额部分则表现出一战争场面。 前室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从地面到墓顶高2.8米,室中有八角形擎天石柱。顶部是用石条构成几个方形重叠而上的抹角结构藻井,既美观又大方。前室画像内容不少,但主题是祭祀,主要表现了墓主人死后的衷荣,分布于东、南、西三壁横额上。肃穆虔诚的致祭者 或躬立,或跪伏于地,足见墓主人的官位之高。前室四壁、北壁上横额及八角擎天柱上,则刻有大傩驱鬼、伐鼓、拥彗和神灵、祥瑞图像。 中室高3.12米,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亦有八角形擎天柱。中室画像内容更为丰富,有车马出行,丰收宴享,乐舞百戏等,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富足逸乐的生活。中室的四壁,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苏武”等12处28个汉字,这些画像生动细腻,令人惊叹。 后室由一个斗拱分隔成两间,仅有一个侧室,很显然是一带便池的厕所。拱的式样同中室一样,梁拱也是由整块石头雕成。分布于后室隔墙上的画像,主要描写了墓主人的闺房内的生活,有侍女持奁图、仆人洗涤图等

沂南汉墓博物馆一号画像石墓以气魄雄伟、结构谨严见长,表现出汉代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是汉代民间艺术家集体创造的作品,是将两汉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综合起来而去粗存精,推陈出新的作品。 一号墓早年被盗,仅存有少量残破的陶器和铜镞,墓主姓名无考。

二号墓

二号墓在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是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除两个耳室和一个后室的券顶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顶均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墓早期被盗,墓券顶砖的丢落,使墓室内积满淤泥,经精细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0余件及100多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 沂南汉墓博物馆大站东侧为拓片陈列室,展有一号墓画像拓片。图像清晰,资料丰富,给人们参观以更多便利。 院内东侧则陈列有从沂南各地收集而来的34块汉画像石,内容有:车马出行、大禹治水、祥禽瑞兽等。为研究沂南汉代历史及汉画像石墓分布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文物出土

1954年出土,定名《百戏图》。此图从左至右可分为四部分,杂技演出成为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剑”和“载竿”节目的,载竿技巧高超,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上有三儿倒悬翻转表演。顶竿者脚下尚有七个圆盘。表演者要瞻上顾下,力量灵巧均达极高水平。第二部分是乐队,有磬、钟、建鼓、琴、埙、排箫等多种乐器,共十五人演奏,可见当时之盛况。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鱼龙曼衍”之戏,前者惊险,一人在地下立着刀尖朝上的索上拿顶倒立,两端还各有两人在索上相对表演,一似手挥流星,一似双手执戟。后者气魄雄伟,既有鱼龙之巨型,又有人扮之大鸟。第四部分是“马戏”和“鼓车”表演,马上或作倒立,或耍流星,人欢马跃,技巧高超;鼓车更是隆隆如闻其声。这些节目如手技、倒立、走索、顶竿、马上技艺、车上缘竿等。

2007年4月2日,沂南阳都故城汉墓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考古专家初步断定,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合汉画像石墓。汉墓前室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汉画像石,同时出土的还有陶耳杯、五铢钱等文物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铁鸳鸯席镇、陶耳杯、五铢钱等文物。在清理前室东西立柱间的墓土时,考古人员发现了陶耳杯,这种状似现代碟子的东西在汉代是一种酒器。考古人员清理墓土时发现了铁鸳鸯席镇。据介绍,汉代没有凳子、椅子,汉代人是席地而坐的。席是当时的坐具。席在人们起身、落座时常会移动,又容易卷角,席镇的功用就是在席的四角将席压住。

考古之谜

2008年10月16日,山东省沂南县文物部门在砖埠镇发现东汉墓葬群。考古人员对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除出土釉陶壶等大量文物外,又有新的发现,考古人员在对1号墓的发掘清理中,发现石壁上有多幅独特的人物画像,头冠奇特各异,人物全部盘腿打坐。据临沂市文物考古队介绍,这种造型在以往出土的画像里是没有的,有史可查的资料还没有见到,画像人物身份成为考古之谜。

文化价值

该墓价值极高,博物馆方出于保护目的,将所有地面均铺上地毯,防止灰尘。最令人震惊的是整个墓室的石刻装饰,形式是浮雕加线刻,内容则涉及当时墓葬文化中所流行的一些图景,如阴阳两界、车骑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石刻保存极好,观之越发显得精美。那些浅浮雕加线刻,其处理手法轻盈洗练,显示当时作者找到手法语言后所获得的自由酣畅的感觉。墓室的东北有一小室,内有一个长约20厘米的微型茅坑,是死者在阴间的厕所。茅坑制作精巧,一丝不苟,令整个墓穴一下有了人间的烟火味。

北寨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俗称“将军冢”。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汉画像石墓。

该墓群现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学挖掘三座,对外开放两座。北寨墓群的保护范围为:以北寨墓群一号画像石墓中心为基点,向北365米,向南300米,向东280米,向西23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以北寨墓群重点保护范围界桩为基点,向北625米,向南155米,向东135米,向西至汶河。北寨墓群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寨汉墓,是一座典型的东汉时期的家族墓群,目前经发掘整理开放的有两座。分别是一号墓和二号墓。

一号汉墓,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均在一中轴线上;东西两面各有侧室,东三室、西三室,共八室。墓由280块石材砌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2幅,总面积442.27平方米。1954年考古发掘。

全墓共有汉画像石42块,画像总面积44.227平方米。

画像分为四组:

第一组为墓门画像石,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主心。

图中部有一座有桥柱、栏杆、华表的大桥,桥上和桥右有大批手执刀、盾、矛、斧的汉朝步、骑兵和一辆昭车由右向左行进;左边有执刀、盾、弩箭的胡骑、胡卒翻越重叠山峦向右而来。汉、胡双方正在桥头展开激战。桥下有划船者和捕鱼者,表示桥下有水流。三根门柱上刻有代表方位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伏羲、女娲、蹶张、仙人、异兽等。

第二组为前室画像石,画像刻于四壁、立柱、斗拱、过梁及室顶。

这一组以刻于东壁、南壁和西壁三横梁上的吊唁祭祀图为中心。南壁上横额的中部雕刻一重檐双阙的祠堂,祠堂前的广场上陈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车正在进行祭拜。东、西壁上横额刻有捧简牍、执彗、持挺、执笏的墓主亲属在堂屋前迎候前来吊唁祭祀的众多宾客。南壁横额下刻有捧盾、执彗,击建鼓的侍者和兵库。其他各壁及中柱、斗拱、过梁、室顶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异兽、神怪、铺首、云纹等,两室顶分别刻有穿壁纹和莲花纹。

第三组为中室画像石,画像刻于四壁、中柱、斗拱、过梁及室顶。

这一组以刻在四壁上、横额上的以反映墓主人生活内容的画像为主。东壁横额上刻有众多伎艺人表演飞刀执丸、顶?、走绳、七盘舞、鱼龙漫衍之戏、戏车、马戏,以及敲击钟、鼓、磬、铎,吹奏排箫、笙、竽、埙和抚琴等的乐舞百戏图。南壁横额东段刻粮仓、粮堆、装满粮食的牛车,主人督导仆役装粮入库的丰收图和屠夫们抬猪、椎牛、剥羊、酿酒、切菜、烧灶等的庖厨图,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南壁横额西段和西北壁上横额刻有墓主人车骑出行归来图,众多亲朋在宅院、双阙前恭迎庞大的车骑队伍。从宅院的建筑形式和车骑队伍无后送者反映出墓主人应该是出游归来。上横额下的四壁则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周公辅成王、蔺相如完璧归赵、晋灵公放獒逐赵盾、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相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齐侍郎”、“苏武 ”、“管叔”、“令(蔺)相如”、“孟?”、“铁?”、“晋灵公”、“敖也”等12处。八角型柱、斗拱、过梁刻有奇禽、异兽、神怪、东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龙、云、纹等。两室顶刻莲花纹、方格纹和圆饼纹。

第四组为后室画像石,分布于石室中隔壁墙上。

主要刻在南北两端承过梁的隔墙上的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和备骑的仆人,捧着梳妆用品及洗涤溺器的侍女以及驱邪逐鬼的方相氏,表明后室为墓主人的寿藏(寝室)之地。斗拱、过梁雕刻奇禽、异兽、翼龙、凤鸟、水波纹等。两室顶刻菱格纹和莲花纹并加施黑、绿、红三色彩绘。

一号汉墓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曾经被发掘过至少三次,

其一,晚清期间的挖掘。晚清时期,沂水县政府曾组织过对该墓的发掘,这次发掘情形,所见何物,一切均不见记载。

其二,1947年期间的发掘。1947年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之前,当时民主政府怕文物散失,曾组织力量,用了三百多个工,进行挖掘。

当时,沂南县政府在南寨村办公,县政府司法科、公安局等在北寨村办公,“老四团”在南寨村休整。县政府民主进步人士、参议员刘佛缘(俗称十一少)建议对北寨“将军坟”进行挖掘,在县政府和南寨村庄长刘乃章的组织下,“ 老四团”和公安、司法科配合,使用了村里的一些民工,进行挖掘。这次发掘从清理墓顶封土开始,在墓门前挖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土沟,拆除了墓门两侧的砖墙,墓顶东南角盖石已经没有了,东北角厕所间的石块有缺口,是盗墓贼砸开的。墓门挖开后,未见墓门石;进入墓中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发现,只是在墓门里侧有一个陪葬用的灰色陶狗,在后间室前有一具人的骨架,还有几枚五铢钱。见没有什么东西,人们又将其堵死,填土前,到东山采石场里定做了两块墓门石和一块盖顶石,把墓门和东北缺顶堵上了。

其三,1954年期间的发掘。

二号墓在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是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除两个耳室和一个后室的券顶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顶均不同程度的损坏。1994年春发掘。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除墓门和前、中室四壁,西二侧室的隔墙为石材外,均有青砖作材料。后室由一道砖墙分隔为东西两间。各室间有门相通。室顶为青砖起券。室外南北长9。10米,东西宽8。52米。整个墓室布置相当平衡,均在一中轴线上,主轴线南北向,墓门南偏西9度。

一号墓是夫妻合葬墓,但是与众不同之处是女方葬在东面,明显地位高于男方。而根据东汉家族墓流行的昭穆顺序看,二号墓是一号墓墓主的儿子,也是合葬墓。

三号墓在二号墓的西面,相距12米,群众修建房屋时发现,199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试掘,未发现。

四号墓在一号墓西南100米处,小型砖石墓,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窑发现,经沂南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0余件,清理后封土保护。

五号墓、六号墓分别位于距二号墓南约25米、东30米处,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1994年5月勘探发现,未发掘。

北寨汉墓墓葬均多次被盗,随葬器物残存较少且绝大部分残毁。特别是一号墓残存遗物极少,除1947年出土一件灰色陶狗和数枚五铢钱外1954年出土完整器物仅一件小陶盘(应为盏)和一件三棱形铜箭镞,其余均为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盘、耳杯、器盖、灯座把(原称豆柄)、案、罐底、鼎足、屋宇明器残片等。

二号墓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7件及100余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这些遗物主要分布于前室、中室、前室西侧室、中室东侧室和后室隔墙的券门中。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器形有鼎、盘口壶、头颈壶、盆、盒、盘、碗、圆案、长方案、耳杯、魁、灯座、盏、 釜、灶、甑、博山炉、井、灶、勺、猪厩、狗、鸡、鸭等。石器有五龙戏珠三足砚、猪、黛板;铜器有女俑、泡钉(漆器附件)、“五铢”钱、“大泉五十”钱、“货泉”钱:铁器有刀、棺钉(均腐殖不完复原);银器有小环等。其中的灯座为宋代博山瓷油灯,据专家分析认为,此墓宋代就曾被盗过,瓷油灯系盗墓贼盗墓后所弃用之物。

五龙戏珠三足砚和铜女俑,在汉代文物中极为少见,弥足珍贵。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盖组成。砚身圆底,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弧形,中心突起成圆柱状,其上刻“五铢”钱纹;周围环绕五条身体线刻鳞纹的透雕的龙,龙首紧贴“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珠(铢)的图案;盖周边及外缘线刻勾连云纹。直径19。7厘米,通高7。4厘米。铜女俑出土于东后室东北角,裸体,发后梳,似围巾帻;高大鼻,阔嘴;细长身,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

参观需要提前预约,门票和业务联系电话:15610666620

河北蔚县古堡拯救:唤醒北方最美古建筑群

张中堡

任家涧古堡 图片由河北省文物局提供

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人类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是河北蔚县的古城堡。——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

初冬日,朔风起。披一袭风霜,轻推边陲之门,斑驳的古村堡绝世而立。

作为塞北长城脚下的奇迹,独树一帜的蔚县古村堡是活态的历史见证。保存相对完好的350多座古村堡,如明珠般散落在蔚县大地上,是中国“北方最美的古建筑群”,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其村堡合一的特性,令这些古村堡穿越千年仍顽强挺立,生生不息。

蔚县,素有“全国第一国保文物大县”之誉。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省文物局和蔚县当地不断提升理念、投入资金、完善机制,积极推动古村堡保护提升。特别是2017年启动“蔚县古堡拯救行动”以来,围绕古建修缮、环境治理以及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古村堡真正“苏醒”过来,夯实活态保护和提升之根基。

国保大户、传统村落、民俗之乡、历史名城——某种意义上,蔚县古堡拯救行动不单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鲜活的“河北模式”,且在当地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谱写了一曲塞北古村堡保护利用的新篇章。

录于卷册

揭开425座古堡“生命密码”

一眼千年,走进边陲小城蔚县,仿佛走进历史烽烟的深处。壶流河畔、南山脚下、飞狐古道、农耕游牧交汇……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处的蔚县,因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进退要塞”。烽火狼烟,奠定它千年色调。

一道烽火,万家烟火。或许正因如此,初冬的清晨走在蔚县,在眺望不远处那沧桑挺立、至今伏脉于漫漫关山荒野上的长城残躯之余,身边这些散落于乡野古道、尚有炊烟一缕的残存古堡,更加鲜活宁静、触动心弦。

“京师之肘腋,宣大之喉襟。”蔚县古堡,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在明初。

收复燕云十六州后,明太祖朱元璋北筑长城、广建城廓。洪武十年(1377年)在内外长城之间的边关地带建成蔚州城,曾有“雄壮甲于诸边,号曰铁城”之誉。明中期以后,为防御漠北残存势力南下骚扰,地处冲要之区的蔚州乡村和实边士兵纷纷筑堡自卫,“十里一堡、五里一庄”,鼎盛期形成“八百庄堡”的非凡景象。

“始于开拓,深藏动能。”蔚县文物事业管理所所长、蔚州博物馆馆长李新威说,古村堡把军事、防御、生活、生产、宗教、娱乐等功能结合于一体,不仅形成了庄堡、寺庙、戏楼等古建筑群,还缔造了独特而包容的古村堡文化。北京大学教授林胜利先生曾19次到蔚县考察,他认为蔚县古村堡“世界独尊,中国独一无二”。

然而,在社会转型中,自上世纪80年代后,许多古村堡居住人口持续减少,堡内建筑年久失修,精美民居荒芜残破——蔚县古村堡,保护迫在眉睫!

保护的第一步,是要精确摸清基本数据。继2011年蔚县出台《蔚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蔚县古村堡保护管理办法》,2012年蔚县编制《蔚县古村堡保护性总体规划》等地方性文件之后,2015年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蔚县博物馆合作,对蔚县古堡展开持续至今的最大力度的调查工作:

——信息获取,目前已确定蔚县堡寨位置大小可考的共计425座;精确获取村堡堡墙、堡门、内外庙宇、戏台的形制、年代、保存状况等信息;

——资料整理,进一步收集整理历版地方志、蔚州文人著述、已发表调查研究成果等文字资料,老照片、老地图、各时期卫星遥感图像等影像资料;

——深度跟踪,选择100个古村堡进行较全面的观察与记录,分析还原明代以来蔚县村堡历次大规模建设的主导因素、影响范围、建造方法等;

……

“这是多年来首次明确摸清蔚县境内古村堡总体量和总数据,实现了精确记录、可查可寻、可研可护。”每每看到那最新绘就的蔚县古村堡分布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识,干了40余年文保工作的李新威总是心潮澎湃,这一调查之所以意义非凡,正在于上下联动,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激光测距仪……调查中,特别是先进的无人机航拍,取得了大量低空影像,并利用摄影测量技术,生成部分重点村堡的三维模型,精确获取建筑物点云数据。此外,更注重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调查方法的合理结合,特意在蔚县盆地范围内全面展开不同季节重点村堡跟踪观察工作,观察视角涵盖水文地质、农业生产、民间信仰、风俗文化等多方面。

“目前,基本摸清现存村堡数量、规模和保存状况,较全面地展示了蔚县古村堡的面貌和动态变迁。”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刘智敏说,得益于新的文保理念和技术手段指导,这一持续数年的田野调查,基本上重构了对蔚县的结构性认识,用鲜活数据讲述了一段蔚县空间史和人文历史,为进一步推动完善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工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目前,蔚县古村堡调查工作阶段性成果《蔚县的村堡、民居和庙宇》也正在编写,将为整个蔚县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代蔚沃土,期待再展雄姿。

修之毫巅

一座座古堡重现旧姿

新月如钩。素有“紫荆关外第一庄”之誉的宋家庄,在初冬的夜晚格外静谧。

入堡门,过穿心戏楼,至堡北端真武庙,转而向西,尽头是一残破小院。守门老者推开木门,“嘎吱”声中,一簇火光亮起,与一个绵延数百年家族不期而遇——

墙壁残破蒙尘,透过岁月侵蚀,仍见斑斓之色。容颜、官帽、衣袖、题字等信息,或完整或残缺,自上而下整齐陈列……仰起头粗略数了数,壁画大约有十五行。换言之,这残破墙壁上记载着约15代先祖的牌位信息。

“是谁?从哪儿来?干过什么?去哪儿啦?自然迁徙,还是战乱?”

同行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禁不住打破沉寂。守门老者笑而不语。当地文物部门专家详细解答,苏姓是宋家庄三大姓之一,先祖苏镇,江浙人,其曾祖曾随燕王朱棣扫北,与鞑靼作战时经飞狐峪到蔚州,屯兵于北口。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苏镇袭父指挥佥事之职并授明威将军衔,任龙门(今赤城县)守备时,举家迁至宋家庄,其后五代仍世袭军职并授将军衔。

塞北江南,自辉煌而败落,横跨数百年,共聚于这小小祠堂。而今,族人后裔虽去,丹青祭祀之墨尚存,如草蛇灰线,于虚室空堂生出无尽余绪,以文物形式留给今人诸多谜团、思考和课题。或因如此,不禁对那守门老者生出敬意,眼前渐渐浮现起一个个留守古堡、执拗地自费维修村堡的村民的身影。

“绝不能让祖宗留下的宝贝破败下去!”2005年,在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蔚县南留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商议抢救村里文物古迹。该村建于永乐年间,村内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门家九连环”宅院,18进大院落,222间古房老屋,存有众多木雕、石刻、书法艺术精品。最后村民自发筹资230多万元。省文物局获悉后,局长数次带队进村,亲自指导村民进行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维修。

情可悯、心可敬,古村堡保护终归是一项系统、艰巨而持久的工程,涉及保护理念、施工步骤、修缮工艺等古建层面,还涉及环境整治、街巷维护、安防技防等诸多文保领域。2017年6月,省文物局联合张家口市政府、蔚县县政府,成立蔚县古堡拯救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发起“蔚县古堡拯救行动”,并向全社会发布《倡议书》,号召“拯救古堡 从我做起”,欢迎各类民间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加入拯救古堡行动队伍,以不同方式、因地制宜参与保护利用及监督……

具体的拯救行动中,涌泉庄乡卜北堡村是一处重要试点。

“修旧如旧,充分保留原真性,坚持原工艺,让原有构件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燕云古道”旁,几个老技工爬上王振故居的门楣仔细修缮,一片片残存砖瓦被揭取下来,整齐摆放一旁。该维修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张长占介绍,卜北堡村是明代司礼监王振的家乡,有国保单位玉泉寺,还有龙王庙、观音庙、王振故居等多处重要文物,维修已持续一年,预计明年初完成。

为了更大范围拯救古村堡,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省文物局先后投入小饮马泉古堡保护资金345万元、马家寨古堡保护资金116万元、南柏山保护资金125万元、崔家寨保护资金43万元……对堡内重要古建保护维修、完善安保措施。

11月初,今年的古堡维修保护工程大部分完成。11月9日,蔚县组织邀请专家组进行初步验收,对已完工的卜北堡玉泉寺修缮工程等四项工程,小饮马泉关帝庙、堡内街道建筑整修加固工程,马家寨古村堡三元宫和戏楼修缮工程等进行技术初验。“崔家寨关帝庙大殿柱下透气孔作法单一、西北江泰山庙油饰污染严重……”建筑质检等专家实地探查,高度赞扬之余更是提出宝贵意见。

理念、措施、资金、调查、设计、施工、验收……在科学规范的保护下,一座座古村堡逐渐“苏醒”。以此为抓手,文物部门还组织实施了西古堡堡墙保护工程和释迦寺、常平仓、关帝庙消防工程;申报夏源南堡关帝庙等6处单位晋升为第六批省保;完善乡村保护网络,实现田野文物保护群防群治……

“此次拯救行动将持续至2022年,目前已投入保护资金2080万元,初步完成蔚县古堡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重点古堡保护维修方案编制。”刘智敏说,待规划和编制专家论证通过后,将进行更大范围的维修,让其切实地得到更科学规范的保护。

扶贫花开

乡村古堡再绽新颜

一座古堡,一段沧桑。现代化进程中,古村堡会否最终成为一曲离歌绝唱?

“把光影放下/古堡门下,岁月呈祥……每个经过的人/梦到自己和风。”立冬前,小饮马泉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晶昌,写了一首诗《蔚县,秋后的日子》,记录下该村颗粒归仓的喜悦。作为省文物局办公室主任,他于年初奔赴该村主持扶贫工作。2016年,省文物局首次扶贫对接时,目之所及一片荒芜——

该村311户1062人,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598人,其中低保户50户108人,五保户9户10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64人……古堡条件差,村民大都外迁建新居;戏楼、庙宇、民居坍塌,民居内的砖雕、木雕丢失,庙宇壁画被盗毁;村财政无力承担维修保护;非遗民俗萎缩凋零失传……

保护没有固定模式,经验不能照搬。蔚县古村堡保护,需要在探索中扎实前行、闯自己的路。

“以文物保护为抓手,涵养整个古村堡的文化生态。”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认为,古村堡保护不是单一的文物保护,也不是单一的非遗保护,要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改善、环境风貌保护、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域性、整体性、全方位文化生态保护和提升。要从重视文物本体保护,转向同时重视文物背景环境和遗产地精神的保护;要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转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共同推动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而活起来,首要是活着。在刘智敏等专家看来,蔚县古村堡备受瞩目和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活态性”,要在“留住人”和“传下艺”上下功夫,因为村民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没有村民积极参与,任何保护提升都会流于形式。通过积极主动留住村民,涵养扶助起土生土长的剪纸、秧歌、拜灯山、打树花、灯影戏等民俗,让古老濒危的村堡逐渐接续上根脉、鲜活起来,和硬朗的古建筑文物产生相互作用,维系一种良性的文化生态,实现抱团取暖、繁衍生息……

这些认识,已超越单纯的文保领域,正一步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2016年至2019年底,省文物局驻村后积极开展文物扶贫,先后协调项目资金218万元,对小饮马泉古村堡进行修缮,维修了戏楼、真武庙、龙庭、碾坊等古建筑,继而对古村堡周边环境展开集中治理……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到蔚县调研时,对小饮马泉村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今年,进一步利用文物扶贫项目资金150万元对该村堡墙、沿街建筑及关帝庙进行保护修缮,现已基本完工。

“对于古村堡来说,文物保护意义非凡,唯有和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扎下根、走到人心深处。”孙晶昌说,扶贫先扶志,产业和就业是基础,环境和规划是未来。而修缮保护,是希望这些文化遗产能活态地融入生活,让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建设作出贡献。

活化古堡,融入生活。观念一变天地宽,乡亲们的喜悦写在脸上。

“以前懒惰等靠思想严重,守着宝贝,却穷困闭塞……”小饮马泉村村委会主任冀晓勇说,近年通过“文物扶贫”模式,村里陆续建起文化场所和设施,有了崭新的村文化活动室、读书阅览室、文化广场……提升了村容村貌,提振了乡风,年轻人也回来了,依托古堡文物资源发展乡村游,全村已脱贫出列,有奔头了!

以“输血”激发“造血”,让心动变为行动。目前,蔚县的古村堡纷纷深挖地域资源富矿,寻觅发展破局之路。下一步,将结合美丽乡村、旅游开发等内容,推出古堡利用项目,引进生态民宿、精品客栈、遗产酒店等适应新时尚、满足新需求的文化遗产利用模式,带动当地居民通往小康生活、长久就业增收。

“让文物活起来,让百姓富起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文物赋彩小康路,继而带动乡村振兴,是我们的期待和目标。”蔚县县委书记梁昆说,蔚县古村堡群是蔚县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蔚县的文化优势。今后,将通过持续推进“蔚县古堡拯救行动”,促进古堡保护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让古堡扶贫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一座古堡,一段历史;一座古堡,一个梦想。

晨曦中,从巍峨的玉皇阁举目凝望,一座座古村堡历经岁月沧桑,仍在壶流河畔倔强兀立,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一种极其顽强的生命张力扎根大地、默默蓄力、期待新生。有这份张力和自信在,未来,是欢歌,而非绝唱!(记者 龚正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1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