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广宗土织布

广宗土织布

广宗土织布俗称“老粗布”,产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河北省广宗县。“老粗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自唐朝开始棉纺织,它是劳动人民用线一根一根的编织而成的(每米需要来回穿梭3000多次),这里面蕴涵着织造者的汗水和真情,这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就像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它凝聚着伟大的母爱和忠贞的爱情!土织布工艺繁杂,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柕、绑机、织布等12道工序。老粗布有着机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产品具有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有效防御紫外线、抗辐射、肌肤亲和力强等特点,又因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属纯天然绿色保健棉织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由于老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工艺采用纯手工制作,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天然产品,无任何工业污染。20世纪30年代,1中央银行副总裁李荣凯将广宗土布送给恩师孔祥熙。孔祥熙爱不释手,亲自命名为“沙丘汉锦”。2009年广宗传统纺织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人们崇尚自然、渴望绿色的今天,老粗布又以其手感厚实、肤感舒适、冬暖夏凉、透气吸汗、防静电等特点,成为人们的布料首先产品。

“四羊方尊”出土自湖南宁乡,河北广宗为什么还要争?

1938年4月的一天上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姜景舒、姜景桥、姜舒桥三兄弟正在半山坡挖土种红薯。一锄头下去,“哐”的一声,地下传来了一声金属的碰撞声,从土里溅出一块绣铜片,一件硕大的金属器物随之出现在了年仅十七岁的姜景舒面前。姜姓三兄弟绝对想不到,就是这件他们叫不出来名字,通身漆黑发亮,还有四只卷角羊头的金属物,竟然就是后来被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国宝“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初现世

四羊方尊多舛的命运就从它出土的那一刻开始了。姜氏兄弟如获至宝,不停地打量着这件“宝贝”,并用工具敲敲打打,竟然一不小心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姜景舒把它抱回了家,用老式的杆称称了重量,大约64市斤(实为34.5公斤)。

姜景舒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就在镇子上传开了,文物贩子蜂拥而至,随即引来了一场场转卖风波。当时姜景舒生活在一个十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里就靠着爷爷做豆腐艰难度日。听说,这件宝物能够卖上一个好价格,姜景舒的父亲姜佑才就由当地保长姜代秋等人从中牵线,以四百块大洋的价格将宝物卖给了位于黄材镇下河街的万利山货号。不过这四百块大洋,经过保长等人的层层盘剥后,到了姜家后就只剩下了二百四十八块了。姜景舒在卖掉这件宝物的时候,将那片敲打下来的碎片保留了下来,在手中又保存了三十九年,一直到了1977年,他才把碎片献给了国家。

四羊方尊归政府

宝物被卖出的消息传开以后,长沙古董商赵毓湘、杨镜祥等四人凑了11600多元大洋,于1938年7月从黄材镇万利山货号买走了这件文物,并运回了省城。长沙市某巨商获得消息后,当即表示愿意出大洋10万元购买收藏,同时也有外国古董商来到了长沙,愿意出大洋48万元买走,比当初姜家以四百元大洋出售此文物时,价格翻了一千多倍。

当时长沙文物盗掘走私现象极其严重,政府部门对出土文物走私现象的查处也十分严厉。就是走私商在洽谈转让之际,被人密报到了湖南省军政当局。长沙县县长张翰仪为防止奸商贪利将文物卖给外国人,立即派出警员前去侦缉查处此事,传集各关系人悉数到案。闻风而逃的杨镜祥无奈之下,只好将文物呈缴到了长沙县政府。县政府不知此文物的价值几何,也没有收藏保存的能力,就将其上缴到了湖南省保安处。

同年8月,中央社发布消息《宁乡黄材发现周代古鼎》,称此青铜文物为“周代古鼎”。不久,“周代古鼎”就被送到了湖南省政府。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虽然爱不释手,但是由于不知道它的历史价值,竟然把它作为笔筒放在几案之上长达数月之久。后来,张治中迫于舆论压力,“周代古鼎”又被送到了湖南省银行严密保管。

四羊方尊获新生

1938年11月,为了避免日本侵略军入侵,湖南省银行和湖南省政府西迁沅陵。当时烽火连天,长沙遭焚城之际,这件“周代古鼎”的下落竟然没了下文。

解放以后,向来关心文物的周总理,于1952年亲自责成文化部派人追查这件文物的下落。最后查明得知,原来,当年这件“周代古鼎”在随湖南省银行内迁时,在运往沅陵的路上,遭遇了日本飞机的轰炸,被炸碎成二十多块。获悉该情况后,文物部随即作出“抢救”的指示,于是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出蔡季襄诸人,在湖南省银行仓库里找到了放置在一只木箱内的文物碎片。蔡季襄擅长文物鉴别,但不擅长文物的修复工作。所以,蔡季襄对这件文物只做了简单的粘合,效果不太理想。

蔡季襄对这件“周代古鼎”进行了研究鉴定,认为该文物并不是周代文物,而是商代晚期铸造,并根据文物身上的四只羊头,将其命名为“四羊方尊”。1954年5月,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四羊方尊重新修复的任务交给了文物修复专家张欣如。经过张欣如两个多月的精心修复,四羊方尊终于恢复瑰丽的身影。

随着湖南省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就将修复好的四羊方尊移交到了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四羊方尊被调往北京展出。从此,四羊方尊就离开了湖南,一直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姜景舒手中的那块四羊方尊残片。 1976年,姜景舒的儿子姜运枚曾经拿着这块残片到宁乡县财政局工作的同乡那里,不小心将这块残片又敲断了,一块变成了两块。1977年6月,姜景舒终于将保存39年之久的四羊方尊残片交给宁乡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周佑其。这两块残片共重375克,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四羊方尊疑云生

四羊方尊自从湖南宁乡县出土以来,对它的质疑声就不断出现。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湖南宁乡在商代属于三苗之地,并不属于商文化圈。为什么像四羊方尊如此显赫的商代贵族礼器会出现在远离商王朝贵族的宁乡地区呢?

2012年9月初,河北学者梁勇提出,四羊方尊首次出土地应该是河北省广宗县,而不是湖南省宁乡县。此言一出,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让四羊方尊的身世顿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据河北《广宗县志》记载,姜榓荣是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左家滩人,1929年毕业于中国大学,1931年考取了广宗县县长。姜榓荣是民国年间少有的开明县长,在民间有较好的口 碑。因当时战乱,他可能为了保护国宝,将出土于广宗县的四羊方尊带回了湖南宁乡老家暂时埋藏到转耳仑的山腰上,后来被同乡姜氏三兄弟无意中挖了出来。因此,四羊方尊的归属地可能是河北而不是湖南。

河北省广宗县历史悠久,商王曾在此建沙丘行宫。西周初年,周天子为了防止殷商遗民造反,将王室子孙分封到商殷都及朝歌的周边或关键区域。其中周公旦第四子姬苴就被封于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市),沙丘就隶属于邢国。历史上沙丘发生过两件著名事件,其一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曾被饿死于此;其二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巡游天下的时候,病逝于此。

据称,姜榓荣得知广宗县境内不断有盗墓贼在沙丘平台和西汉广宗王刘如意墓盗掘文物,随即派出警员严密追查,并将被盗文物收到了广宗县府,保存在县衙西侧监狱内一个“四间房”的密室里,由时任县政府理财所所长牛韫瑺代为看管。

1935年8月姜榓荣从广宗县卸任后,先到了河南开封。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原形势危机,姜榓荣继续南下,辗转回到了家乡。姜榓荣是一位爱国文人,或许害怕国宝落入到日本人手中,就将四羊方尊带回了湖南老家,埋在了家乡的山腰上。

不过遗憾的是,姜榓荣生前虽然写有回忆录,但是也许有难言之隐,至死都没有说过这尊国宝身世的真相。河北广宗县政协原主席李云豪曾经多次致信、致电给姜榓荣的侄子姜铁山,向他了解姜榓荣的生平。为了提供更多的资料,姜铁山就把姜榓荣的回忆录等资料寄到了河北广宗县。不过,无论是这些资料还是口头交流,姜铁山从来没有提到过四羊方尊以及跟文物相关的信息。姜榓荣的外甥女也证实,四羊方尊是1938年出土的,而舅舅姜榓荣是在1939年才回到了家乡湖南省宁乡县,舅舅姜榓荣生前从没提过四羊方尊。

不过此时姜榓荣早已去世,看守“四间房”密室的牛韫瑺也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死。同时,当初发现四羊方尊的姜景桥、姜舒桥、姜景舒三兄弟也分别于1959年、1989年、1997年去世。四羊方尊身上的历史真相,已经随着时间的流失成为了永久的秘密。不过,纵然如此,在今天的河北省广宗县和湖南省宁乡县都修建有四羊方尊的大型雕像或四羊方尊文化广场。

四羊方尊这件商代祭祀礼器,不仅是一件我国青铜器的艺术珍品,更是一件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它不但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民族对羊图腾的崇拜,而且还包含着古代人民对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四羊方尊的历史研究远远还没有结束,搞清四羊方尊真实的出土地,不仅有益于我们还原文物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研究出土地的历史文化大有裨益。

1975年曾家包墓出土石刻画生动呈现狩猎织布酿酒图

编者按: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内,我们可以看到曾家包墓门石刻和后壁画像石刻、南朝佛教石刻造像、五代张虔钊墓石刻等馆藏石刻文物。它在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同时,还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可谓成都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本期开始,我们以“成都博物馆新馆馆藏石刻精品”为主题,分别为大家介绍这些文物精品。

1975年成都西郊土桥镇曾家包东汉墓葬出土的石刻“酿酒”画像,刻画了酿酒作坊中投曲酿酒的场面,排列整齐的酿酒大陶缸有五个之多,右边有人赶着牛车正运粮而来。通过这些画像石提供的图像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汉代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昌盛和社会生活的繁荣,酿酒业极为发达,有许多人专门从事酿酒和经营酒的买卖这一行业。而且揭示了蜀人有着很浓的饮酒之风,不论是官吏富豪,还是市井百姓,宴乐饮酒是很普遍的现象。

1975年,成都市文管处的专家在成都市西郊土桥镇西侧曾家包发现一处高8米、直径约50米的大土包,经过发掘,证实这是建在一起的两座东汉墓葬。虽然墓中随葬品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墓室内显得零乱不堪,但考古专家们还是被墓室的画像石牢牢吸引了,其中一号墓墓室东西后壁出土的石刻画像局部精细生动,堪称艺术精品。因为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画像内容是如此丰富鲜活,以至于将汉代成都的社会风情都展现无遗。

本期我们重点为大家介绍一号墓墓室西后壁上的石刻画像。西后壁上的石刻画由三组自上而下的画像构成,工艺十分精美。最上面一组画像为“狩猎图”,画的是一个狩猎者在群山中追逐野鹿的情景。张开的弓箭犹如满月,野鹿飞奔的姿态十分灵敏轻捷,接下来是紧依群山的潺潺河流,河流中的游鱼摇头摆尾,鸟儿们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这幅狩猎图再现了汉代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面貌,潮湿的气候和低洼的地形使得平原上河泽密布,林木繁茂,那些美丽而轻盈的梅花鹿顶着树杈似的鹿角在平原上跳跃奔跑,而各种各样的鱼则在河泽中嬉戏生长,这是从古蜀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的自然景象,都被收录在汉墓中的石壁上。

第二组画像为武器架和织布机,巧妙地把战争与和平生活连在了一起。武器架上的叉、戟、矛、弓、弩、箭等都排列得十分整齐,像是校场边上等待人们操练的一堆武器;在武器架旁边还高高立着一根桅杆,桅杆顶端爬着一只顽皮的猴子;而桅杆下有一匹骏马和一辆大篷车,好似在等待着军令准备出发。画像上的织布机共有两台,一台的结构较为复杂,而另一台的结构则较为简单,跟我们现在偶尔能看见的织布机几乎没有两样。画像石上出现的这两台脚踏织布机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全世界最早的脚踏织布机图像。整幅画面没有出现人的形象,但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至。

第三组画像为“酿酒图”,对汉代成都酿酒作坊的生产全过程作了精细的描摹,有女人从井中提水,有牛车送来谷物,然后是一组制酒工艺的流程图,包括炊煮、酿造和发酵,最后芬芳的酒液都被注入巨大的陶缸中陈列出来。酿酒作坊的四周还有许多鸡鸭禽兽,它们像是闻到了酒糟的香气前来觅食。看来,汉代成都的生活景象就犹如这幅“酿酒图”,充满了欢乐、自足而真实的日常生活气息。

山宗•水源•路之冲 | 古人有多精致?来看都兰热水墓群中出土的金银器、丝织品……

都兰热水墓群

都兰热水墓群外景

都兰热水墓群,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都兰县热水乡。1982年、1999年曾组织对该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羊、马、牛、马鹿等大量动物骨骼,出土了丝织品、木器、金银器与域外货币等一批珍贵文物。

都兰热水墓群 的发掘印证了青海在中原、西亚、中亚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地位,也突显出丝绸之路青海道在这一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8血渭一号墓

都兰热水墓群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再次展开墓葬发掘工作,编号为 2018血渭一号墓,2020年结束田野工作。这一发现被评为“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之一。

墓葬航拍

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遗物

该墓为都兰热水墓群发现的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楚、墓室最复杂的 高等级墓葬,是都兰热水墓群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墓中出土的一枚古藏文银印,表明墓主是一位吐谷浑王族。该墓的发掘对研究热水地区的 葬制、葬俗,以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在都兰热水墓群里

人们发现了许多珍奇……

金银器

古人生活有多精致?

看墓群出土的金银器

你或许就能感受到了

嵌松石立凤金头饰

唐(618~907年)

高12.5厘米 宽8.5厘米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

这件器物采用 锤揲、镂空等工艺制作而成。其造型可分成三个部分,最上一层为缠枝卷草纹,下面为叶片状,中间为一立凤。凤鸟腹部呈鱼鳞状,双翅由金片锤揲而成,其边缘饰镶嵌松石的联珠纹,镶嵌物均已脱落,双腿由紧凑的螺旋状金丝拧制而成。

兽面纹金腰带

唐(618~907年)

高5.3厘米 宽5.3厘米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

这件腰带由带扣、带銙、带尾三部分构成。带扣和带尾装饰一致,为卷草纹图案的金片镶嵌绿松石制成。带銙部分为 10块大小均等的方形兽面纹金片组成的框体,周边饰花卉纹。

虎噬牛纹金带扣

唐(618~907年)

直径6厘米

青海湟源古道博物馆藏

该器物为三组半圆环结构,其对接处外缘分饰忍冬花叶。圆环内置虎噬牛主题造型,猛虎自上而下咬住牛的腰部,牛呈横卧姿态,四肢弯曲,似作挣扎状。这类以动物题材为纹饰的镂空金属牌饰,为 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

铜鎏金凤鸟

唐(618~907年)

长11.5厘米

都兰县博物馆藏

该凤鸟两足一前一后,双翅张开,尾羽后扬。作为一种祥瑞形象,凤鸟常以飞翔或伫立的姿态出现于汉唐时期的金银、石刻、织锦等载体上,且多为平面形象,类似这件凤鸟的立体造型则较为少见。

錾刻翼马纹银饰

唐(618~907年)

直径36厘米

青海湟源古道博物馆藏

该银饰近缘处一周錾双线间连珠纹,内圈錾刻花卉纹,中间为翼马。这种连珠纹内填鸟、兽图样,大致在汉代时由波斯传入我国新疆一带,至 六、七世纪时盛行于我国西部、北部地区,常见于壁画、丝织品与金银器等器物上。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丝织品

除了金银器

丝织品也令人惊叹

从纹饰到色彩

无一不显示着当时技术之成熟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了大量举世罕见的丝织品,种类繁多,纹饰精美。这些出土丝织品也是多方文明在丝绸之路青海道上交相辉映的具体物证。

红地对马纹锦

唐(618~907年)

长21厘米 宽13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藏

这件织锦主体图案为两组环绕连珠纹的对马图案。四方连续的连珠纹图案在青海地区仍保留了中亚的传统式样,并发展为双向连接的连珠图样。

红地对鸟纹锦

唐(618~907年)

长62厘米 宽30厘米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

主体纹饰为两组连珠对鸟纹图案。该鸟或为孔雀,尾部均以开屏形式向上弯曲,连珠外以缠枝花卉纹相隔。整块织锦颜色以绛红、土黄、蓝、绿为主色,搭配舒适。

蓝地十字花缂丝

唐(618~907年)

长26厘米 宽8.5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黄地花瓣鹰纹锦

唐(618~907年)

长47厘米 宽19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斜纹纬锦,图案主体为八瓣花环,环中为一立鹰。两翅平展,颈与翅有连珠头饰。双足抓住一人,置于腹部。都兰热水墓群曾出土大量纹饰精美的织锦,品种丰富。

青海这片土地

藏着太多的宝贝

来深博的“山宗・水源・路之冲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

更多珍奇等着你观赏!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展览时间:2021年4月9日至2021年6月10日

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同心路6号)第1-4号专题展厅

定点讲解时间:15:00

信息来源:深圳博物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28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