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寺峧石刻

寺峧石刻位于武安市石洞乡,年代为宋。寺峧石刻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峧石刻,寺峧石刻简介,寺峧石刻-邯郸市武安市寺峧石刻旅游指南

五台县石窟寺及石刻——石佛寺

寺峧石刻

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五台县石咀乡新路口村西约700米。又名石佛庙、朝阳洞、写字崖,原为五台山实景之一。坐西朝东,中轴线现存天王殿和石佛殿,南北两侧为崖壁(写字崖),建筑均为1993年重建。石佛殿面积66平方米,内正中凿石龛,内雕坐佛8尊,上中下排列,大像高0.35米,小像高0.18米,最小的像仅高0.13米,造像风格具有元、明特征。南北两侧崖壁上有墨书字迹,遇水则显,干燥则隐,字体以纂、隶为多,有精、神、风、水、火、京等字,为清代题迹。1985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县石窟寺及石刻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一):驼山石窟(上)

驼山题刻

驼山石窟位于驼山主峰东南山腰的崖壁上,座北面南,由5窟石佛造像和一处摩崖造像组成,计有圆雕、高浮雕阿弥陀佛、菩萨、僧、力士、飞天、供养人造像638尊,以第三窟的阿弥陀佛像为最大。1988年,国务院公布驼山石窟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窟

第一窟(历史照片)

主尊及胁侍弟子像

侍立菩萨像

驼山石窟从北周开始开凿,兴建于隋,完成于唐中期,历时近二百年时间,明嘉靖《青州府志地理志》《益都金石记》均有记载。

第二窟(三普照片)

第二窟主佛(历史照片)

侍立菩萨

千佛像局部

题记

驼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北周至隋,第二、三、五窟及摩崖造像属于这一时期,其中第三窟阿弥陀佛像座铭刻“大像主青州总管朱国平桑公”题记;第二期为唐,第一、四窟属于这一时期,其中一窟铭刻“长安二年尹思贞”、“长安三年李怀膺造弥陀像”题记。元朝时由于佛道之争,使造像略有破坏。

第三窟

第三窟全景及主佛

胁侍菩萨

底座佛像及题记

彩绘千佛像局部

第四窟(三普照片)

第四窟(历史照片)

力士

小龛佛菩萨供养人像

驼山石窟是山东省内较大的、体现佛教艺术较为完好的石窟,是我国北方佛教造像的代表,也是南北朝至唐代佛教发展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古青州历史有重要作用。

第五窟(三普照片)

第五窟(历史照片)

摩崖造像(三普照片)

摩崖造像(历史照片)

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宗教建筑群,山西省晋中石马寺

石马寺,原称石佛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石马村。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传说唐朝李世民赐石马一对,而易名,北宋熙宁年间,围像建廊筑寺,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扩建,1987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石马寺石窟正式选入《中国名窟》。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题记和碑文所载,该石刻造像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是佛教北传的早期石窟造像。隋唐时期,继续镌造。宋代即像造殿,此后历代均有修葺。魏、齐造像约占百分之七十,余为隋唐时作品。寺内现存石刻造像大小一千三百余尊,大者高五米,小者五厘米,雕刻在一块高十七米、东西长十六米,南北宽十五米独立的巨石四周,属摩崖石窟造像。魏齐造像以佛像、菩萨、力士、胁侍、供养人等为主。

隋唐造像以弥陀、观音、十六罗汉等为主。窟前木构建筑有大佛殿(元代建)、观音阁(明代建)、子孙殿、东南窟廊、钟鼓楼、伽蓝殿、山亭等,或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或三面围廊,或六角攒尖,各因地势与造像需要而设置。寺前深涧石拱桥悬空,使两山相接,并有彼岸石牌坊呼应,游人往来称便。

石马寺是一处以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宗教建筑群,寺内石刻造像,造型优美,刻工洗炼,与云岗、龙门石窟造像有异曲同工之精妙,被中外石窟专家称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转载:腾讯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27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