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柯鲁克伊莎白旧居

柯鲁克伊莎白旧居位于武安市石洞乡,年代为解放战争时期。柯鲁克伊莎白旧居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柯鲁克伊莎白旧居,柯鲁克伊莎白旧居简介,柯鲁克伊莎白旧居-邯郸市武安市柯鲁克伊莎白旧居旅游指南

欧洲游:斯洛伐克天堂国家公园,圣伊丽莎白教堂,科希策,,,

柯鲁克伊莎白旧居

斯洛伐克天堂国家公园

斯洛伐克天堂国家公园可不仅仅是个公园而已。在这片布满洞穴、峡谷和瀑布的土地上,你可以登山、攀爬和涉水。在这个“斯洛伐克的乐园”里,徒步旅行者可以沿着倾泻而下的瀑布向上攀爬,跋涉到荒废的修道院,除了可以感受到瀑布飞溅冰水的快感之外,这里郁郁葱葱的景观同样令人惊叹,流连忘返,而且只需要一天的时间。想要爬上步道,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标记醒目,信息中心的多语种工作人员会为你提供极好的建议。

科希策

科希策的每个角落都漂亮而富有魅力。灿烂的历史中心吸引着人们,自由奔放的夜生活则令人流连忘返。斯洛伐克东部的最大城市Hlavn,是历史古迹最集中的中心广场。自成为“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以来,科希策变得越来越自信。这里的文化发展不按常理出牌,却发展得欣欣向荣:不拘一格的酒吧,苏联的城市之旅,纯素食餐饮,以及历史悠久的特色之处,例如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爱乐乐团,当然,还有冰球,都十分吸人眼球。

圣伊丽莎白教堂

这座14世纪的大教堂矗立在主广场上,富丽堂皇,有精致的窗饰、尖尖的塔楼和五颜六色的屋顶瓦片。作为欧洲最东部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60 米长的圣伊丽莎白教堂是那里最大的教堂。登上160级狭窄的螺旋石阶,就来到了教堂59米高的塔楼上,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城。

布拉迪斯拉发

布拉迪斯拉发并非一座绝美之城,却也让人沉醉其中。在斯洛伐克首都中部,一个飞碟盘旋在森林环绕的河岸上。城堡守卫着色调柔和的老城,现代化的城市退居其后,若隐若现。尽管现代主义日益高涨,布拉迪斯拉发仍是绿意盎然。这座城市位于奥地利边境的多瑙河河畔,其丘陵公园中有徒步旅行小径和自行车车道。在这座城市里,你既可欣赏到建于18世纪全盛时期的尖塔和广场,也能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纪念碑(以及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像)。说到这里,无论你喜欢啤酒馆、屋顶鸡尾酒还是单身派对,布拉迪斯拉发的夜生活都能满足你。

白山之夏 | 红色地标—陈云旧居纪念馆

陈云旧居纪念馆

陈云旧居纪念馆位于吉林省临江市紧靠鸭绿江边的临江林业局机关院内,原系清光绪6年防军统领左宝贵建的防营,面积为133平方米。

该建筑为单层,房山墙开门,门窗皆为木结构,门上方有一横额,是由肖劲光同志题写的“陈云同志旧居”。室内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和史料介绍了陈云同志在临江工作的经历和“四保临江”战役的详细经过,并陈列着陈云同志的部分工作、生活用品。

陈云同志指挥的“四保临江”战役是我党打开东北局面的关键之役,其地位重要、意义重大已为历史所证实。

陈云旧居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无可替代的重要文物资料。在这里,您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一代伟人,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勇于决战的大无畏气概和超常的革命胆略。

历史的故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大举向解放区进攻。东北民主联军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指示,从长春、四平等一些大中城市撤出,到比较偏僻的山区临江、长白、抚松、靖宇建立了南满根据地。

党中央决定派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陈云同志和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肖劲光同志到南满工作。陈云同志于1946年11月27日来到原临江县(现临江市),就住在这所平房内。

陈云和肖劲光在临江工作期间,曾在“七道江会议”上制定了坚持南满斗争的正确战略方针;指挥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取得了伟大胜利。

不久,又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收复了南满广大地区,迫使国民党军由战略进犯转入战略防御,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迅速改变东北战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云同志在临江居住期间,领导了辽东土地改革运动,对辽东党、政、军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陈云同志于1947年6月离开了临江。

来源:旅游白山 责任编辑:王葳 编辑:曹阳

克拉玛依黑油山地窖:旧居虽老 精神常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 通讯员陈晓丹

5月31日午后,克拉玛依博物馆如往常一样,迎接着前来参观的游客。

在这里,克拉玛依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奋斗历史,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通过更多的实景、实物与游客对话。

进入博物馆大门,穿过左手边的林荫小道径直向前,两座半地下式的简易住房就显现在眼前,这里就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克拉玛依黑油山地窖。

“黑油山地窖是克拉玛依老一代石油创业者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爱国奉献精神的见证,也是记载克拉玛依老一代石油人丰功伟绩的一座丰碑。”该博物馆讲解员王亚琴说。

1955年6月,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初期,当时的独山子矿务局派出了第一支钻井队——1219青年钻井队进驻黑油山。当时的克拉玛依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

为解决居住和生活所需,钻井队队员们在地面向下挖一个深坑,深坑地面部分用土坯筑起约半米高的矮墙,顶上用梭梭柴、水泥袋子和泥土盖顶,建成了克拉玛依第一批地窖,也叫“地窝子”,初步解决了野外作业的钻井队队员们的住房问题。

1956年春,大批石油钻探队伍进驻黑油山。勘探和建设初期,百业待兴、条件有限,生活和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在戈壁荒滩上参加石油会战的第一代石油人,在黑油山脚下建起了近20座大地窖,每个井队住一座。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地面建筑的陆续建成,原有的地窖逐渐被废弃,黑油山地窖目前仅存两座。

1983年,克拉玛依博物馆启动建设。当地在不改变地窖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缮提升,并作为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这里已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王亚琴介绍,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当年石油工人工作、生活的场景,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布展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向社会征集了众多当年油田工人使用的老物件,摆放到地窖中。

随着王亚琴的引导,沿着狭窄的楼梯进入2号地窖,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右手边的一块办公住宿区域。

这里是当年苏联专家的工作、生活区。木质餐桌上,摆放着3个有些磨损的白色搪瓷杯,杯身印着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字样依稀可见。木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幅毛泽东画像和一幅当年的作业区地图。

木桌右边,摆放着一张黑色办公桌和一张单人床。办公桌上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和几个文件袋,单人床靠墙摆放,紧挨的墙壁上悬挂着马灯、水壶、工作服等老物件。

沿着办公区域往前走,一张长约10米的大通铺映入眼帘,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床军绿色棉被,墙上挂着工作服。这是当年参与油田勘探开发的工人们的休息区。

地窖另一边是一面照片墙,展示了老一辈石油人王威义一家三代8口人在克拉玛依工作、生活的场景。

两年前,25岁的王亚琴从甘肃来到克拉玛依市,进入克拉玛依博物馆担任讲解员。随着对这座城市的了解逐步加深,她对克拉玛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最初,我只是把讲解当成了一份简单的工作,现在我深深爱上了克拉玛依。老一辈石油人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不仅是讲述当年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在回望历史中,传承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王亚琴说。

近年来,黑油山地窖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既有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有刚刚走进学校的儿童。老人们在这里追忆往昔,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历史并展望未来。

“看到这里的场景和老物件,往昔奋斗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退休工人李建阳参观后动情地说。

“浩浩乎平沙,茫茫乎戈壁,巍巍乎钻塔,猎猎乎旌旗。雄哉壮兮,克拉玛依!……”在克拉玛市文化街的浮雕墙上,镌刻着著名学者易中天的《克拉玛依赋》。它生动反映了克拉玛依从戈壁荒漠到石油新城的艰辛发展历程,诠释了几代石油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王亚琴说,岁月更迭,油城换了新貌,但黑油山地窖所承载的石油创业者的优良传统永远不会消失,它会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参观指南

克拉玛依黑油山地窖位于克拉玛依博物馆(展览馆)内,始建于1955年,是当时参加黑油山会战的石油人工作和休息的场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周二至周四,地窖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克拉玛依黑油山地窖旧址。陈晓丹摄

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初期的地窖(资料图片)。克拉玛依日报社供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27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