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戚继光镇府碑

三屯营镇府记碑位于迁西县三屯营镇府旧址碑亭内。戚继光在三屯营镇守16年,防御蒙古诸部的袭击,修补长城,立下丰功伟绩。他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镇府,并建《重修三屯营镇府记》碑,高3.56米,宽1.12米,厚0.26米,碑文为戚本 人所撰,颇具历史价值。

首战龙坑,戚继光台州初试锋芒 重走戚继光抗倭路三门行

戚继光镇府碑

首战龙坑,戚继光台州初试锋芒

——重走戚继光抗倭路三门行

12月29日,阳光初出寒冷依旧,剌骨的寒风仍不妨碍我们的热情,在椒江社科联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8个人,在搜狐网站、台州电视台及椒江新闻中心的记者的簇拥下,乘三辆车向三门县进发。

“重走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抗倭路”活动开启三门行。

此次活动的起源要从明嘉靖年间说起。那时浙江沿海倭寇活动猖獗,台州危害尤烈。据有关史料记载,倭寇入侵台州主要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四十年两次。戚继光到台州后,首战宁海,此后取得了桃渚、章安、海门卫、新河、花街、上峰岭、白水洋、长沙等地大捷,终于平息倭患,战神戚继光抗倭至今在台州各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挖掘这段历史,走访抗倭古战场,还原戚继光抗倭经历,对丰富当地人文历史,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很有意义。

此次到三门的第一站是处于县南边的一个叫西浬的小村,三门县志办的陈建华和三门博物馆的齐国雄2位老同志早已在路边等候了。陈建华有张四方脸,中等身材,穿着棉袄,但不臃肿,很有精神。齐国雄戴顶小帽,有老艺术家的风范。介绍先从西浬村说起。西浬村位于浬浦镇,这里曾是当年戚继光抗倭的古战场。

陈建华说道,这周围的山我们这里叫龙山,戚继光台州抗倭首先从这里打响。倭寇侵犯三门自嘉靖十八年开始,三门人民反抗入侵也从此开始。但戚继光与倭寇大战主要发生在嘉靖三十八年和四十年。三十八年倭寇大举进犯三门湾猫头洋,戚继光、谭纶和牛天赐等将领协同将他们消灭;四十年倭寇又从浬浦登岸,被戚继光击溃,后又从健跳登陆进犯台州府城,再次被戚继光击败。

听完介绍后,我们来到龙坑村。这个村的民房错落有致,村口种着许多橘树,不少树头还挂着黄澄澄的橘子,不远处便是连绵的小山,山上树木茂密,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恬淡而宁静,一派田园风光。但这里在嘉靖四十年却发生了至今令村民难忘的战斗。

齐国雄先生对三门的民间文学很有研究,曾出版过几本书。他说发生在龙坑的战斗民间的传说很丰富生动。这里原来都是海涂,前面有个小湾渡,倭寇当时有200多人乘5艘船分三批在这里上岸。一批在大域上岸,一批在山沙洋上岸,一批在浦峰花桥上岸。在山沙洋抢掠的时候,一个十户长偷跑出去了,向在健跳的戚继光报告。戚继光得这一消息后,为防倭寇逃走,就派兵把牛头门小湾渡堵死,然后带兵两面进攻。村民对肆意烧抢虏掠的倭寇早已恨之入骨,听说戚继光来消灭倭寇,也都纷纷自觉来参战。兵民齐心,倭寇自然难于招架。想从原路逃走,奈何来路被堵死,只得死的死降的降,连倭寇的头领也被活捉了。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龙坑大捷。

齐国雄先生讲得生动,我们听得也很兴奋,尽管当天有今年最强的冷空气光临,同当年严酷的战斗可有个一比,“风头如刀面如割”,但同样同戚家军的士气一样也丝毫不影响我们的走访热情。下午我们沿着校场路、南门巷、崇武巷、继光巷、八角井、戚公祠、去思碑一路过去,仅从这些地名上,我们就可切身感受到戚继光同当地百姓的血肉情怀和人民对戚继光的深深爱戴。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健跳所城遗址和巡检司遗址,在巡检司遗址的烽火台上我们拉上横幅,在“九战九捷,台州大捷”的口号声中结束了此次走访。

戚继光故里在哪?怎么去?

说到戚继光,想必全中国应该没人不认识他吧?戚继光故里作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更是国家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的一个地方,经常会有很多游客前去参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戚继光故里到底在哪?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景区地址

戚继光故里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2、交通指南

在蓬莱市内乘坐5路公交车前往,也可从蓬莱阁买到戚继光故里的门票,然后从振扬门坐免费的电瓶车前往。路程为3-5分钟

3、开放时间

7:00-17:00

4、门票价格

单独买门票50元(6周岁(不含)-18周岁(含)未成年人、儿童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可购景区优惠票)

5、景区介绍

这一处戚继光故里已有400年历史,包括戚家牌坊、戚继光兵器馆、戚府、戚继光纪念馆、戚家祠堂、戚继光大型公众浮雕展示馆等景点。

游弋其中,缅怀民族英雄的同时,感受戚府文化,品味明朝那些事。还可体验胶东民俗,观看戚家军绝活表演。对园林感兴趣的可转转后花园,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甚是清净,慢慢地还能品出些味道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里周围,保留着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两座御赐牌坊和崇祯年间修建的戚继光祠堂。两座牌坊巍峨挺拔,是国内少见的明代大型石雕珍品。

大漠中崛起的传奇古镇,府谷这个沙梁古镇惊艳了时光!

陕北之北

在漫漫黄沙和青青草原相接处

长久作为封建王朝的边疆

屯兵御敌血染朔风

再强的武力

砍不断底层人民的联系

再重的雄兵

也截不住民族交融的旋律

见证这一切的沙梁古镇

在榆林失去九边重镇之职后

无意中被岁月尘封

如今

它拂去时光的面纱

在茫茫塞上美成一处传奇

01

古镇传奇

沙梁古镇的历史

并不像延绥36堡那么久远

但是它一经问世

便风采无二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

滋养空前的经济繁荣

迅速成为清朝和民国时期

璀璨夺目的边塞古镇

沙梁古镇的繁荣

要从清朝对蒙汉交接地解禁开始

清朝建立之初

为了解决游牧民族和屯垦汉民之间

绵亘数千年的冲突

统治者下令在交界地带封50里禁地

在此区域内

蒙古人不准南下牧马

汉人不准北上屯垦

后期解禁后

沙梁古镇平地崛起

成为晋陕蒙接壤地区

极有影响力的经济重镇

清朝同治年间

朝廷军队和提督率部驻扎在沙梁

光绪年间

直属朝廷的西监垦务总局

其一分局也设在沙梁

沙梁成为走西口途中

最重要的一个市镇

每年春天

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沙梁经过

到关外的禁地屯垦种田

秋天收获后

再浩浩荡荡返回关内的家乡

沙梁一地

见证了陕北民歌中

无数个《走西口》的悲苦情仇

从沙梁经过的

不只是走出西口屯垦的汉人

还有与内蒙外蒙贸易的晋商、陕商

乔家大院第一代创始人乔贵发

就是通过走西口

从一个老光棍变成如日中天的富商

每天络绎不绝的驼马商队

在沙梁古镇留店住宿歇脚打尖

滚滚财源涌入沙梁

在一片渺渺的黄沙地中

高院大宅平地拔起

在荒凉的大西北

缔造了一个神奇古镇

02

古镇风采

沙梁古镇经济腾飞之后

经历的并非太平盛世

清朝和民国期间

数次遭到匪徒剿袭

城垣遍体鳞伤

居民四散逃离

再加上西口彻底开放

民国期间

有更多更便利的途径

让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获得物资

沙梁的地位便日渐式微

建国后沙梁地方乡镇的地位也没保住

沦为陕北一个默默无闻的自然村

但这也才让沙梁的古迹保留得原汁原味

没有受到发展变迁的过多干扰

清朝同治年间的提督府

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宽厚的石砖、青砖

在风雨的剥蚀下

泛着经年累月沉淀的雾白

朦朦胧胧显示着岁月的痕迹

简练敦厚的建筑风格

带有西北地区特有的厚重苍凉感

站在楼院门前

人会有一种恍然进入《新龙门客栈》的错觉

仿佛一闭眼

风起云涌的大漠就要拥围住楼院

而它所有的建筑细节

似乎都在悄无声息对抗风沙肆虐

只有杂草丛生的楼顶

提醒着观客们

这里的风沙已经被扼住喉咙

没有机会肆意横行

几户富裕人家的老宅

也在岁月流转中

保持着最后的倔强

简练的檐廊和敦厚的大门

固执地保持着顽强的挺立

无惧风雨晦朔

其中一处宅院

像极了金镶玉的沙漠客栈

气势无垠,让人豪气倍增

墙体比之中原地带宽厚近三分之一

门窗被深深拥陷在墙内

远远打量

如同一头蛰伏的雄狮

浑身散发着排山倒海的力量感

古镇里的垦务分局大院、蔺家大院

德合全染坊缸房、玉泉当铺、玉泉茂

严家大院、盐厘、关帝庙等

都是带着历史沧桑感的清末民初古宅

03

古镇新颜

“云游”沙梁古镇

不仅可以追寻历史的脚步

抚触具有明显时代印迹的衙署古宅

也能领略今天的塞上风光

见证浩瀚无垠的沙漠成了历史

塞上人在艰苦卓绝的治沙之后

欣赏满眼盈绿

沙梁古镇在两河交汇处的平原上

两条缓缓流淌的小河

用清澈的河水润泽了古镇的温柔

也让古镇人感染了明丽甘甜之感

沿着新修的平整街道前行

林立在一旁的铜塑雕像

惟妙惟肖

有走西口的庞大驼队

有背井离乡的屯垦农人

有沿街叫卖的货郎小贩

有供人驻足休息的茶馆小摊

让人阅尽世俗百态

看遍人间烟火

沿着石孔桥穿河而过

趣味性十足的欢乐古镇豁然眼前

拇指粗的网绳密密匝匝

高高垂下

攀爬在荡荡悠悠的网绳上

保持平衡成为了最难掌控“秘籍”

一眼看过去的旧市古街

斑驳的墙面

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

古镇的神秘是让人捉摸不透的

它似乎埋藏了许多往事

向过客娓娓诉说古老的故事

在这古色古香的镇子里

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动

在这里时间如同放慢了脚步

岁月好似有了等人的柔情

沙梁古镇这个大漠里的奇迹

像茫茫黑夜中的一颗明珠

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来源:榆林文化旅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25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