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客家

梅州大埔被誉为客家人的“香格里拉”,获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在大埔县东北部有一处世外桃源之地——茶阳古镇。

因其背靠茶山,处于茶山之南处而得名。犹如一颗未被发现的璀璨明珠,错镶在粤东北地区。

客家

古镇上祠庙、名居、古宅众多,这里有粤东最大骑楼群,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父子进士”石牌坊,饶家祠堂,关岳庙等文物景观,处处尽显客家古镇特有的韵味。

茶阳骑楼,号称粤东最大骑楼群,巷头巷尾随处都能整齐划一的骑楼。

沿着巷子漫步,斑驳的骑楼老墙或石柱上还留有隐约可辨的招牌字样,让人犹如置身于民国时期的街市。

有些骑楼砖墙上长满了苔藓,斑驳残损,尽显老态龙钟的端庄,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沧桑与悠久的历史。

茶阳古镇上还有保留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父子进士”石牌坊,饱经400余年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的“父子进士”牌坊,依然坚固如初,与周边的老祠堂、关岳庙等建筑交相辉映,风姿不减。

“父子进士(丝纶世美)”牌坊,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客都十大文化地标之一。

矗立在在大埔中学校门前,不仅是为了表彰饶相、饶与龄父子,还为倡导文教,教化民众,鼓励当地学生努力读书。

沿着大埔中学校门前阶梯而下,向右望去,映入眼帘的庙宇便是关岳庙。大门前的红灯笼甚是光彩夺目,这座关岳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庙内供奉着关羽和岳飞。

继续往前走,便能看见孝友堂,即大埔张氏总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茶阳古镇保留为数不多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

孝友堂原已破败不堪,后经张氏后人集资修缮,全面修葺后的祠堂,朱门红漆,流光溢彩,气势恢弘。

诒谷堂与孝友堂仅一巷之隔,这是饶芳权院士的祖居,饶院士在电机行业享有较高声誉。

走进屋内,房间摆设品有些破败,但墙上饶氏祖训字迹仍鲜明。简短的文字浓缩着饶氏家族为人处世准则、精神风貌、审美格调。

古镇中还有吉衍堂、明经堂、仙瑞堂、冬官第、太史第、朝议大夫第……从这些府第堂屋建设的规模,可见茶阳古镇乃至整个大埔县各个家族的大家风范早在数百年前已经显赫一方。

这就是茶阳古镇,一个千年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遗留着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色古香。

这也是泊心云舍创始人祥子先生的家乡。家乡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热爱旅游的祥子走过千山万水,见过很多美景,可是每次回到茶阳,依旧觉得这里格外熟悉和温馨。

于是,祥子先生毅然决定,在故里,建一座理想的心灵栖息之地——泊心云舍山里客家,这将是一个景色优美,温馨无比的家。

茶阳古镇山水秀美,风景如画,四季都散发着田园诗意的气息,泊心云舍落脚在这个千年古镇最合适不过了。

踱步屋内,细赏屋内摆饰及物件,品味客家的风情特色,探身院外,目之所及便是漫山遍野的绿树和伸手可触的白云,在这里,傍山而居,过上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并不是可遇不可求。

在都市里无法如愿的淳朴幽静的乡村生活,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静心感受这个千年古镇的美,感受特色生态旅游及完美的休闲度假体验,享受慢生活。

祥子将会一如既往以大理、丽江泊心云舍中式古典风格设计标准来打造山里客家,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吸纳和传承也会继续体现在房间及庭院设计上,处处尽显浓郁的客家乡土风情。

山里客家,最具客家风情的泊心家园已开工建设,期待完工的那一天!

无疑,这将是泊心云舍又一力作!山里客家是继大理泊心云舍MCA,丽江泊心云舍文苑后打造的第三座客家风情的泊心家园,在不久的将来,泊心家园将落址黄山、镇远、凤凰……全国各地古镇古村落都将会有泊心家园的倩影!

泊心云舍始终坚持“一城,一院,一家,一卧”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打造您在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一座泊心家园、一间专属主卧。

介绍客家旅游景点「客家著名景点」 客家

梅州客天下景区怎么样 好玩吗

梅州有很多不错的景区,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梅州客天下景区,因为这个更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这里的山水美,适合避暑自驾游,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客天下旅游景区位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东升村,景区建筑独特,空气清新,有山有水有风情,充满着浓浓的客家气息,被誉为梅州“市”外桃源。

这里的景观与背后倚靠的山完美融为一体,充满客家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幻境,总让人恍惚有种误入仙剑幻境的感觉,很多景点都需要慢慢摸索才发现其中奥妙,感觉是个充满惊喜的旅游景点。

景点位置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客天下旅游产业园

开放时间 :08:00-23: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夜场19:00入园

客天下景区是客家民俗的完美呈现,古色古香的栈道、溪水边转动的水车、客家客栈、依山势而建的各式客家围屋、连通栈道的各式小石桥……,客天下迎天下客。

不客家小镇,所有的风格都觉有浓浓的客家风味,虽然带有威尼斯水上城市风貌,但是丝毫不影响客家人的文化与热情,在现代城市压力极其大的情况大,去一去这种修身养性的地方很能缓解人们紧张的心情。

客天下是梅州客家文化的缩影,想了解客家文化,来这里就对了。夏天暑热,还好这里的丛林、高耸的山峰都可以遮天蔽日,潺潺的溪水、徐徐的清风,更让人觉得清凉不少,是避暑的好地方。很值票价,暑假期间值得来玩。

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客家风情,现代化的东西太多,如果是休闲度假的话还是可以小玩一下。

客家有什么名胜古迹

马溪村,在石岐南偏东16.5公里、五桂山镇政府东南4.3公里处。聚落在五桂山主峰南麓呈正方形块状分布。村东有公路南行5公里至三乡镇大布接广珠公路。

武侯庙建庙碑记

马溪村

依傍五桂山的马溪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马溪或许只是一个陌生偏僻的小山村,但提起客家山歌,一个熟悉而清晰的名字就会浮现眼前———梅州。马溪,这个由梅州五华人客迁过来而建立的村庄,承载着客家文化的印记,一代一代地繁衍着客家山歌,正是这出口能唱、音韵萦绕的客家山歌,使得我们抛开都市的繁华名胜,来寻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马溪:客家小山村

古老的村庄布局逐步被打破,月夜下清脆的歌声已渐渐消失,随着都市文明的入侵,马溪村已染上了都市的尘埃,一条水泥路直通村口,大小的车辆穿插其间,然而马溪村深处依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那纯朴的客家民风依然吸引着慕名前来的都市人。

马溪村在翠山公路边上,刚下车,就看到马溪牌坊,一条南北向的水泥路串通其中。水泥路边绿意浓郁,青拔挺翠的大榕树底下,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伯挨着坐在石板凳上乘凉,操着一口杂有粤语的客家话,谈论桑田农事。几个顽童塘边垂钓,嬉笑间打打闹闹,悠然自得。

马溪村虽然融汇都市的文明,村庄的建筑也以现代楼房为主,但放眼远看,仍有一些古老的建筑保留下来。同样,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好客热情的古老遗风,依然影响着现代马溪人的生活,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到古老纯朴的民风。随意走进一户农家,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你进家看看;都会如数家珍地向你介绍自家宅子的历史和渊源。

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自己过去事迹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马溪村的历史。他告诉记者,马溪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当年祖先从五华途迁中山的过程中,看到马溪这个地方依山傍水,认为是一个风水宝地,就定居下来,经过一代代的繁衍发展,形成了今天的马溪村。据《中山地理志》记载“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华县古庆云迁此。建村于茅草丛生的山冈旁,初称茅边埔。后因地形似马鞭,清乾隆元年(1736年),易名马鞭埔。又因村边有河溪,1949年后改称今名。”武侯祖庙

马溪牌坊一过,稍稍向前,便是武侯祖庙,外观显得平淡,正楷书写的“武侯祖庙”亦是中规中矩。灰黑的青砖墙体,加上两条渐渐暗化的石柱,和江南合院式结构的房子,构成了村民崇拜的武侯祖庙。武侯祖庙门前的左边的石柱上刻着“三分割据纡筹策”,右边是“万古云霄一羽毛”,祖庙堂内中间位置供奉诸葛亮的雕像。祖庙里还刻着碑文,从中得知这座祖庙建于清咸丰辛酉年(《中山地理志》又说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并在一九四六年小修一次,前后经历143年时间。

与江南众多的庙宇门前一样,祖庙前面是一口池塘。据村中的人说,祖庙后面的五桂山、池塘和河溪是相铺相成的风水组合,近两百年来,它们默默地保佑着村人平安纳福。池塘边上有一棵樟树,树头长出7棵大树干,几十年来它们风雨相依,度过了很多不平凡的岁月。村人因它们是一棵树头长出的,而且又茁壮成长,便称它们为“七姐妹”。

雨后娇艳的阳光洒在池塘水面上,只有几名正在垂钓的顽童,现实的宁静与都市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透过祖庙那灰黑的青砖墙,青翠挺拔的“七姐妹”以及那闪闪的磷光,我们仿佛又听到两千年前卧龙冈上的竹林里,诸葛亮和刘备谈笑风声,划定三分天下的奇谋策略。武侯诞

在过去年代,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三,马溪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奠典礼,称作“武侯诞”,这是“献给诸葛亮的祭礼”,其在马溪村老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热闹程度可以同传统的“中秋节”和“春节”相提并论。七月二十三举行的“武侯诞”对马溪村的孩子来说更像是难得的玩耍机会。

祭祀费用由村人分摊,钱多者出钱,无钱者出力。据村里老人介绍,在过去每年的七月二十三早上,村民早早就积聚在一起,在“武侯祖庙”杀猪祭祀诸葛亮,抬着诸葛亮的神像出行,祈求诸葛亮保佑马溪村年年风调雨顺,村民出入平安、官运亨通。村里的小孩更是穿游其中,或在祖庙外的空地上嬉闹着,或有帮大人烧火,跟着大人祭祀。在他们眼里,庄严肃穆甚至略带神秘的祭祀大典,更像是一场热闹而有趣的表演。祭祀完毕,就是分猪肉,村人就把象征文运、财运、官运的猪肉带回家后,整个“武侯诞”才算结束。

“近十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武侯诞’已没往日的辉煌了。现在年轻一代对‘武侯诞’开始模糊了。今年‘武侯诞’也不搞活动了。”82岁的老人望着沉寂的武侯祖庙,担心“武侯诞”会渐渐远离这个客家小山村,只留下空空的“诸葛亮”神牌。客家山歌马溪是客家人的村庄,于是客家山歌吸引他乡之人的目光。我们有幸在村口的榕树下倾听山歌手陈伯讲述了有关客家山歌故事:

相传村中有一个男子家中贫穷,靠结发妻子辛勤耕种维持家中生活。他山歌唱得好,但很花心,每到夜晚就穿戴着妻子买的草鞋、黄衣带,上五桂山唱情歌,欺骗那些不经世面的小姑娘。妻子知道这回事后,感到很气愤。于是,在一个晚上,丈夫出门后,她就紧跟着丈夫上山。当丈夫吹起口哨的时候,她就唱起山歌,诉说他身上穿戴的来历,家贫与花心。丈夫听后,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已被妻子识破,就羞答答地下山,再也不敢上山唱情歌了。

陈伯在讲述山歌故事的时候激情膨湃,将手指放在嘴里,吹起口哨,悠然地唱起山歌:“三人同日去睇花,百夜余年共一家,禾秆共草同一火,夕阳底下二吨沙。”陈伯说这首歌曲讲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村人耕种劳作的故事。陈伯的歌声引起了村民的共鸣,纷纷顺口唱起山歌来,歌声嘹亮清脆,歌词多为“睇”、“涯”等口头语言,我们虽然听得不是太明白,但一种久违了的情怀突涌心头,为之陶醉。

“一寻亲夫到码头,涯(我)郎出门妹怄愁,一心都想涯郎转,拆散鸳鸯水上浮。”马溪村里的客家情歌,足以让所到之客浮想联翩。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真的应该为马溪村的偏僻感到幸运,正是这种偏僻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现代流行音乐对客家山歌的冲击。虽然没有了晚间山岗男女对唱的感人场面,但在平常生活中,村民那顺口而出客家调子,依然透释出那份古老纯朴的民风,从而也使得经历了几千年的客家山歌流传下来。

吹哨子——唱山歌的前奏

齐唱客家山歌

老榕树盘根错节

同根生长的“七姐妹”树

武侯祖庙

快乐的村童

钓上鲜鱼

汀洲有哪些适合体验客家风情的旅游景点?

汀州的长汀古城很有客家风情,可以去看一看。隔壁的与长汀也就一山之隔。两地商贸交流往来频繁。去长汀,明显感觉到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长汀是典型福建内陆山城,一条河穿城而过,两边便是群山环绕,有山有水,怎么都美。限于地理,县城可开发的腹地少,也是造成房价高的一个原因。

长汀的古城墙其实应该是重新修建过的。汀江,五年来我基本没见过有水深的时候。建筑风格为木屋,但是只有店头街那块,三元阁了。基本上现在就是个普通的县城。人口多,但是经济落后,相对于浙江。交通供;工具还是摩托车和三轮电瓶车为主。没有出租车。这点我觉得落后与安徽的县城。旧的不在新的没有,号称客家首府。

现在的长汀已经变了挺多的了,不过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大好的,就是景点太分散了,也没有打出自己的名号来,然后就是各种无脑的操作,城墙把旧的拆了然后建新的还要门票了。不过相对于前几年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了,有动车,公交,出租,滴滴,长汀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

长汀这几年也一直为老城建设努力不少,感受得到是在认真的做这件事,知名度也是愈来愈广,接连有几位著名明星来长汀露面。环境改造明显,不能说景色宜人吧,至少也是山清水秀(汀江河的开发就是个例子,以前根本不想沿着河道走),空气质量非常好(特别是去过北方的感受颇深)。

河源有哪些适合体验客家风情的旅游景点?

河源的景点有景点有万绿湖、霍山、桂山、野趣沟、林寨古村、热龙温泉,想体验客家风情可以去林寨古村。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河源文化底蕴,客家人聚集地,南越王赵佗最早是在河源龙川做县令,河源本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以及经济落后造就知名度远不如周边城市,河源加入深莞惠经济圈,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河源大部分是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但本土经济数据最终都不会好到哪里去,毕竟连平、和平、龙川、紫金大部分人都是选择到广深莞惠发展,早些年把水供给香港,所以不能有工业,基本没污染。但同样制约了经济发展,GDP常年广东倒数,人口基本也都是净流出。定位旅游城市,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所以不温不火。

不过从旅游体验来说,河源的环境确实国内一流。万绿湖等景区风景宜人。有些如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配套也是非常完善,温泉在河源本地非常出名。基本河源人也都泡过。18年也发力做了一些水上世界、机车活动、跨年音乐节,春节也有庙会主题活动,活动氛围和效果都挺不错。

但是宣传比较集中于河源,还没有大范围的在其他城市宣传。来河源游玩可以考虑,性价比高,但是真的要火了,估计价格要翻倍。河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河源人特别会吃,河源生活步骤慢,非常适合生活的一个小城市,偶尔来次自驾游也是很方便。发展潜力也大,赣深高铁,河源到深圳40分钟,广技师河源校区,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等。

福建客家围垄屋旅游 客家文化围屋 客家

一、客家围屋特色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 饶平县、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区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

二、客家文化围屋

民国初年的一天,合浦县的曲樟乡突然闯进了300多号土匪。一时间,客家老少全副武装,依仗7米高的“城堡”围墙和足够的水、粮,与土匪对峙了3个月,最终使土匪溃不成军,夺荒而逃。故事所说的“城堡”,就是客家围屋。

围屋,以其主房四周外围筑以高墙炮楼而得名,其融家、祠、堡于一体,建筑形式独特而丰富,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也是客家先祖留下的宝贵文化遣产,是客家人一张特殊的名片。

广西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贺州市、贵港市、玉林市、北海市等地。

合浦县曲樟乡客家围屋,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围墙高7.1米、宽0.86米。城垣的四大转角处及城门上设有碉楼,内墙的半腰上筑有骑马道,负责将城墙、炮楼及门楼紧密相连。门有板门、闸门、便门、栅栏门等3道5层式的连环防卫门。堂与堂间以天井相隔。上厅堂为祖公堂,堂中金匾高挂,横雕有双龙戏珠。下厅堂为门厅,以正厅堂为中轴,以祖公堂为核心,向前延伸,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规模和装饰档次,是各横屋和次厅不能逾越的。

贺州市莲塘镇的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围屋建筑群之一。围屋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设厅堂8个,天井18处,厢房94间;北座四横六纵,设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计132间。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3米高墙,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厅与廊通,廊与房接,迂回折转。屋檐、回廊、梁柱均雕龙画凤,其中的“百寿图”,更是精雕细琢,颇显功力。

推开厚重大门,步入院内,可见到用大青石砌成的3个天井,天井的排水功能十分良好,无论雨下多大,都不会形成积水。围屋的天井,设计奇妙,随处可见。正屋有3个大天井,横屋有15个小天井。应了围屋“九天十八井”之称。莲塘镇客家围屋是客家土楼围屋与中原民居建筑相结合的典范,享有江南“紫禁城”之称。

贵港市客家围屋集中在木格镇的君子垌,始建于咸丰年间。与其他地方的围屋相比,君子垌围屋一座方楼就是一座城堡,特点是规模大、建筑奇、保存好。其中黎大康的围屋因特别长,而被称为“长城”。围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个“围”字。君子垌围屋也不例外,靠大城墙、炮楼、枪眼、狗洞、外城门、拖笼门等来实施。围屋的城墙最高达到9米,最宽为0.6米。建筑材料以青砖、杉木为主体。建筑细节技巧突出:檐雕活灵活现;窗雕、石雕、砖雕玲珑剔透;壁画知色彩丰富,充分显示出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客家围屋的房门均朝正厅方向洞开,这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墙体一般为自制的三合土,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以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搅拌,配方讲究。夯实后历经百年风雨,坚固如初;其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三、客家围屋历史文化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四、客家文化围龙屋

特点: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2.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

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五、围屋 客家

在民居方面,客家地处偏远,居山靠山,典型的围屋都偏重防御功能,带有浓重的割据性质。广府人捷足了富庶的珠三角,有山有水好风光,所建民居多为小天井,大纵深,生活质量要比客家人高不少。客家围屋的精髓在“围”,而广府民居最亮眼的是“镬耳”(音获,俗称官帽)墙,寓意“独占鳌头”,只有获取了功名的人方有资格采用,亦是家境殷实的象征。除此外,以蠔壳代替青砖筑屋,也是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据说是冬暖夏凉。

六、客家围屋由来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七、客家殿堂式围屋

福建土楼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

由于其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

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

自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八、客家围屋百度百科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

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是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九、客家大围屋

客家围龙屋又称为客家围屋、转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客家围龙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其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21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