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得胜桥

得胜桥为桥名或街名,所知有:辽宁省营口市的得胜桥、云南省昆明市的得胜桥、湖北省武汉市的得胜桥

中文名:得胜桥

得胜桥

类别:桥(或者为街)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云南省昆明市

来历:清光绪二十六年

最后的得胜桥(一):怎一个“拆”字了得

千年古街得胜桥终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

图为得胜桥北口的拆迁标识及围墙。

2016年,武昌古城改造进入规划,同时修建地铁5号线项目启动。2017年10月,得胜桥北端首先纳入拆迁区域并打围。2018年3月,5号线正式开工。2019年7月,在得胜桥北口中山路与得胜桥交汇处,地铁施工挖出原武胜门老墙根,其中宋、明、清三代墙砖叠加十分罕见,部分墙砖经鉴定约有1040年历史,可上溯到唐朝,可见“千年”古街之说有实物可证。至2020年9月,得胜桥片区全面开拆,千年未有之变终于到来。

残垣1。

得胜桥得名与武胜门有关。据史料载,明初(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唐、宋基址上拓修武昌城,因见螃蟹岬、凤凰山之间地势低平,遂筑城门,当时叫“草埠门”。明嘉靖间,官府取意“因武而昌,得胜之地”,遂改名“武胜门”。武胜门是武昌古城唯一的北门,作为北门内唯一的通道,从北门往南至东卷棚(现火炬路东段),称为武胜门正街;从东卷棚至粮道街西口,即叫得胜桥街。

1927年北伐战争后,武昌古城大规模拆除,人们遂将武昌北城这条主干道统称“得胜桥街”,简称得胜桥。不过,在一些武昌老人口中,仍把武胜门称为“草湖门”(草埠门音转)。

残垣2。

至于得胜桥到底有没有“桥”,据一些老居民说,最早是有一座石桥,1931年武汉大水将之冲垮,此说尚未见证据。不过笔者以为,武汉为百湖之市,当时武胜门外即为沙湖,城内多低洼,遇有大雨极易积水,人们为方便生活铺设小桥是有可能的,只不过由于年久失修,或市政建设,它们或废弃,会改观,久之徒剩地名了,现得胜桥周边的积玉桥、青石桥、云架桥即可佐证。

得胜桥北口外的“欢畅”到底想说什么?

得胜桥北起武胜门(现积玉桥路口),南至粮道街西口,长约800米,宽不过6米,其独特之处在于,若从明初算起,至今600余年,这一规制从未变过,而两旁的房屋倒是因时而变。作为武昌北城正街,它过去主要走军队、马车,运送粮草,现它的支巷戈甲营、常平仓等名即是证明。北伐以后,这里远离军火,烟火腾旺,商贩云集,店铺栉比,倒成了武昌古城内一处市井之地,繁华之乡。

麻辣不烫,天天不鲜了。

这里提供百姓日常之需,以菜市为主,兼有特色小吃、杂货、理发、修脚、服饰、缝纫、炒坊、酒坊及各种修理(比如修绷子床等),可满足城内百姓吃穿用的绝大部分需求,且经济实惠。故而每天人头攒动,人声嘈杂,人气旺盛。

只能抬头看看小麻花了。

奇怪的是,街外发展一日千里,这里却似乎时光静止,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除了偶尔有一家小门面卖点随身听之类的东西外,见不到其他时尚的东西。这里依旧凌乱、嘈杂、破败、拥挤,不紧不慢地保持着它老派守旧的调性;但另一方面,它又是鲜活的、生动的、热气腾腾的,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生存欲望。

坚守1。

作为旧时代的一块“孑遗”,毋宁说它封印了老武昌人生活的模样,成为展示老武昌城市井生活和风俗的真实标本。

坚守2。

“拆”字终于落到它头上。拆与建是一对矛盾,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从武胜门城墙砖的叠累即可看出。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时代终究是要向前发展的;但要注意,旧的里面包含着过去生活的经验,人们情感的寄托,也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和气息所在,不可一拆了之,一刀两断,否则城市发展将“失根”。保护性发展才是城市发展永续之道。

“拆”,一个复杂的字眼。

好在地方主政者深明此点,据武昌区政府《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得胜桥定位为武昌古城千年轴线,武胜门遗址也纳入昙华林地铁站点建设规划中,进行保护性利用,最终打造成一个历史遗迹景观。

坚守3。

笔者小时住粮道街与胭脂路交叉处,却在积玉桥上学,每天都要翻花园山,穿昙华林,经得胜桥,或穿候补街,经得胜桥到积玉桥上学;初中读省实验中学,一墙之隔即是得胜桥,因而对得胜桥非常熟悉。后来虽因工作和居住离远了,但只要有机会到武昌,就会抽空到得胜桥转转,买个汽水包或粑粑尝尝,或纯粹闻闻那里的气息。

坚守4。

闻听得胜桥要拆,笔者于2017年11月6日专程到得胜桥盘桓一下午,拍摄图片330余张,只为保存得胜桥最后的容貌。现在,得胜桥全拆,它们已成绝版。笔者精心甄选部分图片,拟分11个系列发布于此,以作城市变迁的记录,也为老武昌人提供一份慰藉。

(图/文 江城子)

营口老地名│得胜桥的由来

得胜桥的由来

作者 李桂椿

营口西部的得胜路中段有一座桥,这便是“得胜桥”。

早在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季,沙俄侵略军攻进营口,在埠内东郊(当时站前区境内)邰家屯(遗址位于原营口宾馆,现营口市人民政府周围)向西炮轰五台子奉军兵营,妄想破坏营口炮台。奉军将领管带乔干臣等率士兵抵抗。居西大庙附近的义和团闻讯赶来,一起奋力反击,同心协力把沙俄侵略军打败。俄军退回牛家屯(遗址位于现站前区东风街道办事处境内)。据《营口县志》载,“有拳匪(这里指义和团勇士)数十人,手提短刀,直扑敌人”,沙俄“恐腹背受敌,急忙向东南撤退”。勇士们雄赳赳、气昂昂得胜归来,高唱凯歌,路经这座桥,当时为小木桥。此后,人们便把这座小木桥称之为“得胜桥”。

民国二十四年(1935)日本人川细组领人修建小木桥,桥两侧“燕翅”为石基,桥身为木板。之后为便于通行小木桥又几经维修,1948年营口解放后又于1989年由营口市城建部门修筑得胜路时拆除重新改建成混凝土捣制桥,桥身长8.36米,宽36米。桥两侧各有7根水泥立柱护栏,铁管从中间穿过,桥东西两侧各有水泥路岛,桥名沿用至今。在营口西部以“得胜”二字命名的地名多数与“得胜桥”有关。如得胜居委会、得胜街道办事处。

后于2007年7月由营口市排水公司承办,改为暗渠,现已无桥。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yingkouchunqiu@163.com

不说再见,乘风破浪的得胜桥

你来过得胜桥吗?

没来过的话

趁现在,再来看它一眼

拆了5年的得胜桥

已然接近尾声

儿时记忆里的武昌老城

终将说一句告别

拆了几年的得胜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应该只剩一片废墟。早上十点前来一趟得胜桥,才知道这里有多热闹。

清晨的得胜桥,生机勃勃。如此的喧嚣,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已经喊了五年拆迁的地方。

早起买菜的人潮,比肩迭踵。要是有车妄想从中驶过,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得胜桥居住,早起买菜都要争分夺秒,似乎晚到一步,好菜就没了。

每个摊贩前都有着自己相熟的顾客。外人看来低廉的菜价,在原住民的眼里,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1元/斤的冬瓜,5.5元2斤的大蒜,20元3斤的小龙虾,在得胜桥,抖音上20元,搞定一家三口两荤一素的挑战,似乎也不是异想天开。

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推着买洗衣粉、沐浴露送的小推车,穿行于这条不足千米的长街,成为了早晨得胜桥的主力。

大爷大妈们总能买到底价的新鲜菜,对她们来说,买菜送葱是基本,金针菇去蒂、花菜去梗才是各凭本事。

骑车来买菜的中年人好说话了许多,关于价格的拉锯战,似乎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年轻人大多羞于还价,似模似样的挑选,让她们好似融入了买菜的人潮。乱花渐欲迷人眼,看着菜摊上堆叠的玉米,似乎也能理解男朋友为自己挑选口红时的无助。

行至巷尾,总算碰到一个档口空闲的阿姨,“你们拍啥?”阿姨主动开启了我们的对话,“拍了能带来生意不,现在生意太难做了。”

阿姨虽然笑着,话语中却还是透出了丝毫的落寞,清晨热闹的得胜桥给了我错觉,原来得胜桥,真的要拆了。

发小总在调笑,“终于拆了,咱们也是拆二代了”,当问到,“那你准备搬到哪?”又立马调转话题。在得胜桥生活了十几年,临别之时,没有不舍,那是假的。

住在得胜桥,什么都不缺。老城区的方便与热闹,是高楼大厦的新城区,比不了的。

单说过早这一项,就足以令人羡慕。撇开已经拆去的早餐店,仅仅现存的几家,也足够能打。

好再来门口的挂牌吸引住了我,传统油香,可是不多见的古早美食,进店询问,才知道,天热了没做,不甘心追问,老板才说道:“要是冬天还在,就接着做。”

只能来一碗糊汤粉以慰腹中馋虫,却尝出了久违的鲜。店门口一旁的脚盆里,满满一盆待宰杀的小鱼,为唇齿中游荡的余香,做出了解答。

一碗好的糊汤粉,少不了它的黄金搭档——油条。只可惜十点一过,老板忙着他的主业,油锅已经不再开火,无暇顾及这几根已经透出微凉的油条。

鸡冠饺还留有余温,忍不住也来上一个,油炸武汉,名不虚传,像武汉人这样爱过早吃油炸的城市也实属少见。

咬开才是惊喜,粉条馅的鸡冠饺,好久不见。

吃碗粉的功夫,一大锅麻花就已经出炉,这才是夏老板的主业。夏师傅的麻花红极一时,最火的时候,长队能排出十米开外,多得是汉阳和汉口的吃货,前来囤货。

路旁的平平手擀面,也拥有着一批忠实的老主顾。平平手擀面的老板都是下岗职工,半路出家做起了早餐,真材实料的好味道,也为她们赢得了街坊们的心。

正宗的手擀面,与自家熬制的海带骨头汤,造就了一碗最纯粹的好味道。街坊们的小福利,就是一块熬汤的大骨,还带着些许肉渣。

都能想象到,冬天的清晨,天空刚泛起鱼肚白,来一碗手擀面,喝下第一口汤,一天都能神清气爽。

附近学校云集,住在得胜桥的孩子,从来不用担心什么学区房,从小学到高中,都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文具店、书店应有尽有,在这里上学,什么都方便。

临近省实验,烟火十足的得胜桥,也被浓浓的书卷气息所浸染。每日看着省实验里一只脚已经迈入985、211的莘莘学子,展望自己孩子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中午的得胜桥,人潮散去,归于平静。不必在人潮中摩肩接踵,才能静下心来,欣赏这条古巷的魅力。

得胜桥像一本卷轴,记录着武汉的匆匆时光。打开这本卷轴,细细品读,宛如老武汉的百科全书,那些近乎消失的“遗迹”,都能在得胜桥的某个角落发现。

△老式缝纫机

△磨剪铲刀

△老式水泵

△手工香包

△传统理发

15块一条的棉绸裙,18块一条的男式绵绸裤,是得胜桥原住民的标配穿搭,跳广场舞的阿姨们,还会拉着自己的小伙伴,特意来挑选几条闺蜜装。

不知道得胜桥拆迁,要去哪里才能买到这么便宜的花裙子?

华丽冷批是孩子们的最爱,夏日最期待的时刻,就是和妈妈一起,来选上一大筐的冰淇淋,回家屯起来吃。

美怡乐甜筒,五丰杯,冰工厂,不少即将消失的儿时记忆,都能在这里找到。

看完上世纪的老武汉,走进巷中,时光再倒退十年。

木质结构的“危房”,充满了历史的气息。从外看就不由得一阵心慌,偶尔从窗口探出的人头,才知道,这里真的还能住人。

青砖灰瓦的老房子,被牛皮藓覆盖,红色喷漆写的编号,与斑驳露出的红砖的墙面融为了一体。

夏日的好阳光,正好为存放了一个冬日的被子消毒杀菌,晒好的被子收起来,冬天盖才能暖和。

未曾想过在市区内还能见到这种老式的水井,好奇地想要试试,奶奶大方的应允,地下刚打上来的水,格外清凉。

穿过市井,到达一片废墟,这里是得胜桥曾经最热闹的地方。车水马龙的生鲜市场,座无虚席的早餐店,都变成了眼前的破碎砖瓦。

隔壁的昙华林也门庭紧闭,与似乎要与得胜桥生死与共。

路边曝露的山体,不知道的甚至以为是到了某个郊区。

明晃晃的横幅提醒着路过的每一个行人,得胜桥,真的要拆了。

是夜,终于能感受到得胜桥与拆迁相符的落寞。

有些商贩已经早早收起了摊子,还有些仍在等待,下班回家的白领,捡漏的老人是他们的最后一笔生意。

走过菜场,只剩街道两侧的居民,在路边闲聊乘凉。老人们的眼里,空调始终没有晚风来的清凉,竹床和蒲扇,才是夏季的标配。

拆迁后搬进高楼,这些老邻居,可能也就再也见不到。

路边吃饭的大爷,从清晨吃到日暮,唯一不变的,是他脸上始终如一的笑容。

曾经窳败的得胜桥与风光无两的司门口宛如两个异界,如今司门口英雄迟暮,似乎和得胜桥也不再格格不入。

得胜桥在岁月中见证了武昌城的繁荣兴衰,但如今它更像一位即将退役的老兵,最后坚守着老武汉最原始的味道。

得胜桥的拆迁,不是黯然离场,只是换一种方式,王者归来。千年古轴项目,旨在恢复得胜桥千年古轴风貌,武汉的“历史之城”终将在这里重现。

//

聚散终有时

再见亦有期

乘风破浪的得胜桥

我们终将更好的相遇

编辑丨喻吕

图片丨 Eatmoonpie

武汉吃喝玩乐原创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09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