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太和殿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和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整个宫殿气势恢宏。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太和殿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乾清宫、还有养心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景点位置

< p="">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故宫博物院钟粹宫神武门保和殿武英殿坤宁宫乾清宫慈宁宫三希堂养心殿寿安宫故宫御花园永寿宫午门文华殿体仁阁太和门奉先殿


北京孔庙大成殿规格媲美紫禁城太和殿,元明清三朝持续614年最终建成

从著名的皇家级喇嘛庙——雍和宫,向南步行100多米,就来到了老北京最有文化的地方:孔庙+国子监。

一进孔庙的先师门,首先就会看到孔子的塑像;孔子的手势是很有讲头的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坐标: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界儿。中国四大文庙中唯一与皇家沾上边的(还有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年)开始重建, 历经明宣德、嘉靖、万历, 清顺治、 雍正、 乾隆重建重修。

光绪帝升祭祀孔子为大祀;自此孔庙九五开间、红墙黄瓦,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升祭祀孔子为大祀,将正殿扩建为"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最高皇家等级的雄伟建筑。到清朝灭亡,北京孔庙扩建工程依然没有完工,修缮仍继续进行,到了1916年(民国5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

大成殿,皇家祭祀先师孔子时使用。祭孔大典时,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虽然经过历代重修,孔庙结构基本上保存了元代风格。整座孔庙占地约22000平方米;从南向北共分成了三进院落,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孔庙正门——先师门为元代所立,明清两代虽多次修葺,仍保留元代风格(小编实在是眼拙,看不出元代与明清两代的差别)。门前除了立有例行的琉璃牌坊之外,还有一座下马碑。下马碑刻满、汉、蒙、回、藏、 托忒文等六种文字,至此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步行而入。

孔庙之外的下马碑;所有官员见到此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入内

入得第一进院子,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这些设置更多的功用是为了祭孔的时候做各种准备工作的。

值得重点提一句的就是:大成门前的孔子雕像;孔子双眼深邃的看着远方,五缕长髯下垂,跟古时候的一般读书老头没啥区别。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双手姿态酷似一个“人”字。

据专家考据:孔子手势的意思:双手合“爻”以交五,求天地万物和谐;手持木杖以问天,从而获得教书育人的资格。

元明清三代进士碑共计198通

再就是,院子的东西两侧的进士碑亭: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通;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题刻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

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刘春霖、沈钧儒等。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当年韦肇及第,偶而题名现今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之上,故而得名。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及第者皆纷纷仿效题名于塔上。

北京孔庙院内的题名碑是元朝皇庆二年(1313)开科取士后建立的。将及第进士的信息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 后来,明朝时往往会把元代碑上的刻名磨去,再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而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3通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在挖地时发现的。

大成殿中孔子的牌位,上面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题字;这样重要的位置不知为何不是康熙皇帝的题字

整个孔庙经历三个王朝的不断打造,对于孔子的尊崇也不断升级;最终达到与故宫、天坛相媲美的皇家九五至尊。彰显了中国古代君王对于教育的重视,并尊孔树儒、以科举教育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创建伊始,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

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在全社会提倡“百善孝为先”。

崇圣祠,为祭拜孔子5代先祖而建

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亲谕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给予孔庙以皇家的待遇;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最终达到“九五至尊”无上的高度。

同时,在大成殿中不仅供奉着孔圣人的排位,两边设有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圣人以及古代十二哲”牌位。

孔庙不仅仅祭祀圣人孔子,还同时祭拜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圣人以及古代十二哲

孔庙不时会有各种年龄段的学生前来观光学习,孔子像、大成殿、崇圣祠整点演出的大成礼乐表演,都会给这些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天之骄子尊师重教的人生观树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

孔庙前来参观学习的更多的是学生,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部分,尊师重礼是很重要的部分

北京孔庙的修建比紫禁城整整早了114年。

从元大德六年(1302年),到光绪最后一次修缮结束1916年,前后历经614个年头。

在崇圣祠 ,每天10、11、14、15、16点,有大成礼乐表演

如今的太和殿是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可惜!比明朝时缩水1/2

旧时北京城的所有建筑,不过是紫禁城的附庸罢了。

这些附属建筑,不是拱卫紫禁城,就是服务紫禁城。

而紫禁城的心脏则是太和殿,它是整个北京城的原点。

然而雄伟的太和殿,因在紫禁城内最为高大、突出,被雷击的次数也最多。

最早的一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那时它还叫奉天殿,朱棣皇帝刚从南京迁都至北京。

朱棣皇帝在奉天殿的龙椅还没有坐热,奉天殿即遭遇雷击,三大殿全被烧毁。

彼时,前来祝贺迁都的外国使节还没有离开北京城。

波斯贡使描述,当时火焰照耀,看起来真如”10万火把”。

哈菲兹.阿不鲁在《历史精华》记载:这场火灾迅速蔓延烧至嫔妃的住宅与朝中的衙门以及宝库,总计烧毁了“250间房间”,并烧死了“很多男人跟女人”。大火无法控制,终夜肆虐,直至第二天下午才扑灭。

得位不正的朱棣皇帝惶恐不安,他下了一道诏旨反躬自省。

朱棣皇帝又号召文武群臣大胆提出意见,如果真有不当,一定改过,以回天意。

同时,他还下旨免除几年前未收上来的赋税和上一年受灾田粮;自己的生日不搞庆典活动。

结果不知死活的主事薛仪再度提出不该迁都,触犯龙颜,被下狱冷饿而死。

朱棣任由三大殿烧焦的废墟裸露在紫禁城里。开始了他的三征漠北,似乎要告诉他的臣子迁都的必要,结果最后一次他死在回京的途中。

他此后的20年,奉天殿继续废墟着,隔了两个皇帝,到正统五年(1440年),三大殿才得以重建。

紫禁城、太和殿烧得最惨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夏四月的雷击。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雷雨大作,火光骤起,三大殿至文武楼、奉天门……午门、午门外左右廊尽毁。也就是说紫禁城前朝部分几乎全部烧毁。

五门三朝,午门之外是外朝;午门至乾清门这皇帝之礼天下的地方,是治朝,也称前朝;乾清门内是燕朝,也称后朝。

仅清理现场就调动了30000名士兵,5000辆小车。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主要工程完成。

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相随。

1644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从紫禁城逃离时,放火烧了皇极殿。

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等大臣簇拥下,进了北京城,自然不肯在流寇李自成登基的武英殿内登基,只好在皇极门(太和门)昭告天下,改朝换代。

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皇极殿。

第二年建成,改名太和殿。

康熙八年(1669年),太和殿重修,当年完工。康熙皇帝重修太和殿过去十年后(1679年),6名太监在西膳房用火不当引起火灾,火借风势不久后引燃了太和殿。

这一年又逢大地震,康熙皇帝大赦天下。但康熙说烧毁宫殿之罪不赦,6名太监被处死。

可见康熙皇帝有多么心疼太和殿!

康熙皇帝同样没有重修太和殿,而是忙着东南西北的收拾他的帝国: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解决中俄边界问题;三次亲征漠北,治理北疆。

康熙皇帝完成了他的帝国伟业,开始着手重修太和殿。

可6个太监的一把火,把太和殿烧了个干干净净。

康熙皇帝查遍资料,也没找到太和殿的确切建筑比例和数据。

幸亏有明朝崇祯年间的遗老梁九,他按照10:1的比例,用木料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模型。

康熙皇帝以这个模型为蓝本,重建太和殿。

康熙皇帝对太和殿的这次重建,改变了它原来的九开间形制,变成了十一开间。

只是建筑面积严重缩水,大约是明初奉天殿的1/2。

原因有两个,一是找不到与初建时的巨型楠木;

二是为了防火,取消了东、西斜廊。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崭新的太和殿又重新在原来的位置上耸立起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就是康熙帝重建的。

这样算下来,故宫600年间,或烧或毁,有45年三层高台之上的太和殿并不存在。

太和殿是新皇帝举行登基仪式的隆重之地。

举行登基仪式时,王公百官,殿内殿外,台上台下,乌泱泱跪下一片。

古时没有扩音设备,司仪的声音无论多么洪亮,也不可能传得那么远。

那么大臣们的叩拜动作怎样才能整齐划一呢?

于是,就有了专门负责鸣鞭的鸣鞭官。

鸣鞭用黄丝编织,鞭尾图蜡,摔在石板上格外清脆响亮,声传极远。

第一声鸣鞭响起,就是警告臣子,皇帝即将出场。

第二声鸣鞭响起,所有人都静气平息,所以也称静鞭。

第三声鸣鞭响起,皇帝在龙椅上落座,所有人开始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皇帝在太和殿内走完登基的流程,鞭声会再次响起,皇帝起驾还宫,众臣退场。

其他如元旦(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等盛大典礼,仪式程序大体也是如此。

还有天下学子们期盼的殿试,也是在这里举行。

殿试后的第三天,鸣鞭三响,皇帝落座太和殿。

先是阅卷官向皇帝行三拜九叩礼,然后是进士们向皇帝跪拜。

接着唱读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字,每念一次名字便是一次跪拜。

然后唱读其余进士的名字,唱读毕,所有新科进士向皇帝三拜九叩。

最后鸣鞭三响,皇帝回宫,进士们出宫,仪式结束。

所有的仪式都是跪来拜去。

所以,太和殿堪称臣子们献出膝盖的地方。

太和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殿宇。

它的前面是故宫建筑群内最大的广场。

超过30000㎡的空旷广场,以每平方米站立四人计算,太和广场足可容纳十几万人,也足可以让任何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皇权的威严。

除了最大的太和殿广场与太和殿相伴,还有紫禁城中规格最高的大门“太和门”与之配套。

太和门是殿宇式大门,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1300㎡。

就在此门之下,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颁诏天下,宣告一个新的朝代开始。

明朝的嘉靖皇帝,以藩王的身份进京,拒绝从东华门进宫,坚持由午门进宫,直登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皇极门),看来门还能见证“名正言顺”。

和后面的太和殿一样,太和门也有被烧毁的记录,它在明嘉靖时期就烧毁过一次。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大火从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烧起,一路向东沿烧过去,太和门和西侧的昭德门以及廊庑皆被烧毁。

而此时距光绪皇帝大婚还有一个多月,而太和门又是皇后凤舆入宫必经之处,重建一座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的宏伟宫门已绝无可能,可谓是真正的火烧眉毛。

情急之下,在原址按太和门行制搭建了一座彩棚应急,居然搭出了常在宫中走动的太监,都不能辨其真伪的效果。

可见古时京城的能工巧匠技艺多么高超,让人喝彩。

后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太和殿前隆重举行了侵华日军受降仪式。

太和殿见证了不可一世的日寇,献出佩刀,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场面。

云南旅游攻略之昆明太和宫金殿风景区二天门,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05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