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景区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十三陵是北京13位皇帝的陵墓,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皇陵建筑群之一。

除了是皇帝的陵墓外,这里的长陵博物馆里有各种陪葬出土文物,凤冠、文臣礼帽,还是值得一看的。而且距离北京城区并不远,坐公交车或者大巴就可以抵达,周末不知道去哪里那就来这里走走吧。

明十三陵景区门票价格

明十三陵

淡季:明定陵40人民币/明长陵30人民币/居庸关长城35人民币/明昭陵/总神道20人民币/银山塔林15人民币;旺季:明长陵45人民币/明定陵60人民币/明昭陵/总神道30人民币/居庸关长城40人民币/银山塔林20人民币;联票:包含定陵、长陵和神路110人民币 (01月0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保护文物,有你有我!揭秘明十三陵—康陵 明十三陵

今天 星期一

2020年11月2日

晴 2至15℃

⊘限行

4 和 9

10月31日,昌平区文物保护专业志愿服务队与昌平本地历史文化爱好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一行20余人一同为大家揭秘明十三陵未开放区域—康陵。本次活动得到了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大力支持。

本次活动由昌平著名明史专家胡汉生老师主讲。胡汉生老师现任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文博专业研究馆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

多年来从事明十三陵历史及明史研究,在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著有《明十三陵研究》、《明代帝陵风水说》、《明朝帝王陵》、《明十三陵概览》、《明十三陵探秘160问》、《银山塔林》等学术著作,并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文博》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设计了明十三陵及居庸关的历史陈列。2001年至2002年十三陵申报文化遗产期间,作为主笔撰写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报文本,并获得通过。此后,又代表国家文物局,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派来考察十三陵的韩国文物专家李相海进行情况汇报。参与《昌平县志》、《昌平地名志》的撰写,为昌平梳理文脉工程,撰写了《明十三陵概览》、《明长陵》、《明定陵》三本书,并作为专家参与文脉图书的审稿工作。作为主编完成了北京市修志办公室布置的《明十三陵志》的编写。先后在昌平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央教育台、中央台4频道《远方的家》等栏目上接受采访,宣传明十三陵的历史文化。

让我们跟随胡老师的脚步

一同走进明十三陵—康陵。

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孝敬毅皇后夏氏画像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十八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德,在位16年。在明代他是一位很“传奇”的皇帝,“传奇”在于他在位期间,不理朝政,荒淫失德,个人生活荒唐至极。在正常的情况下,皇帝的居住地点应该是内廷建筑中的主要宫殿。在那里,皇帝何时早朝,何时日讲,包括起居生活等等要处处合乎规矩,显出皇帝的尊严来。但是,武宗却不愿意在内廷中过正常的皇帝生活。他喜欢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放荡的生活。所以,宫里的规矩他一概不愿遵守。每天和小太监们一起摔跤、踢球,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想在哪里吃,就在哪里吃。他下令在宝和殿至宝延殿之间,设立六家商铺,让太监们当老板,宫女当老板娘手拿账簿,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与武宗讲价还价。正月十五元宵节,宁王朱昌豪弄了好多灯笼,结果不小心灯笼着火了,武宗并不着急,还说好一棚大火啊!觉得还很好玩。

武宗小的时候,其实非常聪明,武宗对佛教中的喇嘛教也非常痴迷。他通晓佛经梵语,并且经常在豹房新寺里与番僧们一起诵读佛经,能用梵文讲经文。而且精通音律,自己撰词谱曲,大臣听了非常好听。武宗喜欢武术、练武,竟与老虎打架。他喜欢的是在东宫时陪伴他玩的几名太监,特别是为首的太监刘瑾。另外还有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人,时称“八党”,又称“八虎”。

正德二年(1507),武宗又下令在现在故宫的西华门附近修建了一处建筑,称为“豹房公廨”,人们又简称它为“豹房”。里面既有居住的密室,又有游戏的豹房,还有内操训练的教场以及佛寺等建筑。武宗非常喜欢住在这里,把它称作“新宅”。在这里,武宗每天让教坊的乐工进豹房演奏,不够时还调取外地的乐工进来,人数往往数以百计。

后来武宗去了宣府大同,山西太原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是刘良的女儿,人们称她为刘良女。因为能歌善舞,被武宗看中了。武宗把她带回了豹房,两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后来,武宗南巡,已经走到山东临清了,他想把刘良女接来同行。但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约定,武宗要召她必须有她送给武宗的簪子作为信物才行。可巧,武宗在经过卢沟桥时,纵马奔驰,丢掉了簪子。武宗派人去接,她撒娇停在通州不走,武宗竟然丢下大队人马,自己坐船到通州接上刘良女,才与大队人马一起南行。后来,这位刘娘娘死后葬在了昌平城东北18里的地方。

这次南巡在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武宗的借口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实际目的却是到江南游玩。在途径扬州的时候,太监吴经得知城里许多女人都躲了出去,就派人暗中查访。到了深夜,突然带兵来到,举起灯笼,把大街照得像白天一样,大呼:“圣驾到来。”要大家迎驾。这样,白天查访到的女人便一个个被搜括到武宗的“提督府”里。除了淫乐外,武宗还干了许多荒唐事儿。例如,他认为自己生肖属猪,姓也与“猪”字同音,竟然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都督府太师镇国公”的名义,下令禁止养猪杀猪。又如,朱宸濠本来在武宗南征的路途上就已经被提督南赣军务的都御史王守仁擒获,但是武宗到了南京以后,却又让王守仁在受俘仪式的广场上,把朱宸濠放掉,然后,自己再将朱宸濠生擒活捉。简直是游戏一般。

武宗在江南淫乐整整一年后,班师回京。在回京的路上,武宗在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附近)的积水池中,驾小船捕鱼,不慎船翻落水,从此一病不起,救出不久因过饮冷酒,吐血而崩,病逝于豹房,年龄虚岁才31岁。

康陵的真身如何?

让我们近距离去看一看。

康陵是明武宗去世后开始营修建的,由嘉庆皇帝建造,规模中等,前面两进院,后面宝城,主体建筑陵恩殿。康陵建成后,乾隆五十年已经进行修缮,陵寝与明朝还有所区别。

康陵平面图

第一进院落,祾恩门于民国战乱时期损坏,2003年修缮时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制度复建。

祾恩门

祾恩殿

穿过祾恩门便是祾恩殿,它是陵园内地面建筑里的主体建筑,祾恩殿代表一定的含义,祾的含义是“祭而受福”,恩的含义是“罔极之恩”,总的意思,是在这座大殿里,祖先接受后辈的祭祀,后辈缅怀祖先的极大恩德。日常供奉皇帝皇后排位,还有各种贡品等。

绕过祾恩殿就是第二进院落,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石供器状况亦略同泰陵。但在2003年修缮中,三座门按照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制度复建。

三座门

跨入三座门就是棂星门的遗迹,现在的棂星门只剩下两根门柱、柱上的麒麟瑞兽以及石柱底端的戗抱鼓石,两柱之间还存有两块门砧石。棂星门,象征着建筑等级。

棂星门

石五供

棂星门之后是石五供,象征性的祭器,中间是香炉,两边是烛台和花瓶,现在部分已经不完整。

明楼

石五供后方是明楼。明楼坐落在一个巨大的石质须弥座上,墙身由城砖垒砌而成。李自成起义军曾将康陵明楼烧毁,乾隆年间修复。

武宗朱厚照的墓碑

在明楼内摆放着武宗朱厚照的墓碑,碑身刻的是“武宗毅皇帝之陵”,但已在那一场大火中损坏碎裂。

最后,我们来到了嘉靖时期增设的神功圣德碑亭,亭子只剩下实质台基及里面的龟驮无字碑。

神功圣德碑

此外,康陵的附属建筑中,神马房的遗址保存较好也是一大特点。该遗址位于陵园的左前方,虽墙体已残,但院落布局清晰。前院于前面正中位置设门,院内左右各有隔墙,形成左右马廐。后院系一庭院,院内有正房及左配房遗址,当系马夫居住的歇房及草料储存房间。

神马房残墙

对于本次活动,听听大家是怎么说的?

昌平本地历史文化爱好者 张明

到康陵,可能更多的朋友会想到十三陵四大名宴之一的康陵春饼宴,关于正德皇帝与一座神秘的帝陵却很少有人问津,这次活动有幸进入康陵一探究竟,明史专家胡汉生老师的讲解更是精彩纷呈。藏风聚气、负阴抱阳、枕山襟水的帝陵山水理论博大精深,豹房中的明武宗朱厚照似乎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帝陵门前因何矗立无字碑又有了新的解读,走一路明陵十三,感一朝兴亡百年,守护传承昌平文脉,期待下一次精彩活动!

昌平区文物保护专业志愿者服务队队员 赵忠强

2020年10月31日上午,我参加了昌平团区委组织的昌平区文物保护专业志愿服务队走进康陵的活动,这次活动的地点是明十三陵的康陵,并有幸聆听了明史专家胡汉生老师对这座皇帝陵的细心讲解。从中了解到了相关知识,增强了保护文物的决,和为什么要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我觉得把保护文物这项工作做好不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能当做玩要真的当一项任务去做。

昌平区文物保护专业志愿者服务队队员 张 岩

本周六我很荣幸参加了明十三陵——康陵的文物保护志愿,在这里我收获颇丰。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到,康陵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其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四面环山,中有水流,是块风水宝地。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据说,朱厚照皇帝与众不同,十分有个性,不循规蹈矩,在梵文佛教和音律上颇有造诣,这打开了我的视野,原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皇帝也是平凡人,也是有自身的喜好和个性的。这里的建筑风格具有明代的风格,康陵前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建造的墙砖上,我们甚至可以看清上面印刻的铭文,参天松树屹立,默默经历着时代更迭,静待康陵开放,游览明墓变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赵凯歌

10月31日上午,我参与了昌平团区委组织的文物保护志愿活动,在文物保护专家胡老师的引导下,自东南门而入,欣赏了众多古文物和古建筑,胡老师引经据典,详细讲解了文物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也讲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未来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让我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整体的认识,也了解文物本身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收获颇丰。

北京化工大学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 何钰颉

第一次参加文物保护的志愿活动,内心很是激动,算是圆了自己的文保梦,能为国家的文化遗产做出一点点微小的贡献,我感到十分荣幸。十月底的康陵是金色的,陵园里几棵银杏,黄了叶,与朱墙相映衬着,园里耸立着的古树,依旧常青,犹如这漫长的历史,在历经岁月的长河后,仍显得生机勃勃。听着胡老师的讲解,回首着那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心里只想为它们做更多,去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去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尽自己的努力,让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加具有光辉。

保护文物,有你有我

让我们一同守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聽雨

◆◆

◆◆

“穿过”胡同,小青君带你探秘昌平大地上那些尘封的记忆……

保护文物,有你有我!

兰州小十三陵——明肃王 明十三陵

明肃庄王名朱楧,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初封汉,洪武二十四年改封肃,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藩是属国属地之称)甘州(今甘肃张掖),仅四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元年(1399年)迁至兰州。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继任肃王被李自成杀害,至明末,其府未废。到清朝陕甘分治,将原明肃王府作为甘肃省衙门的驻地,兰州以此开府建省,从此兰州成为甘肃的行政中心。

明肃王府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迄今600多年,历经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一直是甘肃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所在地。600多年来它经历了无数风云往事,历任明朝肃王府、清朝陕甘总督府、民国甘肃省政府,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驻地。

肃王府是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王府之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改组国家中枢机构的同时,大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达到“屏藩王室”的作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将其庶十四子朱楧封为汉王。朱楧善骑射,能诗文,谋勇兼资,朱元璋曾称其为秀才。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肃王,驻平凉。二十八年(1395年),设藩于甘州(今张掖市),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由于“甘、肃兵变不常”,局面复杂,难以控制;甘州寒冷而多风沙,江南官兵不服水土等原因,请求内徙,获建文帝(即明惠帝)批准。建文帝批准朱楧的请求后,即派曹国公李景隆到兰州选择府址,按照“下天子一等”的规格修筑肃王府。王府位置就选在兰县县城中部偏北,以原元代兰州州署衙门、明初兰县县署衙门所在地为主,并加以扩展。具体在东至会馆巷,西至城隍庙,南至张掖路,北至滨河路范围内。王府位置选定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大规模修建豪华宫室。肃王朱楧和其他诸王一样,“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地拜谒,不敢钧礼。”“岁禄万担”。为了表示尊严,把县署移建到州城西南一百五十步,而把州城正北旧县治所在地,改建成藩府。

王府建成后,肃王便带领王府官员、甘州中护卫官兵、来自江南的肃王随从和其他人员正式移藩兰州

明肃王墓,是中国明朝肃王墓葬。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的南麓(注:平顶峰横亘于来紫堡乡与金崖镇之间,部分墓群位于金崖崖镇境内),海拔1560~1600米,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墓群依山就势,坐北向南,枕山面野,排列井然,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000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6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肃王府历尽沧桑,几经变化,其建筑已面目全非。清初改为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总督府。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明初为知州署,后为肃藩署,康熙五年建为甘肃巡抚署,乾隆二十九年总督来住。方广二里,中为大堂,堂前东西为文武官厅、为文武巡捕厅,后为二堂,堂东为大书房、为集益轩,又后为三堂,最后为内宅、为花园,大堂南为仪门。门外为立中居正坊,坊东为土地祠,坊西为集房,南为大门,又南为辕门。旗杆四,二在辕门内,二在辕门外。署东为箭道(新设督练公所于内),为经费局(已废);署西为笔帖式二署。

晚清,衙门前有3个牌坊,正面牌坊高大,上有“宪纲文武”。东西两牌坊稍低,东曰“控制三边”,西曰“威震西域”。并树高达14丈旗杆两根,顶置8寸余方斗,悬挂杏黄色旗,上书陕甘总督官衔。原置于辕门东西两侧之后狮子,后移五泉山公园门口。民国建立后,先后改为甘肃省都督署、将军署、督军署、甘肃省政府。府内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抗战时期,大堂改为中山堂。中山堂的楹联为“惟公揭平等自由独立解放之旗,唤起四百兆同胞,有如春风来临,瞻仰遗容思报国;此地乃金城王塞古杰时贤所在,继承五千年历史,好挟黄河东下,誓除倭寇出重洋。”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人民政府进驻,其后花园(即中山公园)由中共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进驻。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原古城墙、拂云楼、望河楼等建筑都被拆除。现在保存的只有省人民政府门和中山堂。大门和中山堂经过修缮,更加金碧辉煌。

肃王府的迁兰,促进了兰州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促进了兰州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兰州士人群体的形成和地域文化的兴盛,而且,使兰州特有的民情风俗开始形成并传承至今。毫无疑问,肃王府的迁兰,对明代及其以后的兰州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根据墓区封土周围散布的砖、瓦、柱顶石等遗物分析,原墓葬地面应有建筑物,但其规模和特点均无据可考。部分墓葬封土被夷为平地,但地下墓室除1、2、7号墓被打开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肃藩王墓群的修建,始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止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4年),时间跨度226年。

肃庄王朱,明太祖朱元璋庶十四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始封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肃王,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藩甘州,建文元年(公元前1399年)内徙兰州,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卒。在位42年。肃康王朱瞻焰,庄王庶一子。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袭封,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卒。在位41年。肃简王朱禄埤,康王庶一子。初封洵阳王,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袭封,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卒。在位12年。肃恭王朱贡,简王庶一子。初封汾州王,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袭封,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卒。在位50年。肃靖王朱真淤,恭王嫡一子。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封世子,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卒。追封为靖王。肃定王朱弼桄,靖王嫡二子。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袭封,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卒。在位24年。肃昭王朱缙炯,靖王嫡一子。封为世子,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卒。追封为昭王。肃怀王朱绅堵,昭王庶一子。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袭封,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卒。在位2年。肃安王朱弼柿,靖王庶四子。懿王继位后追封为安王。肃懿王朱缙 ,安王庶一子。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以辅国将军嗣封,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卒。在位18年。肃宪王朱绅尧,懿王庶子。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袭封,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卒,在位28年。肃王朱识 ,宪王嫡一子。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封为世子,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崇祯十六年(公元1644年)冬,李自成兵进兰州,识 被处死。无谥号。明肃藩王共传九世,连同追封的靖王真淤、昭王缙炯、安王弼柿三位藩王,共计12王。除安王弼柿、宪王绅尧分别葬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圃子湾和周家山外,其余均葬于榆中县来紫堡乡平顶峰下。肃藩王墓群的选址十分讲究,很有特色:“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

墓与墓之间的距离50—1300米不等。已打开的1号墓位于墓区内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封土底径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后和中室左右的两个侧室组成。设两道石门、一道木门。用条石砌基,石板铺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砖砌成,总长26.325米。其平面呈“亚”字形。

墓门(第一道门)拱券顶,开于“????? ”形照墙的正下端(墓道未作清理,形制不详),为石制双扇枢轴式,自来石顶门。门高2.5米,宽2.2米,厚24厘米,枢经24厘米,门楣为2974419厘米条石,石门外侧用门楣一样大小条石叠压横封至门楣处。石门及石门框均用富平石制成,并施“土红”着色。

前室为横券顶,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门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盗洞。中室门(第二道门)为木制,已朽。高2.5米,宽2米。中室为纵券顶,平面呈6.33.3长方形,高10米。墓室东西壁的正中各开一甬道与侧室相连。侧室长6米,宽3米,高6米,结构和形制与中室基本相同。后室门(第三道门)形制、大小与第一道门相同。后室为横券顶,长5.8米,宽6.7米,高12米。正面及两侧墓壁的中下端各开一个菱花形顶小龛,龛高、宽、深均为1米。

该墓于1966年平田整地时被打开,出土文物大多被毁坏,现仅有两口“长明灯”大缸、一件陶马、一件铜香熏保留下来,分别藏于榆中县博物馆和兰州市博物馆。墓志也被打碎。残志中仅有“妃……薨于永乐”字样,据《明史》等文献记载,明代藩王一般应与妃子同穴而葬,但明王世贞《山堂别集》卷三十二《同姓诸王表》中又载“(庄王)妃孙氏……永乐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薨,葬(庄)王坟西”;史载肃藩王中只有庄王朱 卒于永乐年间,据此推测,此墓不是庄王与其妃子孙氏的合葬墓,就应是庄王妃孙氏之墓。2号墓西距1号墓约450米,原封土堆高约7米,底径约30米。1970年因农田浇灌时塌陷,挖开后不久即被回填,墓室结构不详。但据当时知情群众所述,该墓的形制与1号墓大体相同,只是砖砌勾缝更为精细。7号墓系肃怀王与妃子王氏的合葬墓。封土高6米,底径27米,1977年发掘,因经费紧缺,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后即告中辍,并回填加以保护。该墓出土肃怀王及王妃王氏墓志铭各一合,均施两道铁圈捆扎(现藏于榆中县博物馆)。

肃怀王墓志为正方形,长、宽各79厘米,四周阴刻龙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御赐肃怀王志”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肃怀王妃王氏墓志亦为正方形,长宽各73厘米,厚10.5厘米,四周阴刻凤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明薨肃怀王妃王氏墓”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

肃藩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肃藩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埋葬最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为研究明代藩王丧葬制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其二,墓室结构及精美随葬品组合,对研究明代藩王的仪仗、服冕制度以及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证;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这与一定的区域政治、经济以及与皇室的亲疏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已发掘的蜀世子、鲁荒王、潞简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较研究,对揭示上述问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肃藩王墓群分布于平顶峰南麓的“???? ”形范围内,而各墓又尽占墓区内之“吉地”。如1号墓背*平顶峰寨子山,东西各有向南延伸出的“护砂”,南面约500米处苑川河“曲水向我,盘旋顾恋”,河对岸以大沟山为屏,屏后有碱沟山、九疙瘩山列峙左右。中国传统“堪舆”中之“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等相互关系在肃藩王墓区内得到了充分展示,为研究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肃王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得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很好保护,1983年榆中县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成立了肃王墓文物保护小组,聘文保员对墓群进行专人值守。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榆中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肃王墓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作出了对墓区进行三级保护的具体规定。2006年5月25日,肃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肃王墓的保护已列入榆中县资源开发计划:要进一步探明墓区内所有墓葬的准确位置,搜集相关资料,进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依据;参考国内其他现存明藩王墓的地面建筑结构和布局,对肃王墓群地面建筑的恢复进行整体规划,并逐年加以实施;继续在墓区周围种草种树、美化环境,逐渐恢复墓区内原有的景观和环境;征集、抢救失落在民间及被损毁填埋的肃王墓文物,清理已打开的墓室,并尽可能恢复原状,以更好地保护,并供游人观瞻(暂未开放)。

来源;青海水之灵旅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05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