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清风阁

清风阁位于合肥包河南岸,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

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

清风阁

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并符合历史的文化氛围。灯柱上有莲花宝座和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我国许多古建筑上采用莲花刻饰多与观音菩萨联系较多,而用在这里则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愿清廉之风长明于世。明月亭是一座长宽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内置石碑一座,碑高2.3米。

过明月亭,前行十数步,便来到鱼沼飞梁景点。立于石桥,只见桥下池水清澈见底,四周一派宋式十字架梁建筑。这种石雕建筑形式,在宋代就叫做鱼沼飞梁。景区的主体建筑清风阁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对呼应。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

一层为耿光日月厅。亭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心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

二楼为庐州宋韵厅。展示的是《古庐州市井图》的古绢彩绘壁画,它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庐州一片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景象。三楼为江淮奇葩厅。介绍的是安徽概况和江淮风情。四层为江山明月厅。五层为庐州夜话厅。这儿可了解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识合肥的人文环境。

清风阁|九龙山上藏“清风”,宝阁之内饮“圣水”

长教香烟灵气在

清风阁

题 记

清风阁四周树木荫翳

乱石峥嵘

有天然野趣

恰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游人至此

定可体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趣

登山拜佛识心诚,古树繁花尽有情

长教香烟灵气在,清风宝阁见恢宏

—— 何清平❤旅行中的故事

野生山泉——“龙王泉”

圆庄清峰阁内有一口龙王井,蓄有一股野生山泉水——“龙王泉”,清冽山泉,甘甜柔顺,沁人心脾。这口泉眼无论天再怎么干旱,都一年四季出水,从不干涸,当年神传能治百病的圣水就是这“龙王泉”。“龙王泉”圣水能治病的说法,从古就有。对于“龙王泉”圣水为什么能“治病”,据村民们介绍,听说泉水经过检测,含有1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很多游客都说,喝了“龙王泉”圣水,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疲劳全无。泉州及仙游城关一带有很多人慕名至清峰阁吃素食、赏山风,饮“龙王泉”圣水养病。目前,清峰阁有100间客房,免费开放。夏季时,绿树环绕,山上清凉,几乎往满了来此疗养之人。清峰阁无形中成为救死扶伤的胜地,阁中央如今增添华佗雕像,给“龙王泉”圣水披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清峰阁里,挂了许多病人送来的锦旗。

清风阁位于九龙山山腰。九龙山俗名九楼山,也叫九龙岩,海拔835米,坐落于园庄、赖店、泉州市的罗溪三镇交界处。九龙山突兀升起,直指苍穹。峰峦叠嶂,岩层重重叠叠,或直立,或倾斜,或起伏如波浪,或斧劈刀削壁立千仞,或峻峭逶迤,秀丽挺拔,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些岩石有因地壳运动从“天”而降,也有的就是从地下“生长”出来的,有的光秃如洗,有的隐沉在草木丛生之中,从而形成绚丽多姿的屏障。

清风阁四周树木荫翳,乱石峥嵘,有天然野趣,恰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游人至此,定可体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趣。

登山拜佛识心诚,古树繁花尽有情。长教香烟灵气在,清风宝阁见恢宏。沿着新铺设的水泥路,车可以直达清峰阁前的小广场。清峰阁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分上、中、下三层,是各地善男信女慷慨解囊捐建的。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和钟鼓楼、回廊,殿中间供奉着释迦佛,殿两边供奉着伽罗和韦驮。

勤拭心头明镜台,慈云智海倚山开。龙王圣水巧生法,长对禅堂献善来。大雄宝殿长28.50米,深11.90米,建筑面积339.15米。中间是四柱大厅,殿内供奉着释迦佛,两边是伽罗和韦驮。两旁有钟鼓楼。大殿左边建造一个六角亭,内设石碑一块;右边是九龙山的一脉拱护,形成天然景点。往梯阶上走便是中殿。

中殿是在宋窑古迹上建成的,分上下楼。长28.5米,深11.8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楼上宝殿内尊供着如来佛祖,楼下古窑洞内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和八仙。左右楼阁的露天平台上可观望东南八座青山起伏,称为八仙献寿。底楼中间是古窑洞,洞内有一块长形石头,系为妙悟早年睡觉之床,洞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楹联,颇有佛理。走出窑洞,又见“立身苦修进古窑,涉世求道终成果”的楹联,是赞颂妙悟师太的。

再往上殿登爬,一座颇为壮观的大悲殿矗立眼前。烟霞表里因心静;无水空澄触目新。迈进殿内,中间所供奉观音菩萨尊像巨大,高有6.20米。两边供奉着的是文殊和普贤菩萨。

站在观音殿前远眺,只见不远处一座形似珠球的山峰上,建有一座10米高的八角形经台,随行的人告知,那是妙悟早晨诵经之处。站在经台远眺,四周景色一览无余。正坑水库碧绿如蓝,青山倒影,水天一色。近处的清峰阁全景尽收眼底,远处的高山和广袤田野,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赖园公路似蟒蛇伸行,车辆来往似蚂蚁在移动。美哉!园庄的沃野山村。清峰阁前有放生池,池上方建有青峰桥,曲折回廊,旁边是停车场。青松叠盖,翠竹婆娑,真是个休闲好去处!

清风阁前身是座古窑,周围荆棘丛生。在破四旧时。有一位名叫妙悟的尼姑因无家可归,沿着山路一直往前走,走到一悬崖边见一窑洞可容栖身,于是便走了进去,她就栖身在这破窑洞内。

这是一个宋代遗留下的窑洞,仅2米见方,于是她便席地休息。据传闻,夜间窑洞顶部有一老虎呼啸而至,她对老虎说:“你要是想吃我就吃得一点都不要留下,别让世人看到我的残肢。”于是闭目低诵佛号……良久,老虎低啸一声隐身离去。妙悟师太便在这里住了下来。念经礼佛,参禅悟道。

伫立清风阁前,思绪联翩。满目湖光山色,感受那荒野的宁静,风的和煦,山的厚重,水的灵气,这里是世外桃源、清凉世界、空气氧吧,足以使你心旷神怡,宠辱皆忘,顿生归隐之心。深沉的秋褪去了夏幽绿的霓裳,清爽的风把秋染成斑斓的季节。飘舞的红叶写满了生命的宁静与完美,不浓不淡,自然婉约的妆着,穿过灵魂的高度,向游客走来。片片枫红,经霜尤烈,在碧霄下熠熠生辉。片片红叶,红得如醉如痴,红得刻骨铭心。枫叶流丹,总给人带来一种奇美,点缀着自然秋色的红叶,向世人展示着红叶飘舞于秋日天空中的姿态,坦诚、从容、坚定……

在世人感悟到红叶特有的绚烂与静美的时候,也感悟到了枫叶如人生一样生的蓬勃、死的无憾的一种境界中的静美。枫叶红了,装扮的不只是秋景,还有生命。清风阁依旧辉煌,“龙王泉”圣水犹在,妙悟师太仙踪已远。在建设清风阁中呕心沥血的妙悟师太,已经成为了一个神奇的传说,化为了一滴永恒的泪珠!枫叶零乱地飘舞,好象游客是在祭奠那份已逝的过往,凭吊那些不在的人和事。

唯有让妙悟师太欣慰的是,几十年来,善男信女慷慨捐赠,使清峰阁从一个破窑洞,成为大型寺庙群,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疗养胜地……

-End-

文丨何清平

编辑 | 朱丹阳

校对 | 朱艳贞

审核 | 翁开业

《清风阁》主编清风深情点评《楚风渝韵》

  2019年10月13日,《清风阁》主编、青年诗人清风深情点评重庆作家学刚的诗歌散文集《楚风渝韵》。清风饱含深情地说说,我虽然从没有见过学刚先生,但是我读过他的诗歌散文集《楚风渝韵》,他的文风卓然不群,诗意自然淳朴,诗材的选择来自来于真实的生活和内心挚热的情感,读他的诗词宛如君子之交,情挚意简,明志清新,如果读懂了他的诗,就会读懂了他的全部,看到了他人生的精彩!

  学刚先生的诗题材涉猎广泛,内容丰富,文笔犀利,雄健遒劲,充满着时代的责任感,字里行间无不充沛着一种震动心弦的激情和豪迈,豁达和潇洒,让读者过目不忘的就是每一首都有走魂入骨的深刻休会,可以说学刚先生是灵魂的歌者,为诗歌而生的才子,他以他娴熟的驾驭文字的功底和生活历练的凝重沉淀,在他博学睿智的胸怀之间,在他犀利锋芒的笔端之下,每一首诗都闪耀着诗意雄浑,匠心独运的灵感,闪耀着人性的关怀,他以不娇柔的修辞和真实可性的文风成为诗歌文坛的经典传奇,学刚先生不愧为当代的诗坛达人!

学刚先生老师出生于湖北利川,身为一名土家族的,好儿郎,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正是这20年铁马冰河的艰苦磨砺,让学刚先生怀着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党的赤胆忠诚写下了《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歌》《献给高原管线兵的歌》《我们的队伍像太阳》《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这些浩气轩昂的宏伟篇章。军旅艺术家阎肃说过:“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对于常年驻扎在青藏高原的管线兵来说,高原的风花雪月见证了他卫国戍边,无私奉献的忠诚底色。学刚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每一篇诗歌中融入了热情、激情、真情、豪情,充分体现了他对党、祖国、人民军队、战友、军营的铁血丹心和剑胆琴心,也体现了一个作家和诗人的博大胸怀和深邃造诣。

清风,女,山东临沂人,《清风阁》主编,当代诗人,发表诗歌和散文50余万字。

诗话泰州 | 王安石《清风阁》

清风阁

宋•王安石

飞甍孤起下州墙,胜势峥嵘压四方。

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

高蝉感耳仿妨静,赤日焦心不废凉。

况是使君无一事,日陪宾从此倾觞。

清风阁,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建,原址在古州署衙附近。现重建于泰州桃园内,为宋式三层八角重檐,阁高约二十米,与望海楼隔河相映,登临此楼,清风徐来,可领略一代名相遗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官扬州期间,多次经过泰州,并登临清风阁,留下这一首诗歌,亦是和泰州有着不解的缘分。

这首诗歌应该是王安石早期作品。从格律上来看,重字较多,分别是“飞”、“日”,这是应该避免的。从内容上看,有刚出茅庐的雄心壮志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联,气势逼人,格调较高,有凌云之志。点出清风阁的位置,位于北城墙根上。同时,也写出海陵城墙的气势雄浑,极言其城池坚固,战略位置突出。海陵自古被誉为“水陆要津”,“咽喉据郡”,它的胜势峥嵘,足以气压四方。

颔联,则是将视野由远及近,站在清风阁上,俯视古城墙下面的护城河。“控带”是说泰州的凤城河垣环水抱,濠深浪阔,形势非常险要。平看,言清风阁之高。只需要平看,就能看到鹰隼在眼前盘旋飞翔,尽情展示着凶猛的力量。

颈联,进一步拉近镜头,对着清风阁旁边的高树。树上面的知了,在耳边声嘶力竭的鸣叫,仿佛故意要妨碍我的清静;烈日如此猛烈,然而即便在阁楼上,却也不能消除我心中的凉意。点出登阁的时间:夏日午后。

尾联,站在清风阁上反思每天的生活:况且州郡的长官也没有什么事情,不过每天陪着主人和宾客,帮他们倒酒罢了。

这真是无聊透底的生活,与王安石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为官思想格格不入。此前,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他高中进士第四名,被授淮南节度判官,来到扬州为官。不曾想,整日地陪酒应酬,与他的志向相去甚远。所以,才在登临清风阁后,留下这一首诗歌,表达他郁闷的心情。清风阁的“清风”二字,触动了他内心柔软的情怀,与他两袖清风,为民做事的处世态度不谋而合。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淮南节度判官任满之后,他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而请求调为鄞县知县。因为他是一个实干家,想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一点的事情。在鄞县任上,王安石,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卓著。

即便在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也是就事论事,从国家变富变强的角度出发,而不为自己谋私利。与后来的新党,完全是两个概念。

王安石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改革上,文学只是业余消遣而已。而仅仅是这稍微的一消遣,却跻身于唐宋散文八大家,真正是全方位的高人。苏东坡倾其一生填词,才获得了无上的荣誉。倘若,王安石专注填词,也许成就未必就比苏东坡差。

他的一首《桂枝香登临送目》,已经摆脱了小情小调,融入历史元素,从而具备了豪放引路风范: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他的绝句更是厉害,比较著名的《泊船瓜洲》,其“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无疑是每年春日里最火的一句诗。另有《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以及《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足以看出他的才气。

王安石初出茅庐的这首诗,已然彰显出他心忧天下的胸怀与气度。海陵清风阁照亮了他的“清风”气节,见证了他的为官之路,最终与他的美名,一同镌刻在史书上,相得益彰。

-作者-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公开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00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