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雕刻

雕刻

当你来到青海,走进农户家中时,看到的都是木制的小平房,一户连着一户。走近家门,青海人最讲究的是大门,有砖砌的不同的形状的花或用木头雕刻的花纹,在木板上雕刻各种花形,这木头不是一般的木头,是木质比较硬的杏木或桦木。这门很有讲究,门大、花纹精细就能反映这家的经济条件状况,说明这家生活富有,当你走进家院,你会看到一排土木结构的平房或砖混结构的平房,同样,在房檐下柱子、梁上雕刻精美的花纹,龙凤图案、牡丹图案等,象征吉祥如意。这些雕刻尤其在一些寺庙的建筑中显得神圣庄严。这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石碑雕刻 龟驮碑石雕 乡村户外雕塑 九龙星

石碑材质:芝麻黑

石碑尺寸:主碑125*65*18cm ,龙头45*75*28cm,龟座80*80*125cm

石雕龟驮碑-九龙星园林古建

石雕龟驮碑-九龙星园林古建

石雕龟驮碑-九龙星园林古建

石雕龟驮碑-九龙星园林古建

石雕龟驮碑-九龙星园林古建

龟驮碑石雕, 乡村户外雕塑石碑下面的乌龟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赑(b)屃(x)。在古代,修建龟驮碑的说法是它可以吸收天地之气,日月之精华,神龟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是石碑的守护神,是镇zhai消zai的福寿之星,人的名字要是雕刻在石碑上面,下面有赑屃,石碑上刻名字的人就会福泽后代。

以龟为碑座,仍是其吉祥寓意的利用和延伸。碑座的作用能使碑体稳固并不容易下沉,其座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而造以龟形,一来龟的体形适于在上面制座,脊背平而广,且重心较低,满足着碑座的基本功用。二是利用龟所具有的神异性,这也是重要的一点。在对龟的信仰中,生命的长久性构成对其认识的基础,由此引申出诸多的灵异。古人说“千年之龟,能与人语”,看重的便是它的寿命之长,是历史的见证。而“河出图、洛出书”的说法,龟有背负“洛书”的伟绩,与书文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人们以龟的形象作为记事载文的石碑基座,希望的就是石碑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石经幢雕刻 经幢石雕的简介

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寺庙石经幢蕴含着佛教文化的很多内容,它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还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大的灵感. 凯岩石业对寺庙石经幢的设计理念值得在各种建筑中得到应用。这种建筑来源于佛教文化,其设计理念就是要讲求自然和谐,这种设计理念正是现代设计中所欠缺的。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作为现代建筑来说应该多参考一下这种设计思想。让冰冷的建筑也能够更加有人情味,让建筑也能体现出人性化的思想,能够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在一起。这是古代建筑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也是我们现在做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的东西. 寺庙石经幢的建筑虽然是个简单的柱子,但是它也有美感,比如平衡的美感,威严的美感, 这咱美感用心就能发掘。

佛教虽不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但从其传入到中国,经历了盛唐时期后逐渐已经成为了宗教文化中的主流代表。佛教,以其祥和、平静、万物皆空的理念让世人的心态能够平和,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贪求,这种理念同时也在佛教的各种建筑雕刻形象中呈现出来。中国的寺院建筑保留了传统的文化魅力,在继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开创了具有盛唐特色的文化魅力,让我们至今还能够透过佛教寺院建筑看到盛唐遗留的那些痕迹。在寺庙建筑中,石雕经幢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的建筑,让我们能够解读更多不同的佛教文化。

石雕经幢上所选择的图案造型很多,不过多半还是与佛教文化有直接联系。那么怎样设计经幢上面的装饰图案,一般来说,在幢身上会采用浮雕的形象,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佛教人物雕刻,通常会选择佛经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来雕刻。比如佛像、菩萨、力士、天王等,雕刻的佛像神态祥和、体态柔和,眉眼之间让人有安定心神的效果,我们在看到这些石雕经幢精湛的雕刻工艺的同时也能够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在这种祥和静谧之中,寻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佛像塑造,以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为主,普贤为真理,而文殊为智慧,是佛教中聪明与理念的代表,让佛教圣徒们可以增长智慧,领略风采。

石雕经幢上除了经典的佛教人物雕刻之外,还会选择一些飞天和莲花的形象。在中国佛教文化中,飞天是常用的元素,比如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让人惊叹其造型的魅力,在石雕经幢身上也会有这样的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同时加入象征佛教的生花——莲花,凭着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也给人的心灵更多祥和感,在其中寻觅净土。

此外,石雕经幢中经文是不可缺少的,作为向佛教徒展示佛教文化的建筑,珍贵的经文是必然会雕刻在其上的。从现在保留的石雕经幢作品来看,主要使用的经文包括了《大悲咒》、《法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重要经文,让我们能够默念经文,在其中寻觅到佛教文化的魅力,也能够让自己的心得到释放,重新回归到这样的一片宁静与安详,与尘世芸芸众生融为一体。

一尊妈祖木雕,雕刻20年澳门印象

提到澳门你会想到什么?

这座莲花小城, 有繁华的高楼大厦,也有红墙青瓦,风韵古街。

它的美食享誉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美食之都”称号。

它的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一座东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现代和历史相互兼容的城市。

其实,澳门原本是一个小渔村。

大部分居民都以捕鱼为生,时常与大海打交道。他们的家人每天都很担忧,便会向妈祖祈求顺风顺水,出入平安。

久而久之,当地渐渐地形成一种特殊的风俗与文化,不论是出海捕鱼的渔民,还是准备出海远征贸易的船队,都会向妈祖诚心祈祷,盼望在大海上风平浪静,顺利归来。

妈祖备受澳门当地人敬仰,逐渐形成渔民心灵与精神上的支柱。

在船上供奉一尊妈祖像,以求平安,也成了渔民的职业习惯。妈祖像于是也风靡一时,因而诞生了许多以雕刻妈祖像为生的商号。

后来,随着澳门的都市化发展,渔民们纷纷上岸,雕像需求量大减,据说眼下整个澳门只剩下“大昌”和“广荣”两家商号。

然而在澳门一条狭窄的街巷里,还有一家不为人所知的木雕作坊—— 廖记木雕店。

今日20:15,电影频道播出的《又见莲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家木雕店的过去和未来的故事,以此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

二十年前,澳门回归祖国前夕,著名雕塑家顾松林为创作盛世莲花雕像去澳门采风,途中与“廖记木雕店”的传承人廖济昌“不打不相识”,结为好友,两人约定二十年后在顾松林的雕塑个展上展出廖济昌的妈祖神像雕刻作品。

时光荏苒,随着澳门经济日益增长,出海渔民越来越少,人们纷纷上岸,去寻找更为安稳的工作,以雕刻妈祖像为主要业务的木雕店生意每况日下,只有廖济昌为代表的老工匠还在坚持。

2008年6月14日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木雕——澳门神像雕刻”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澳门首次独立申报的项目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廖师傅一直以此为豪。

澳门神像雕刻以制作木雕佛像为主,工艺过程包括选材、设计、雕刻、接合、打磨、造底、上彩、金漆、贴金箔等主要环节。

但是纯手工雕刻太费工时。为了做出精良的妈祖木雕,廖师傅坚守匠人精神,婉拒了一笔数额诱人的订单。

作为木雕店的继承人,廖济昌之子廖梓豪,早有将神像手工雕刻的工艺引向现代化生产的计划,正急需这笔资金。

两代人因为传统与现代工艺在观念上的差异,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廖济昌盛怒之下决意闭门封刀。

顾松林与女儿顾晓婕来到澳门准备雕塑展,恰逢廖济昌父子闹得不可开交。

儿子不满父亲的做法,便决定请师傅仿制老爸雕刻的神像,偷梁换柱,达成这笔交易。因此误打误撞找到了二十多年前被廖济昌赶出师门的徒弟,徐师傅。

面对两座 “真假难辨”的妈祖雕像,渔民心中永远的海神,师徒二人都感慨万分。徐师傅跪在廖济昌面前感悟到神像雕刻不仅仅是一门生意,还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传承。

在众人的撮合下, 师徒一笑泯恩仇,皆大欢喜。

澳门回归二十年庆典前夕,在顾松林雕塑作品展开幕式上,顾教授的作品和廖师傅的妈祖雕像相映成辉,正如澳门与祖国永远不可分割。那些栩栩如生的神像注视着众生,映照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影片最后顾松林感叹道:“澳门回归祖国这20年来,有改变亦有不变。改变的是澳门百姓日益增强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不变的是一国两制制度下澳门的稳定发展。”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今天,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20年。

过去的20年是澳门腾飞的20年。

200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也就是CEPA.

2006年年初,中央政府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此后澳门开始结合当地优势,发展旅游、会展、中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

2017年初,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通车,化碧波为通途,延展出大湾区的宏伟蓝图。

澳门的发展不只是澳门一座城市的发展,它更是澳门和内地两地携手共进,友好往来的历史发展。

二十年沧海桑田。

澳门背靠祖国,笃定前行。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继续见证澳门的繁荣。

愿澳门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今晚20:15,举国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电影频道将播出《又见莲花》,为你讲述这座莲花小城的动人故事❤️

说说你心目中的澳门印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92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