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古道

2018年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今年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赛事越办越好外,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被盘活。

古道

在南粤古驿道湛江徐闻站和广州从化站,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和夏文嘉分别采访了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张强以及潮州音乐的代表人物王培瑜,谈谈南粤古驿道传播传统文化的见解。

下面,古道君转载了12月6日播出的《纵横古驿道——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系列访谈》中的内容,带大家来了解下采访内容:

三年以来,广东将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绿道的升级,开展南粤古驿道和绿道互联互通,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创新利用古驿道文化元素,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打响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的品牌。

南粤古驿道以文化先行的概念,挖掘古驿道文化,传承古驿道文化。三年以来,南粤古驿道成功举办了以古驿道为主题的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摄影大赛、文化创意大赛、“驿道游学”少儿绘画大赛等活动;组织创作古驿道主题曲,并活化了一批古谱、古乐、民歌,编制出版了古驿道保护利用系列丛书;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将南粤古驿道纳入了中小学研学产品,提升了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挖掘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鲜明标签。

在南粤古驿道湛江徐闻站和广州从化站,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和夏文嘉分别采访了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张强以及潮州音乐的代表人物王培瑜,谈谈南粤古驿道传播传统文化的见解。

本期嘉宾

方小聪 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

张 强 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

王培瑜 潮州音乐代表人物

记者

谢亮、夏文嘉

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右)采访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左)

谢亮:

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湛江徐闻站,南粤古驿道网撰稿人阿瑞捐赠了画作《守护希望的田野》。这幅画作还是挺有故事的,我们现在就跟随南粤古驿道网的总编,也是南粤古驿道的音乐总监方小聪先生谈一谈这个小细节。

方小聪:

大家好!阿瑞先生长期致力于古驿道的活化工作,他同时也是我们南粤古驿道网的创始人之一。他从建网到现在前后为南粤古驿道供稿75篇,总计有21万多字。同时他也是我们广东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倡导者,他是最先提出要活化南粤古驿道的,南粤古驿道的概念就是由阿瑞先生提出来的。那么,他在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徐闻站开赛的首天把这幅油画《守护希望的田野》这幅画作捐赠给徐闻县博物馆是很有深意的,既表示他对徐闻古港的珍视,也饱含他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深切向往,代表着很多热爱古驿道的人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我认为阿瑞先生捐赠这幅画作给徐闻县博物馆的含义。

《守护希望的田野》捐赠仪式

谢亮:

阿瑞的画作《守护希望的田野》包含有哪些寓意呢?

方小聪:

众所周知,徐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有着一个无比辉煌的历史印记。而矗立在港口周边的徐闻石狗,正是那一段辉煌时代的见证者。千百年来,徐闻的石狗守山守海守林守村,它是一种守护者的形象,同时也寓意着对人的祝福,对吉祥的期盼。石狗在过去千百年来,在雷州、徐闻已经变成了当地人的图腾,一种被人敬仰的吉祥物。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兴未艾,徐闻的石狗又成为我们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者,所以阿瑞先生把这幅画作命名为“守护希望的田野”,可谓用心良苦,纸艺非凡。

文体广播记者谢亮(左)采访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张强(右)

谢亮:

南粤古驿道网撰稿人阿瑞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首站湛江徐闻站的比赛上捐赠了画作《守护希望的田野》。据我们了解《守护希望的田野》同时也制作成了明信片。这当中有些什么故事呢?我们也跟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视觉总监张强先生聊一聊这张明信片背后的一些细节和故事。张强你好!

张强:

大家好!谢亮好!阿瑞先生的艺术作品赠送给了徐闻博物馆,其实作品放在博物馆进行保存和传播是一种渠道,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更多渠道可以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和感受到作者对徐闻的期望、对社会的期望。明信片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大家都知道明信片最早是在1865年开始产生的,他是由一位艺术家与邮政的职员共同创造了明信片这种媒介形式。因为当时他是想把自己所绘的一幅作品寄给他远方的一个朋友,表示对朋友新婚的祝福。由于当时的信封比较小,他的作品装不进去,这时候他就发愁了。邮递员给他出了一招,就是可以把祝福语以及朋友的地址、姓名写在画作的背面,再贴上邮票,这样他就可以收到你的祝福和你的礼物了。明信片的原型其实就来自于这个故事。全世界最早的明信片是1869年澳大利亚政府发行,在中国的第一套明信片是在1896年清政府发行的。明信片发展到现在一百多年,已经非常受大众喜爱。

张强展示《守护希望的田野》明信片

这次,我们把《守护希望的田野》明信片做了一个系列,总共是一套12枚,参与这个系列的人员主要是参与和关心、支持、爱护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人员。因为他们深入到乡村去调研,去发掘乡村的传统文化,把他们的感受通过联合创作或者独立创作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里面有专业的艺术家、摄影师和设计师,也有普通的文物工作者,新闻媒体的朋友,以及教师跟学生。他们通过明信片这种人们日常传递信息的习惯方式,把他们所感受到的地方特色,感受到的地方好山好水,以及感受到的乡村振兴的现状传播出去。这张明信片不单体现了徐闻地域文化的特色,更传递着我们对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的祝愿,以及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信心。谢谢大家!

文体广播记者夏文嘉(左)采访潮州音乐代表人物王培瑜(右)

夏文嘉:

随着我省南粤古驿道修复活化利用工作的不断开展,陈列在南粤古驿道沿线的古驿道、瑰宝也“活”了起来。在今年南粤古驿道从化站的活动中,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古曲大师王培瑜、谢声驿、谢庭峰、蔡一熊、陈浚辉等人,在钱岗村广裕祠进行了南粤古驿道古曲大师的演示,用音乐解读古驿道上的传统文化。文体广播记者夏文嘉专门采访了潮州音乐代表人物王培瑜,请王老师谈谈古驿道传统文化的传承。

王培瑜: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首器乐曲叫大八板。大八板就是中国的版图里面,东西南北都有这个曲子。这个曲子为什么会流传在整个江南大地呢?中国的大片河山东西南北到处都有这首曲子。山东的碰八板,河南的老六板,还有我们广东的大八板、上海江南丝竹的老六板,其实都是同一个曲子。这个曲子为什么会流传得那么广,绝对就是古驿道起的作用。流传在潮汕的、现在变成潮州音乐非常著名的八板头、八板曲。《崖山哀》也是这种八板变体的一个古曲。《崖山哀》跟古驿道,跟我们这个祠堂是非常吻合的。刚好《崖山哀》是将陆秀夫这个事件的,文天祥、益王一路到了这边,陆秀夫背着宋帝昺跳海自尽,就跟这个祠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陆秀夫南宋时候的一个丞相。所以古驿道文化,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解读古曲、古乐的流传、传播,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乐种,包括南方的古曲为什么会流传得这么广,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些古曲,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潮州音乐是保存的中华传统文化里面,乐制、古代的音乐理论、乐谱保存得比较完整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音乐,岭南这边有三大乐种,都跟南粤古驿道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广东人很多都是从北方、外疆慢慢移民过来的,所以跟古驿道有密切的关联,特别是我们的传统音乐,包括潮州音乐,潮州弦诗到了清代的时候,还有我们叫外疆音乐,就是跟古驿道有很大的关联性。

古音古曲里大部分都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传统的就全都是优秀的,但是确实,在古音古曲里,能够流传下来,几百年上千年,能够流传到现在至今还在存活的曲子肯定是很优秀的。所以我们今天解读古音古曲,包括用我们现在的乐器,我们现在的演奏家演奏出来,重新来解读,重新把这些古典的东西呈现给当代的人来认识,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么多年来我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包括中央音乐学院和国内的一些音乐学院开课,都是开传统乐种的课。所以这个我们是一直都在做的。我们认为这对下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广东广播电视台文体广播与广东省体育局联合制作的《纵横古驿道——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系列访谈》,从古驿道出发,将体育竞技、休闲旅游、精准扶贫、文物和古建筑活化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充分展示广东人在南粤古驿道上的独到见解。访谈节目通过邀请各个层面的嘉宾,以思想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畅论新时期“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先锋引领作用。

编辑: 墨鱼

声明:本文转自【广东广播电视台文体广播】,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梅州两条古驿道入选2018广东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 串联自然人文资源 让古驿道“活”起来 古道

从平远县差干镇沿着松溪河北上,行船至莽莽崇山中,一条逾1600年历史的古道蜿蜒盘踞于此。这条曾上通江西,横接福建,下达广东潮汕地区的松溪古驿道,是新中国成立前三省“盐上米下”之路,孕育了大批客家巨贾,促进了周边地区繁荣,也见证了一段苏区红色历史。

事实上,梅州有大量古驿道资源,却长期被遗忘在崇山峻岭之中。今年2月底,省政府相关领导率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到梅州开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深调研时说,梅州要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运动等工作,打造独具特色的南粤古驿道“寻乌调查”红色之旅。

近日,广东省住建厅公布今年将打造11段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其中梅州有两条,分别是梅州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古道和梅州兴宁—平远古道。南粤古驿道“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线路的建设被提上日程,梅州古驿道资源沉寂多年后将迎新生机。

现状

资源丰富 20条古驿道保存状况较好

群峰叠嶂,山道蜿蜒,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坡及菜田映入眼帘,这里是大埔县三河镇余里村水口山尾陲的余里古窑址群。曾在海外出土的青瓷标本,便是来自这个隐匿在大山之中的小村落。上百年前,一批批青花瓷通过余里村边的古驿道,再转其他运输方式,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4年前,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广东省境内已知最早的仿龙泉青瓷窑遗存。这个700多年前的古窑址群,成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大埔三河坝—饶平麒麟岭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历史古迹资源,得到了政府重点保护。

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主通道,人马流动,千百年来,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和许多可以叙说的往事。位于省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崇山峻岭的生态环境催生了梅州古驿道,它们或为两省通衢,或为通商往来之道,或为兵家要道,曾是山区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这一段段历史不应被埋没,这一段段记忆不应被封存。

为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古驿道线路,促进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以及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梅州去年就开展了古驿道全面摸查和实地踏勘调查工作,为打造“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综合路线做好准备。

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梅州现存状况较好的古驿道有20条,总长度约75公里。其中梅县区4条,为松口镇火船码头的水路、松源镇松洪古驿道、茶山古道和桥溪古驿道;平远县4条,分别是中行镇盐米古驿道、差干镇松溪桥古驿道、仁居镇梯云岭古驿道和泗水镇梅畲古驿道;大埔县2条,分别是三河镇锦山古驿道和西河镇茶米古道。而梅江区、蕉岭县和五华县分别有2条,丰顺县有3条,兴宁市有1条。

“梅州市古驿道保存现状相对较好,仅次于韶关,总体上平原地带破损严重,偏远地方保存较好,古驿道沿线及周围村落多为中国传统村落,古驿道整体处于原生态,后期开发利用空间较大。”上述负责人说。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古驿道资源被挖掘出来,梅州各县(市、区)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区域内的古驿道进行活化利用。目前,松口古街、码头、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成为梅州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的示范;大埔的茶米古道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平远的松溪古驿道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

问题

废弃多年 亟须保护与修复

平远县八尺镇位于粤赣交界之处,千百年来,在两省交通贸易、邮政转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八尺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驿道有两条,它们曾是通往江西“盐上米下”的经济交换之路,也是红色政权传播要道。

平远第二高山角山嶂里横卧着的是梅州岃古驿道。在八尺镇宣传委员张文让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角坑村出发,穿过历经百年仍在使用的石条古桥,走过记录着红色革命,留下众多红色标语的茶亭,往山上攀爬。张文让找来一根竹竿,拨动着两旁近2米高的杂草,扫出了一条铺满石条的上山之路。穿过这段在八尺境内2公里长的古驿道,可以到达八尺镇和江西寻乌县留车镇。石条路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在88碫那一段,望着眼前沿山势而上的88级阶梯,仿佛看到了曾经肩挑物资来往的繁华。

“初步了解,梅州岃盐米古道在宋元时期就已存在。它不仅见证了八尺镇商贸曾经的繁华,还见证了红色革命历史。”张文让介绍,1929年,朱德曾率领红四军第一纵队经过此处,进入平远开展革命斗争。此外,在抗战时期,这条古道为驻在江西留车的红军运送了许多被控制禁止的物资。

梅州岃盐米古道是此次广东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兴宁—平远古道的其中一段,目前八尺镇正在积极进行古驿道周边杂草清理工作。“因为现代交通方式多样化,这条古驿道也渐渐被人遗忘,它被废弃在此处已有好几十年了。”望着眼前已存在几百年但仍完好的石条路,张文让不禁叹了口气。

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的开通、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许多古驿道渐失其用,曾经人声鼎沸的古驿道成为人迹罕至之地,杂草覆盖,静静躺卧在深山之中。

“挖掘古驿道的价值,活化利用古驿道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古驿道在新时代有新的使命,承担新的任务,将那一段段发生在古道上的故事讲述给当代人,并在古道上创造出更多新的故事。”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但目前而言,有些县(市、区)对古驿道的历史存在价值和今后开发利用的潜力空间认识仍较浅薄,认为已失去运输功能的古驿道没有活化利用的价值。“这是保护古驿道,首先亟须解决的问题。”上述相关负责人说,保护意识不加强,保护开发工作便难以进一步开展。也有部分地区已意识到古驿道价值,但由于尚未编制相关规划,致使古驿道的活化利用缺乏指导依据,周边资源的统筹安排较难开展。

现存古驿道大多地处偏僻,不少古驿道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亟须保护与修复,但当地人一般以外出务工和务农为主,整体经济较落后,古驿道保护修复资金缺口较大,相关工作难以开展。且由于古驿道多数处于偏远地区,道路、驿站驿亭、休息点、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也缺乏厕所、餐饮服务店等公共服务场所,阻碍古驿道发展。

“我们将对症下药,解决古驿道活化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下一步古驿道的发展打下基础。”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活化

“古驿道+”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5年底,位于平远县差干镇的松溪古道被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远县依照冻结保存为主、整旧如故为辅的思路,最大限度保留古道原貌,并结合相思河景区和五指石景区,对古道进行旅游开发。一度湮灭在岁月尘土中的客家千年“盐米之路”现已重现世人面前,成为梅州市最早被开发利用的古驿道之一。

“松溪古道的开发,是古驿道活化利用很好的探索。”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市将进一步研究梳理南粤古驿道历史文脉,抓住毛泽东《寻乌调查》中生动描述的方方面面,把埋藏在地下、记载在书上、陈列在地上的历史场景活化展现出来,将南粤古驿道与乡村振兴、休闲旅游、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古驿道打造成为集文脉传承、红色教育、旅游休闲的“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综合路线。

今年,梅州市将邀请规划专家编制古驿道保护利用规划,进一步确定古驿道保护利用的目标与原则、总体思路、线路布局、建设标准、设施配套等,加强对各县(市、区)古驿道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的引导。通过“古驿道+文化”“古驿道+旅游”等交叉融合,用“古驿道+”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将民宿、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山货等推向市场,带动当地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

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故事,是古驿道上的重要资源,梅州将进一步发掘梳理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寻乌调查历史故事、仁居红四军三次来平故事、三河坝战役革命故事、百侯历史文人故事等,收集整理沿线村落历史变迁沿革、村规民约、姓氏族谱、民风民俗等,策划多样的古驿道文化展示,在乡村振兴与发展中留住村落文明印记、记住乡愁。

在古驿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梅州将以保持古驿道本体及驿站古亭等重要标志物的原真性为首要原则,对古驿道重点线路本体进行修复,并迅速开展历史遗存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大对古亭、古桥、茶亭、驿站、路碑、古码头等历史遗存的保护修复,为游客打造出安全、富有历史感、有故事又健康的古驿道旅游线路。“同时,结合体育、休闲、旅游等现代需求,以不破坏古驿道整体环境风貌为前提,建设驿站驿亭、交通转换点、休息点、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设置农副产品销售点、餐饮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厕所革命’,在合适的节点统筹设置卫生、节能又符合地域地形条件的旅游卫生间。”上述负责人说。

对于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古道和梅州兴宁—平远古道这两条2018省级重点线路,梅州市将以古驿道历史文化为主体,整合古驿道沿线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探索沿线及周边的村镇文化、旅游、体育、特色农业等发展新路径,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带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今年,广东将举办中国南粤古驿道第二届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第二届少儿绘画大赛、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这三大赛事,均选择了平远古驿道作为站点之一。“我们将利用举办这些赛事的机遇,将古驿道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进一步推广八尺的古驿道。”八尺镇党委书记林松说。

■链接

平远差干镇松溪古道:曾是苏区物资运输重要通道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地处要冲,平远差干镇松溪古道成“兵家必争之地”,为粤闽赣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平远党史》记载,1929年11月13日,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在朱德军长的率领下从寻乌留车出发,到达仁居。15日,经差干进入武平的下坝蕉头坝。松溪古道是当时差干往下坝的唯一通道,红军所走之路便是这条古道。

中央苏区成立后,平远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松溪古道又成为江西革命根据地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现存于平远县档案馆的民国档案记载,国民党对共产党一切需用物品实行禁令,一旦发现私运食盐、火油、药品、硝磺等,将全部没收。差干一带经常会有不畏法的乡民在夜间偷运物资,接济苏区。

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包括松溪在内的闽粤赣边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时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同志,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中回忆说,1935年2月,中央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将部队分九路向外突围,开展游击战争,其中“红二十四师的四个连,到寻乌南部和蕉岭、平远、武平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浙江12条绝美古道共抒古道情 古道

古道情长,远去的歌声清脆悠扬,弥散着茶草清香,思绪在林间回荡,悠悠古道诉说着古与今。别样的风景也需别样的视觉……

绍兴新昌天姥古道

天姥古道是一条著名的古驿道,从新昌越天姥山入天台,为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率人开拓而成,故称“谢公道”。清代时成为绍兴至台州的官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人已去,遗风犹存。古道上的刘门坞村,村临惆怅溪,旧建有阮公坛、迎仙阁、刘阮庙…可惜仅存传说。

目前横贯班竹的长街、会墅岭的石阶路、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保存驿道的原貌。驿道上残存的小石佛铺、关岭铺,还可看出驿铺旧貌。在这漫漫古驿道上,有许多千古遗迹,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这条古道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在全唐诗中收入的2200多位诗人中,有450多位曾经走过天姥古道。被这里的山水吸引,留下无数华美诗篇。唐代最著名的四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也都曾游历于此。故此古道被称之为“浙东唐诗之路”。

推荐路线:绍兴市新昌县南明街道班竹村-龙吟瀑-桃源洞-刘门山-刘门坞-迎仙桥-儒岙彼苍庙-横板桥-黑风岭-冷水坑-普济桥-皇渡桥-邮交铺-关岭头-进入天台

绍兴嵊州钱家岭九曲古道

钱家岭九曲古道位于嵊州市长乐王家村的钱家岭和九曲岭之间,古道古枫参天,风景优美,是古时嵊州长乐到贵门通东阳的“官道”之一。

过了常乐寺,徒步在钱家岭登山古道上,路面由鹅卵石均匀铺就,蜿蜒绵长,修竹蔽天,前段全是上行的路。

跨过下陈溪村一座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仍完好无损的古桥,穿越白宅墅,踏上朱熹和吕大棋相逢而声名远扬的访友桥。

沿着“访友桥”左侧的石弹子古道直奔贵门方向,贵门古称鹿门,这里有一幢山墙特别白的建筑物,那是鹿门书院,整座书院其实就是个四合式二层建筑,檐廊相连,颇具特色。楼上东侧为“更庵楼”简称更楼;西侧是鹿门书院。

贵门更楼北门外是贵门游览区,下方便是南山湖。湖光山色,尽收眼中,令人心旷神怡。

徒步线路:嵊州黄家湾常乐寺—钱家岭—马路庵—下陈溪—后宅村—白宅墅—贵门—九曲岭—南山湖水库,全程15公里。

绍金东西白古道

东西白古道位于诸暨市东白湖,东连嵊州,西至东阳,是会稽山脉上的一条风景线。东白山古道始于廖家村,廖宅村由原廖宅、官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沿河而居。

从廖家村山脚处古道入口新近建有一座鹊桥,还有一个小湖,湖水由山上溪流汇聚而成。自古道而上长达十公里的路途,铺设有石板台阶,但要攀上东白山顶峰,旅程也是相当辛苦的。

推荐路线:绍兴市诸暨市东白湖镇廖宅村-龙门顶茶庄-太白峰-青天岗岭-鹰子岩岭-白玉尖-分水岗-西白山顶-林场-嵊州市长乐镇小昆村。

宁波余姚宋明古道

余姚市陆埠镇宋明古道,有近五六百年历史,古道的名字,源自三个村庄的首字,裘岙村、石笋村、宋岙村,其实三个都是以方姓为主的村庄,因此,裘石宋古道又称为省亲线,宋明古道也是徒步线路中难得的一条集青山,绿色,小桥,人家于一体的美景线路。

石牌坊“裘石宋古道”,古朴有历史感,庄重有文化感。从石牌坊进入古道,是一片密密的竹林,竹林徒步近一华里,峰回而路转,豁然开朗,山居小屋映入眼帘。

狮子山坐落在裘岙村西边的100米处,巍峨的尖岩就屹立在郁郁竹林中,它形如三角形粽子似的石笋,中间被石斧对劈成两半,缝内有坚韧不拔的翠竹,底大顶小,可容纳多人穿行探奇。人行其中,仰望天空,蓝天仅存一线。清澈的溪水缓缓流过,颇有“不从此中出,焉知天地宽”之感。

随着石阶上走,至狮子山中的岩石坡,栩栩如生的狮子在向你微笑,狮子头朝东方俯卧着,与对面不远处的白象山相对。

如今村里又投资修了玻璃栈道,这栈道跟其他地方的栈道不同,有环洞穿身,经过玻璃栈道可以穿过天然石洞——“水瓶环洞”,别具一格。

这个玻璃栈道直线高差50米,悬空3米,可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那么长,只有10来米。玻璃栈道,虽没想像中的惊险与刺激,但也有其特有的优势,能显露出它的险、峻、奇、秀。

站在狮子岩顶,居高临下,远眺山村新貌,恍若隔世。遥望诸山如龙似凤缓缓腾来,近看则前对翡翠之沃野,左环陆上玉带大道,右依狮山公路,后靠苍苍之银尖大山,真灵地也!

下山后来到宋明古道牌楼下,登上至大洋山一段古道,然后穿过大洋山村走后岙岭古道到中村,此段路下坡有点陡,但路上人少一路水声一路美景。

翻完一座山,来到了景色宜人的 鹿亭乡中村。它就像一颗隐匿于集镇中心的珍珠,温婉而平和。村中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布局独具特色。

中村有一座古桥,名叫“白云桥”。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几乎与村落的年纪一样大。登上高高的桥顶,似手伸手可以揽到天上吹过的白云。

流水潺潺,树影婆娑。桥与河,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简直是一幅江南民居的风情画。2013年入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推荐路线:宁波市余姚市陆埠镇裘岙村-半山岭-大洋山-石塔岭-华盖山-石笋村-宋岙村-裘岙村,环线全程约10公里。

杭州余杭九度岭古道

九度岭古道是兵家必增之地,也是兵家要塞。古道北起武康镇长春村,南至余杭安溪。长春村地处武康镇城郊南端,形似峡谷,东西长2.2公里,南北长5公里,故有十里长春之称。

这里青山、茶园、竹林环绕,村后有一竹径小道,这就是古驿道。驿道两米见宽,多由山岩、块石构筑,在竹林中显“之”字形盘曲而上,两边峰峦秀拔,古树参天,清泉潺潺。众人沿阶攀登,路上幽静无人,两侧为高大遮天的粗壮毛竹,山风刮来阵阵作响。

到达岭脊后,远远望见关隘墙垣及拱形门址,这就是九度岭关隘遗址,也是古道上的要扼之地。遗址地周边植被茂盛,杂草藤蔓丛生,人迹罕至,虽只剩下根基,关隘当年的建筑格局仍清晰可辨。房址为三开间,坐东北朝西南,今尚存鼓形柱墩石、灶基、排水沟遗迹等。

九度岭乃是历史上杭宁驿道必经之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史上亦称“安溪关”,相传岳飞曾率岳家军在此与南下的金兵激战多日,对于这个关隘两军反复争夺,九易其手,岳家军最终将入侵的金兵击退,所以当地百姓就把它称之为“九度岭”。

如今走在古驿道的石头路上,路中间依稀可见经长年累月踩踏过后留下的痕迹。一边追溯曾发生在古驿道上的奇闻传谈,一边欣赏满山翠绿的竹海,不知你会生出怎样的感慨?

推荐路线: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安溪村—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长春村,共5公里。

杭州临安百丈岭古道

百丈岭,最高海拔1558米。百丈岭的名字可见古道惊险,自古就有“百丈岭高高,纤岭涛涛,不带冷饭性命难保”之说,这句一直流传民间的歌谣,足以证明百丈岭的险峻程度。亲近自然穿越百丈岭,成为“驴友”们的一大乐事。

驾车至双石村,小山村建在山腰上,白墙黑瓦是这个村子的主色调,略显得古朴的几幢旧民宅的墙上竟还有那个时代的标语口号,历史的烙印,在这个小山村里被尘封。

离双石村顺古道拾级而上。古道迢迢,山与石相伴,百丈岭古道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石头,石头铺就的古道,似平平仄仄的一首首古诗,仿佛在诉说那曾经的过往岁月,古道历经岁月的洗礼。道路蜿蜒,直往连绵的群山里延伸。

沿古道走1公里左右就有一个石屋,此后不断见到沿途有类似的石屋,还有窑洞形的石块堆砌的石屋,基本证实了这里遵循了“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的旧制的说法,石亭是用来给行脚的路人休息纳凉躲雨用的。

缓坡上行,中间穿过一片树林,此间海拔已有1034米。继续向上行进约300米距离,到达百丈岭山头。古道穿越的其实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山头,称作一个垭口比较合适,路左首有一片松林,还有山上护林人的的几间木板屋。

见到一个岔路,向左:可以望到山脚下,大山坳里有一个村子,白墙黑瓦的,这条路是通往马啸呜口的。但如果想要走完整的古道,却需要走右侧的那条古块古道,这一条是通往上溪村的,昌北古道的纤岭一段就是从纤岭山村到上溪村的。

过了岔路,就开始缓步下坡了,沿途是低矮的灌木,很茂密,并且因为坡度不大,所以竟可以碎步小跑,而且这一段开始,风光与上山时大为不同,两侧山脉开始高耸,植被茂盛,依稀还有秋日的红叶景色,不过还不浓。到1.5公里处时右侧有一个小瀑布,穿过石桥。

古道两侧梯田身影再次显现,可以望得见山脚下有一条公路蜿蜒,一座公路桥横跨河上,公路左侧不远处就是一个村落,那就是上溪村。

推荐路线:杭州市临安龙岗镇百丈村双石自然村—西上百丈岭—再下至上溪村

金华磐安与东阳朱锡岭古道

朱锡岭古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境内,建于北宋,东起磐安县安文镇朱锡岭脚,西至东阳市西塘安,是古代安文通往东阳、永康、金华的官道。

朱锡岭又名朱色岭,南北走向,弯弯曲曲,时缓时陡,时宽时窄。南北两岭共长10华里,其中5华里在磐安境内,另5华里在东阳市境内。

有诗云:十里红枫朱锡岭。拾级而上,便看到了第一棵枫树。粗壮的树干、斑驳的树皮、虬曲的枝条、火红的树叶,有上百年的树龄,高高地挺立在入口处。

古道保存完整,两侧植被丰富,枫树连片分布,并存有参天古枫20多株,一到深秋,满山红叶,似一片丹霞落在朱锡岭上。丛丛红叶,满山青松簇拥着,极似丹青妙手的浓墨杰作;

朱锡岭环境幽雅,山高不险,林密不杂,巨大的古枫群为各地所少见。十里红枫古道全长约3公里,在岭头有一古村落,为泥墙黑瓦土建筑。

不知不觉,到达洋坑水库,放眼望去,天空湛蓝,青山连绵,左转弯继续车慈岭。

推存路线:磐安朱锡岭脚村—十里红枫古道—小岭头村—洋坑水库—光前村—东阳车慈岭—东阳马鞍山村,全程10公里左右。

金华武义曳岭古道

八百里瓯江在浙江的丽水境内有一条支流,唤作宣平溪。在宣平境内的茫茫大山中,有一条悠悠古道——“曳岭古道”。

曳岭古道位于金华武义,是古时候连同金、丽的唯一通途。现在从双村村尾开始就可以进入了青石板铺就的曳岭古道。

这条在当地也称“十八弯”的蜿蜒古道,全程都用长约1.2米、宽三四十厘米的青石板铺成,全程约10公里。

在曳岭山脚有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进士村”——曳岭脚村,这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名村,据《处州府志》及《宣平县志》记载,自北宋以来,曳岭脚村先后出了1位状元、13位进士,另外还有举人12人、征辟11人、贡生9人,因而有“进士村”的美誉。

斗转星移,多少个春秋变换,古道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风貌,凉亭破旧,杂草丛生。只有脚下光滑的道板石头,无声无息地述说着曾经的沧桑岁月。

推荐路线:武义三港乡三港村→章湾村→曳坑村→曳源村双村自然村→曳岭古道山脚→曳岭古道(途径龙潭背、凉亭、古庙)→曳岭头→丽水市老竹镇大片村→丽水市老竹镇曳岭脚村

温州瓯海林岸黄山古道

古道起点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林岸村,原名呈岸,1982年5月因与岙底公社呈岸大队重名而更名为林岸,辖呈岸、路基坦两个自然村,以古法手工造纸为传统家庭副业,村内尚遗留多处水碓、纸槽。前是古道,现已翻新。挺美观的指示牌告诉你这脚底下就是传说中的古道。

古道两旁林木茂密葱郁,一条原生态的溪涧峡谷始终相依相伴在一侧,好似一对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千年不离不弃。

续前行,只见谷幽潭深,两岸青山倒影成趣,溪涧流水轻吟,好一幅原始野趣山水画!谷中有巨石、深潭、悬崖、石洞,风光秀丽幽静。

一路上的各种潭瀑,可以让你自由发挥心中的想象力,“鸳鸯瀑”、“美女瀑”、“酒缸潭”、“仙人潭”……瀑布轰鸣回响山谷悦耳动听,如果夏天来这里一定变成天然游泳池,可以尽情地嬉戏玩耍。

古道的尽头就是黄山水库,远望似一块璞玉,碧水幽深,山峦野花倒影成趣,美得让人心醉。看到小水库大坝时,就是林岸村和黄山村的分界线,原来的古道一直是林岸村和黄山村人民相互沟通的要道。

走在这样的古道上,倾耳听去,走路发出的沙沙声,和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合在一起,演奏出一首首动听的乐章,让人倍感岁月静好,心灵重新得以净化和升华。

清亮的小溪上,丁埠如琴,石板桥如虹,道尽了古村的意韵。

沿峡谷逆流而上,可至黄山村,与南山岭、黄山岭相连。村口黄山宫,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瓯海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一日行攻略:自驾车停在南山岭路口,从南山岭古道开始穿越,经刘大侯王庙、潘庄到达黄山村,再从黄山宫旁经林岸黄山古道到达林岸村,有古道通往万客丰瓯柑园,取车前往农家就餐。此徒步线路没有强度,老少皆宜,一路饱览秀色。下午可选择庙后古村,除了古道探幽之外,可品味庙益村、庙后村文化,乡土美食和文化活动值得一游,如果住一夜,枕着溪水入眠就更完美。

推荐路线: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林岸村—经村后沿林岸峡谷上行—过林岸水库—至黄山村黄山宫止,全长约3公里。

台州温岭盘山古道

这条古道十分平缓,约3米宽,是旧时的“快速驿道”,路廊就像现在高速公路服务站。当地村民说,千百年来,商贾墨客、军队官吏,都是走这条古道南来北往的。如此宽敞、平缓的古道,现在很少了。不到1个小时,经过两个路廊,就到了温岭大溪镇的陈洋村境内。

千百年来,盘山古道也和丝绸古道、茶马古道一样,既串起了众多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灾难。路面虽已失去了往日光亮,但从古道的基架中,仍可想象当年的辉煌。

“大荆到黄岩”现在并不难走,经过太湖、秀岭两座水库,还有很多古老的过溪碇步、古旧石板屋、还有满山的黄橙橙的枇杷树,沿途风光秀丽令人难忘。

徒步路线:陈家洋—盘山古道—盘山村—太湖尖—平山中堂—仰天湖—秀岭村,全程约18公里。

衢州与丽水衢处古道

这条古道是衢州到丽水古时候必经之路。丽水,古称处州。状元谷,作为衢州市内“衢处古道”最经典的一段,素有“鸟道盘旋,名十八曲,登其巅,远景绝胜”之说。

沿着山路,攀上蜿蜒的衢处古道,古道两边茶树花已开满枝头,成片的竹林连绵不绝,颇有“柳暗花明”的意境,村里种下的黄茶也在大山的怀抱下茁壮成长,山泉水哗啦啦地向下倾泻。

这条古道,曾经是南宋爱国丞相陆秀夫安置妻儿的地方,也是太平天国李秀成退守隐居之处。在2016年浙江省最美森林古道评选中,还入选“浙江十大人文古道”、“浙江最美森林古道”。

此处古道山石铺路,沿途溪水蜿蜒,怪石嶙峋、瀑布飞溅。在终点,可眺望天然“山神”雕像,也可寻访南宋名丞陆秀夫古居遗迹,在灵耀寺分寺遗址前怀古。

推荐路线:衢州市开化县城关镇梓坑—童生关—神仙泉—秀才关—百姓林—金鸡岭—进士关—灵耀寺—尚书坞—陆秀夫故居。

萧山与绍兴萧绍古道

萧绍古道也叫山阴古道或湖进古道,以前进化、临浦人进城(绍兴),是从进化翻坎坡岭到绍兴夏履莲东村,再从马家池翻古城岭,下湖塘坐船到绍兴。 进化镇及临浦镇的一半解放前属绍兴县(古代称山阴县)管辖。

这是一条一路都有故事的古道,各种传说也让古道更有神秘色彩。

“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行程沿途有水库、翠竹、凉亭、古寺、溪瀑、梅林,风景秀丽。

在萧绍古道上,最有名的莫过于越王峥了。越王峥位于绍兴西部夏履镇和萧山所前镇的接壤处,海拔三百多米,俗称越王寨。虽然越王峥是会稽山脉的一座小山,但是重峦叠嶂,深谷幽静,风景宜人。

推荐路线: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华家垫村—曹山寺—绍兴夏履镇—越王峥—深云禅寺—萧绍古道—诸暨双桥村—进化镇东山村—吉山村—华家垫村。

杭州临安吴越古道

吴越古道旖旎的自然风光和超强的原生态林场是都是人闲暇放松的好出处。从浙江出发的友人可直接从临安的昌化浙西天池进入。

吴越古道为1100前吴越国建筑,依山势而建,是当地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伟大工程。城墙由大小石块垒成,属军事性建筑,同时是唐末五代十国南唐与吴越国的国界线。

沿古道石板路拾阶而上,至今仍存留着一些历史遗迹。千倾关由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构成,是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石门,也是1100多年前吴越国首都临安的重要关口。穿过石门,顺山势起伏的两翼石墙,为古城的防御工事,也是五代十国南唐与吴越国的国界线。

海拔1140米的浙西天池,水域面积近千顷,四面高山围绕,是江南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之一。浙西天池的美,就美在它视野开阔,湖水清冽幽蓝,水天一色。

徒步路线:杭州市临安市龙岗镇拓林村-天龙峡谷-天池-乐利峰-天池-千顷关-风车手-龟嘴溪-红花树瀑布-五里休闲洞-凉亭-磕头石-安徽省宁国市万家乡大塔村,全程约35公里。

关注与阅读

※点击标题下蓝0-231查看更多驴行讯息、驴记及活动照片:

如发送37→《访名境嶀山扬清风》49→《登黄金山赏高山沙漠》86→《裙子撩起浙江13大海岛在等你》151→《深秋自驾游路线 》156→《浙江11条经典路自驾游线路》162→《浙江27个绝美古村落》164→《浙江18座名山》166→《舌尖上的浙江古镇》168→《惊险刺激悬空栈道爽个够》172→《18岁前禁止涉足的18个地方》181→《情侣旅行的13个地方》“183”→《最美村镇榜》231→《有故事的12个地方》…

也可回复文字如回复“风情”→《浙江21个风情小镇》;“露营”→《浙江17大露营地 抬头见银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85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