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帕巴寺

AAA级旅游景区

帕巴寺

帕巴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隆镇东部,海拔2850米。建于公元637年左右。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进西藏时随身带有三尊释迦牟尼佛像,其中的瓦帝桑布之尊被安放在吉隆镇,并为它建造了帕巴寺。帕巴寺整体形状为一楼阁式石木结构建筑,塔身方形,塔中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从下至上共有四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檐角上套有黄铜制成的火焰套饰;底层为佛殿,是寺庙的主体部分,由门廓及主殿两部分组成。外环绕以外环廓,内有暗回廓相绕,供信徒转经之用。寺外墙壁和门廓南壁分别绘有三世佛、大成就者、护法神、观音像等早期壁画。

帕巴寺的建筑风格独特,系楼阁式石木塔。高四层。塔中有梯可盘旋至顶。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壶门、小窗,建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垄等。塔之四角的一、二层檐角套有火焰形铜套饰,三、四层上为黄铜翘檐伸出,顶部有铜刹顶,以圆光、仰月、宝盖、宝珠连接,屋面用红铜盖顶。在三、四层的四周壶门上绘有小佛像。底层为佛殿,由门廊及主殿两部分组成,其外环绕内、外回廊,供信徒转经之用。门廊面积4柱,门楣两端有圆雕木狮子一对,左右有密室相通。佛殿平面呈正方形,进深3间面阔3间,有柱14根(方柱10根,圆柱4根);殿门楣上方为5尊护法狮子,其间绘有头戴黄色类帽的格鲁派祖师像;殿内南端东侧第一柱上有墨书祖师像;殿内南端东侧第一柱上有墨书藏文题记的寺志,南壁的东、中、南段上方各开有采光小窗。佛殿北壁原供有主尊释迦牟尼佛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东、西壁各供佛像4尊、东壁西侧供奉第十三世0喇嘛土登嘉措泥塑像,皆高约10米;西壁角上供奉莲花生大师泥塑像,高约8~10米,主供之前置有金、银质酥油灯各2盏,高约30~40厘米,以及黄铜制的酥油桶等;殿内木柱用锦缎围裹,悬挂有五色缎子制的庄严胜幡,东、西两壁经橱置有《甘珠尔》、《丹珠尔》各一部。但上述殿内塑供法器等在“文革”时期被毁,今已不存。可贵的是寺内壁画大部分保存尚好,是该寺具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

佛殿

帕巴寺底层,寺庙的主体部分,由门廊及主殿两部分组成。

①门廊。门道设于南面,宽4米,有两层石踏道。门楣两端有圆雕木狮一对。门廊4柱,左右各有密室一间相通。

②主殿。位于门廊北面,门道朝南,宽约2米,有石踏道四层,最上两层尚存护铁,钉有铁钉。门楣上方为5尊护法狮子,其间绘有头戴黄色尖帽的格鲁派祖师法像。佛殿平面呈正方形,进深3间,面阔3间,现存立柱14根。在南端东侧第一柱上有模糊不清的墨书藏文题记。殿堂南壁的东、中、南段上方各开有采光小窗。主殿北壁原放置主尊释迦牟尼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俗称帕巴瓦第像,帕巴寺也因此而得名。东、西壁各置佛像4尊,东壁西侧放置十三世0的泥塑像,高约10米,西壁角上原放置有莲花生大师泥塑像,高8~10米。殿堂内悬挂有五色缎子制作的庄严胜幡,木柱四周皆用锦缎围裹,东西两壁经橱内分置有《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各1部。主殿南侧原有僧舍9间,已改作他用。佛殿内、外有环廊环绕,以供信徒转经之用,外环廊木柱上原安置有一周转经筒,今已不存。

壁画

寺内壁画有早、晚期作品,分布在门廊、佛殿及外环廊。

门廊壁画

门廊北壁右侧为莲花生像,其下方绘其弟子,上方分别绘制密宗双身佛像“定觉”及白度母,间饰山水、云朵图案;北壁左侧绘十一面八臂观音,足踏莲座,身披天衣,搭条帛,有头光、身光,其上方左右分别绘释迦牟尼佛坐像,下方左右绘一般说来丹拉姆(吉祥天女)护法神,中央为“圣山”冈仁波且。门廊东壁为释迦化佛小像,皆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结各种印像,皆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结种种印相,皆有背光。门廊南壁从东至西分别绘有化佛、三世佛、罗汉、护法神、观音、度母像等。门廊西壁绘有3尊呈忿怒状的护法神像。

佛殿壁画

最为精彩的是南壁东、西段壁画。东段壁画的最上方为释迦牟尼像;中心绘宗喀巴弟子3人;东侧绘观音法像;西侧绘仁嘎钦布、白髻长髯,手持人骨法号;最下方为5尊并列的护法金刚像。西段壁画的最上方绘绿度母;下方绘吉祥天女护法神;西端绘圣山冈仁波且;东端绘骑虎、骑象和一头戴人骨骷髅冠、坐压在披发裸体人之上的3尊护法神像;其中心为观音法像,四周以雪山、云彩装饰。

外环廊壁画

是帕巴寺壁画最为精美的部分。南壁:上方门楣处绘释迦牟像,左右绘有度母、护法神像;西段为西方广目天王(手托塔)与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两天王之间绘制坛城(曼荼罗),中央为无量光佛,西侧为化佛小像;东段绘有南方增长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吉祥天女像。西壁:从南至北绘有护法神、十六罗汉、历代高僧在德等。北壁:从西至东绘有释迦牟尼、班丹拉姆、米拉日巴、噶玛法王、德敦嘎旺多杰、哈蒙居马、仁尊次旺罗布、切洛桑扎、莲花生及其佛母康错益西措杰、拉坚门德那哇、墀松德赞、药师佛及其弟子、喜金刚、观音、强巴佛、白伞盖、多吉申巴、恰那多杰、绿度母、宗喀巴师徒三人,拉罗哇、吉尊强准等肖像。东壁:北壁画早、晚期区别显著。南段下层壁画在技法上运笔细腻,线条流畅,施色浅淡,色调偏灰,以不带胶质的矿物质颜料着色,具有早期壁画的特征。菩萨像,手持净瓶,上体-,其旁侧为菩提树,赤足站立于莲座之上;法师像,头戴浅褐色尖帽,内着右衽僧衣,身披袈裟,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执净瓶平置于腿部,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墀松德赞像,头戴宝冠,手执轮宝,端坐于莲台之上,下为祥云环绕,其左下方还绘有一头戴高冠的菩萨头像,手执法螺。南段上层壁画年代晚于下层,但题材十分丰富,有释迦牟尼传记、松赞干布时代的宫廷生活、削发剃剃度等不同的场面。《宫廷生活图》,反映的是松赞干布时代大臣甲射的宫廷生活情景。画面以楼阁为中心,第一至三层为甲射端坐于法台,手执0,其两端分立侍女:第四层为7名宫廷侍从居于室内,均头缠头巾,身着圆领衣,谈笑娱乐;第五层为宫中马厩,绘有良骥数匹和饲养人;第六层为骑马出行图和宫中宴饮场面。《削发剃度图》,画面正上方绘一座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四周环绕云朵、树丛;其下方绘制3人:从左至右一人头缠头巾,正在烧水;一人身穿紫红色右衽长袍,右手执剪,左手抓住发辫,正在剃发;一人身着通肩袈裟正在主持剃度仪式。《释迦涅盘图》,正中绘制释迦牟侧卧,右侧有菩提树,树下二弟子悲哀垂首;上部祥云笼罩,左右各有2各乐音菩萨在天迎奉。北段上层壁画的年代最晚,而且与北段下层壁画的叠压关系十分明显。壁画从北端开始,绘制出布达拉宫、甘丹地、哲蚌寺、色拉寺、琉璃桥、八角林三塔及药王山等宏大建筑群,长达9米,气势宏大。此外,还绘有吉祥天母像。

帕巴寺从建筑和壁画来看,历代曾进行过修葺,但其主体建筑却依然保存了历史旧貌,具有浓郁的南亚风格。“文革”期间寺庙被毁,现已由吉隆县政府批准恢复。

林芝第一寺:巴尔曲德寺

初识西藏,浮现脑海的是宗教文化以及红色系的寺庙。在朗县,就有一座红白色调的寺庙,它是“林芝第一寺”,它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明珠,它是雅鲁藏布江畔的巴尔曲德寺。

01初识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位于朗县西北部朗镇堆巴村,占地20672.9平方米,主要包括经堂、佛殿、伙房、果园、僧人房等。离县城 18公里,560国道旁,海拔 3200米。依山傍水,气势雄伟,是林芝地区规模最宏大的寺庙。

该寺始建于公元1035年,由芒玉落丹、索朗申格二位活佛所创建,原寺建于朗镇巴热村前往1公里处(现可以看到废墟荣卡或荣登寺),后因历史原因搬迁到堆巴塘新村对面的半山腰上。从远处看该寺建筑形如阶梯上的一座佛塔,以形状取名为“朋仁曲德”。该寺原所尊奉为噶举派,后因教派的斗争,改奉黄教派。历史上该寺最多的时候拥有宗教教职人员500余人

因为原来该寺所在的台地,很像一叠印经书的印版,故称“巴尔曲德”(意为“一叠印经版”)。又因目前这座寺庙在山壁上高耸如塔(藏文“塔”的发音也接近于“曲德”),故也有人理解为“台阶上的白塔”,“画一般的寺庙”。

历史上该寺最多的时候拥有宗教教职人员500多余人。文革时该寺被撤毁,1985年经山南地区批准,恢复修建,现该寺除经堂等其它建筑外规模未改变,无学经班。

02 风云曲折的历史

在藏地游走,印象中寺庙规模较大的,绝大多数都是格鲁派寺庙。事实上,在格鲁派兴起之前,吐蕃王朝崩溃后,兴起了许多不同的藏传佛教教派。

当时藏地的形式甚至比内地春秋战国时期还要乱,各教派不光在佛学上开门立派,往往还与各地政治势力合而为一,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农牧民户的领主。

而寺庙也不再只是供佛烧香之所,还逐渐演变成号令一方的“统治基地”,寺庙的规模慢慢扩大,样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有时教派纷争,也必然要殃及这些“政治据点”,战火中寺庙被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到明末清初,格鲁派兴起,因这一派戒律最严,僧人不得成家,必须住寺学法与修行,所以该寺庙从一开始就建得规模宏大,如一座大学城。也正因为有这种僧人众多的“大学城”作后盾,格鲁派在明末清初与噶玛噶举派的争斗中,虽屡遭打击,却挺立不倒,终于在1642年,取噶举派而代之,成为藏地统治教派。

03巴尔曲德寺藏香

巴尔曲德寺藏香以朗县特有的雅江巨柏为主料,配以藏红花、白“鳝”香、“山”香、冰片、丁香等30余种珍贵纯天然药材辅料,遵循传统秘方精制而成。其药用价值极高,具有解毒、杀菌、净化空气、滋润肌肤、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睡眠等奇效。

藏香的制作过程,是一门繁杂又带有宗教色彩的学问。每一次藏香的制作,都受到天气、药材、水质的影响,从采摘药材、晾晒、捣碎、研磨、成粉、调和、压形到最后的风干,最少要一个月时间,一根普通的巴尔曲德寺藏香才制作出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小心翼翼,专心致志,才能制作出完美的藏香。

巴尔曲德寺的藏香制作,在制作程序和用药搭配上,经书有个记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但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口口相传,每一代制作藏香的喇嘛们,都是师傅带出徒弟。配料的比例、泉水的调或、时间的长短、温度的感知,这些只能在无数次学习中体验理解,是秘而不宣的技艺。

寺庙完全靠以寺养寺来解决僧尼饮食,这样不仅减轻僧尼家庭负担,又能减轻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

04巴尔耸珠节

巴尔耸珠节是巴尔曲德寺在每年藏历四月组织举行的一场宗教佛事活动,内容以跳神为主。

节日一共四天,前三天为跳神表演,第四天为活佛摸顶。跳神,藏语称“羌姆”,是寺庙所举行的特定的祭神仪式,由僧侣头戴鬼头面具,身着五彩绚烂的袍服,跳跃着进入寺庙主殿前的一种宗教舞蹈,带有浓厚的密宗色彩。

动作灵活多样,舞姿神秘热烈,沉重激烈中有轻松诙谐,华美隆重中有狰狞威严,体现了僧俗大众朝拜神佛,祈求今生福乐和来世转生的宗教文化。

参加活动的信众除来自我县外还有的来自山南地区部分县及米林等县,每日约达2000余人,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的个体工商户及当地农牧民展销农畜产品。到了晚上农牧民自发组织跳锅庄舞,歌咏比赛的活动。

这四天来说既是佛事活动,也是一项民间的物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农牧民群众一年中最热闹、开心的时刻。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体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巴尔曲德寺 画一般的寺庙

↗ 点击上方“藏地旅行”关注我们

巴尔曲德寺位于朗县朗镇的堆巴村,距离朗县县城18公里。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座象鼻般伸入江中的山壁上,离十三世达赖的出生地冲康庄园不远。这是林芝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因为原来该寺所在的台地,很像一叠印经书的印版,故称“巴尔曲德”(意为“一叠印经版”)。因藏文“塔”的发音也接近于“曲德”,而现在这座寺庙在山壁上高耸如塔,故也有人理解为“台阶上的白塔”。准确的含义,应是“画一般的寺庙”。

确实像是贴在山壁上的一幅画。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巴尔曲德寺的情景,晨光熹微,沿着山影中的省道306线,出朗县县城往山南方向西行。左手的路坡下面,是依稀泛着波光的雅鲁藏布江。

林芝第一寺

朗县光明之路

汽车经过朗镇所在的堆巴村,忽见江北岸一片霞光里,有一从白墙红顶的建筑群,层层叠叠,如同贴在对面的山壁之上。乍一看,仿佛是一幅亭台楼阁油画,展开在碧莹莹的江水上方。这景象,看去很是震撼。同行者告诉我:这就是林芝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巴尔曲德寺。

林芝最大的寺庙?仔细想想,在林芝看过不少寺庙,但规模确实都不大,像这样壮观的寺庙群,还真是第一次见到。不像在拉萨,哲蚌、色拉、甘丹,这所谓的“拉萨三大寺”,个个都像一座小城镇,又好比是北大、清华之类的大学校园,如果要认真地游览,在里面可以转上一整天。

巴尔曲德寺庙主景

在藏地游走,印象中寺庙规模较大的,绝大多数都是格鲁派寺庙。事实上,在格鲁派兴起之前,吐蕃王朝崩溃后,兴起了许多不同的藏传佛教教派。当时藏地的形式甚至比内地春秋战国时期还要乱,各教派不光在佛学上开门立派,往往还与各地政治势力合而为一,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农牧民户的领主。而寺庙也不再只是供佛烧香之所,还逐渐演变成号令一方的“统治基地”,寺庙的规模慢慢扩大,样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有时教派纷争,也必然要殃及这些“政治据点”,战火中寺庙被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到明末清初,格鲁派兴起,因这一派戒律最严,僧人不得成家,必须住寺学法与修行,所以该寺庙从一开始就建得规模宏大,如一座大学城。也正因为有这种僧人众多的“大学城”作后盾,格鲁派在明末清初与噶玛噶举派的争斗中,虽屡遭打击,却挺立不倒,终于在1642年,取噶举派而代之,成为藏地统治教。

寺庙

据寺中僧人介绍,巴尔曲德寺最初据说是一座噶举派寺庙,后因教派斗争,原寺被烧毁,迁到现址,改奉格鲁派。寺中原来有一尊观世音像,在大火中右臂被烧坏。传说就是这尊观世音像发话对寺中主管说:我要到大象鼻子上去!所谓“大象鼻子”,就是现在巴尔曲德寺所在的“温”山,山势如一座大象的头,余脉探入雅鲁藏布江,正似一条大象的鼻子。

这种种信息,完全把人搞晕了。不过藏地寺庙,能够说清来龙去脉的,委实不多。即使有的寺庙留有藏文类似寺志的记载,也掺入不少神话传说,需要吹沙拂尘,才能得知大概。作为“林芝第一寺”,巴尔曲德寺的历史留存,应该算比较丰富了,但要完全还原历史真相,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火风云、历史积淀中,巴尔曲德寺的前身“荣登寺”,至今仍有一片残垣断壁,孤零零立在雅江北岸高台上。从江对岸看过去,极为醒目—这绝不是在兵荒马乱的年头、远避灾祸的好地点。如果有军队从山南方向过来,第一个发现的攻击目标,就是这座显眼的寺庙。

残寺所在的高台,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叠长条形的经书。或许这就是“巴尔曲德”一名的来历:“巴尔曲”的意思是“印经版”,“德”的意思是“群、集团”,故“巴尔曲德”可译为“经版群”或“一组印经版”。所以有人认为“巴尔曲德”的含义,就是“叠垒在一起的经书”。

很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藏文名词,“巴尔曲德”也可理解为“画一般的寺庙”。因为“巴尔”意思可以是“印版”,也可指“画”或“照片”;“曲德”合在一起则是“寺庙”的意思。由于在藏语中,藏地最常见的“塔”,发音接近于“曲德”(写法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巴尔曲德”是“中间的塔”或“台阶上的塔”的意思—因为巴尔曲德寺是依山式建筑,佛殿顺山势而且,层层升高,仿佛是高耸入云的塔群。最为难得的是巴尔曲德有依山傍水的优势,与如画般的秀山丽水浑然一体,恍若佛经中所描绘的西天乐土。但是谁能想到,这如西天乐土般的古刹,居然叠垒了那么多藏地的沉痛历史。

而如今,自1996年寺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来,寺庙定编数50人,现有僧人27名。重要文物有27尊佛像、38面唐卡,2007年该寺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主要传统宗教活动主要有“燃灯节”“巴尔耸筑节”。其中规模最大的活动是“巴尔耸筑节”,该活动每年藏历4月30日至5月3日举行一次,参加活动的信众除来自我县外还有的来自山南地区部分县及米林等县,每日约达2000余人,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的个体工商户及当地农牧民展销农畜产品,到了晚上农牧民自发组织跳锅庄舞,歌咏比赛的活动。这四天来说既是佛事活动,也是一项民间的物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农牧民群众一年中最热闹、开心的时刻。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体现。

▼2016年圆梦西藏:成都+川藏线+稻城亚丁+拉萨+青藏线+兰州,组队拼车中

矿区前沿|走进巴西,走近帕拉伊巴之乡

帕拉伊巴之乡

Paraiba Tourmaline Country

接下来,我们碧玺之旅的第二站是含铜碧玺的发现地。1988年,颜色生动的[帕拉伊巴]碧玺首次被Heitor Dimas Barbosa发现。Heitor是一位传奇的梦想家,他坚信,这些他多年勘探的岩石里一定藏着什么特别的东西——最终,他发现了帕拉伊巴碧玺。

清晨,探险队搭乘瓦拉达里斯州长市的短途航班,在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中转,又经5个半小时航程,方才来到遥远的把戏东北角:海滨度假胜地纳塔尔Natal。纳塔尔是北里奥格兰德州的首府,人口为130万人,拥有温暖的大海和数英里的迷人沙滩,它现逐渐成为了巴西最佳的旅游地。

我们在纳塔尔的导游是美国地质学家、宝石商及矿物经销商Brian Cook。他会说一口流利德尔葡萄牙语,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和这个地方的宝石矿工,尤其是一个叫做Heitor Barbosa的人保持长久的联系。他在此次的旅程中担任我们的司机和翻译。

Brian Cook

由于Barbosa的发现,非洲莫桑比克和尼日利亚的含铜碧玺也得到了关注。虽然非洲的那些碧玺晶体有着惊人的净度、且可能超过100克拉,但通常都需要经过加热处理才能达到巴西帕拉伊巴的美丽。巴西出产的帕拉伊巴个头小,而且极少数能够具有较高的净度,但巴西出产的帕拉伊巴拥有无与伦比的深蓝色和绿色,且大多不需要经过热处理优化。

此外,产自帕拉伊巴、北里奥格兰德矿场的小颗原石可用于打磨成小尺寸的顶级品质宝石,因为它们拥有20mm以下碧玺中最为鲜亮的颜色。

在纳塔尔海滨酒店歇息一晚后,我们动身前往内陆。在进入北里奥格兰德州后,我们注意到这里的气候、植被与海岸那边有显著差异,而相比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看到的遍地青翠相比,内陆地区十分燥热。

北里奥格兰德和帕拉伊巴

Rio Grande do Norte & Paraiba

这里是巴西东北部,高度侵蚀、轮廓平滑的土地给人以古老的感觉——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博尔博雷马高原Planalto do Borborema。陡峭的花岗岩形成了岛山地貌,这里没有高大挺拔的树木:矮小的树木、灌木丛和仙人掌等干旱植被分布与此。

这些干旱艰难的环境暗示着当地人生活的艰辛。除了小规模的农场、牧场外,支撑经济的仅有采矿和瓷砖生产。采矿所得主要包括绿柱石、云母、石英、长石和高岭土(用于造纸、橡胶、瓷器及其材料制作)等工业矿物,以及铀矿石、锡矿石、钽、铌、钨和黄金等稀有金属。宝石往往是工业开采的副产品。

我们首先来到了纳塔尔以西215公里的阿卡里Acari,大约距纳塔尔3小时的车程。Brian安排我们住在一个古朴的小酒店[加州旅馆]。酒店位于宽广的水库之上,视野开阔、景色怡人:花岗岩丘陵景观与我们加州圣地亚哥内陆的地貌惊人相似。这里甚至还有一家法国人开的披萨店,距酒店仅步行的距离,让人们远离生活的烦恼。

巴西帕拉伊巴矿

Minerao Terra Branca

参观的第一座矿名为巴西帕拉伊巴矿Minerao Terra Branca(下简称MTB),它位于一个与帕雷利亚斯Parelhas郊区毗邻的小镇,距阿卡里以北30分钟的车程。帕雷利亚斯位于一座低矮的圆形山脉北部,该山脉起于北里奥格兰德州,往南、西延伸,一直蜿蜒至帕拉伊巴周著名的碧玺产地米纳达巴塔哈矿区Mina da Batalha。与巴塔哈Batalha矿区的岩石不同,MTB矿区内伟晶岩中的长石基本未被蚀变。而在巴塔哈,它们大部分被高岭土化,变成了白色的高岭土。

MTB矿区的低矮建筑和大量白色尾矿是其地理标志。矿主Sebastian Ferreira陪我们来到亦庄白色的房子,向我们展示了产自该矿的众多标本:其中包括位于石英钟的亮蓝色碧玺头部、由半透明渐变成为透明的原石以及亮紫色、绿色和蓝色的小块透明原石。含铜的碧玺最早发现于1991年的穆伦谷Mulungu矿区,MTB自2000年8月开始经营。

不久之后,我们出发前往几百米外的矿场。MTB矿区的围岩坚硬、且基本未被蚀变,这让矿工本可以在无需木材支撑的情况下挖掘宽敞的巷道。我们通过绞缆机和矿桶进入矿山,一次两人,而在下降过程中,需要用棍子挡开竖井墙以防止矿桶扭转。

下方到25-30米时,我们来到了一个狭小的隧道,尽头有一个小洞,可以看到含铜碧玺的矿化作用:围岩中柱状的亮绿色、亮蓝色碧玺晶体。由于MTB的大部分产出都是以前开采活动尾矿再处理获得的,因而在原址发现的宝石引起了极大轰动——这是再恢复生产的好兆头。

在MTB的加工厂,我们看到了有条不紊的分拣作业:一排排的工人们在混凝土工作台上从大堆小原石中进行分拣。另有将近20多位工人在这些尾矿中搜寻之前所遗漏的小颗原石。小于2毫米的帕拉伊巴颜色浓郁鲜亮,受到业界追捧,因此需求量很大。这种高盈利的小宝石让MTB矿区得以在地下勘探更大的帕拉伊巴碧玺晶体。

MTB还在附近的帕雷利亚斯经营着一家分拣和切莫工作室:米粒大小的原石,在这里按照大小和品质进行分类,随后被送往海外进行切磨。较大、半透明向不透明渐变的材料会被切磨成标准的尺寸。而母岩上若出现有趣的团,则会被锯成片状进行加工,镶嵌制成别致的珠宝首饰。

文章来源于GIA

节选自《An Overview of the 2014 GIA Brazil Expedition》

作者:Duncan Pay、Andy Lucas、Pedro Padua、Shane Mcclure

拍卖结果|北京保利“瑰丽珠宝”春拍落槌 缅甸鸽血红戒指2162万元成交

科普|不是所有木佐矿区的祖母绿都是“木佐绿Muzo Green”

大牌|「Vivid Dreams,The Extraordinary Colors of Tiffany」系列高级珠宝

小南

免责:本平台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图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平台使用的非原创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以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65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