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藏式面条

藏式面条用较浓碱水和面,使之发黄,然后压成面条,煮熟后盛碗,加入适量骨汤、熟菜油、牛(羊)肉丁,拌匀食用。口感清淡、味道清香、制作方式简单,适合各年龄层的人食用。

中文名:藏式面条

藏式面条

主要食材:面

分类:面条

口味:咸鲜味

阜阳这几条百年历史老街,藏着很多人不曾见过的一面!

老街巷石板路(资料图)

阜阳,古称颍州

一个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每一条小路、每一条街巷

如同这座城市的血管

流淌着历经百年的韵味

藏着讲不完的故事

容我说与你听——

01

/在阜阳,街巷胡同隅首述说不尽/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自古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小巷就是值得品味的

而阜阳的小街巷

就像珍藏多年的陈酒一样

在历史的积淀下

愈发醇厚浓香

状元巷(资料图)

阜阳因地处南北交汇处

既有北方的“胡同”又有南方的“巷”

还有皖北特有的地理名词“隅首”

街巷胡同隅首

但凡有些年头的地点

又都有一段故事

状元巷(资料图)

有的 以历史人物命名,如状元巷;有的以方位命名,如 北门大街、顺河街城根街;有的以庙命名,如岳王庙街、文庙街、城隍胡同;有的按古时候的衙门机构命名,如三府街、贡院街……

有的以路口大小命名,如大隅首、小隅首 ;有的按高门大户的家院命名,如吴家花园巷、韩家胡同、邱园巷、徐家胡同、曹家巷,活生生凑出一个古颍州“豪门榜”……

三府街(资料图)

还有的是以历史传说故事命名,如玉石街、孝子街、太平岗巷……

或是历史遗留,或是传说典故,或是颂扬美好,每个街巷名字背后,都镌刻着城市的岁月变迁。

明伦巷(资料图)

02

‍‍‍‍‍‍‍‍‍‍‍‍‍‍‍‍‍‍‍‍‍‍‍‍‍‍‍‍‍‍‍‍‍‍‍‍‍‍‍‍‍‍‍‍‍‍‍‍‍‍‍‍‍‍‍‍‍‍‍‍‍‍‍‍‍‍‍‍‍‍‍‍‍‍‍‍‍‍‍‍‍‍‍‍‍‍‍‍‍‍‍‍‍‍‍‍‍‍‍‍‍‍‍‍‍‍‍‍‍‍‍‍‍‍‍‍‍‍‍‍‍‍‍‍‍‍‍‍

‍‍‍‍‍‍‍‍‍‍‍‍‍‍‍‍‍‍‍‍‍‍‍‍‍‍‍‍‍‍‍‍‍‍‍‍‍‍‍‍‍‍‍‍‍‍‍‍‍‍‍‍‍‍‍‍‍‍‍‍‍‍‍‍‍‍‍‍‍‍‍‍‍‍‍‍‍‍‍‍‍‍‍‍‍‍‍‍‍‍‍‍‍‍‍‍‍‍‍‍‍‍‍‍‍‍‍‍‍‍‍‍‍‍‍‍‍‍‍‍‍‍‍‍‍‍‍‍

/小街巷,藏着阜阳人的童年/

对很多阜阳人来说

窄小狭长的街巷

是人生中无法忘却的回忆

祖辈徒手建筑的老宅

父辈踏过的青石板路

孩提时在巷子玩过的躲猫猫

几十年如一日的时光

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明伦巷(资料图)

很多老阜阳人,儿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各个小巷子里乱蹿。

穿梭在这些小巷里,总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杨上台巷(资料图)

那时候,一条街巷的小伙伴们多数在一个班,玩闹的时间永远不嫌够,大家一起玩弹珠、摔泥巴、看小人书。

有的人家院子里种着葡萄、石榴,总喜欢叫上几个发小爬树摘果子吃。

傍晚时分谁家做了一桌好菜,那香味可能从街头飘到巷尾。

一人巷(资料图)

繁星满天的夏夜,街坊邻居们在路两边摆满藤椅、躺椅,一边纳凉一边聊天。

所有的快乐,那么简单又真实,无忧无虑的时光多半耗在这些巷子里了。

一人巷(资料图)

03

/在这里,感受地道的阜阳烟火气/

阜阳的老街巷

隐去了闹市的繁华与喧嚣

多了一份地道的烟火气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烟火气中一天天度过

当你真正走进去了

跃然眼前的

是一幅幅惬意的生活画卷

杨上台巷(资料图)

各家门口晒着不同的东西,有的人家晒衣服,有的人家晒咸菜。

光华街上居民晒咸菜(资料图)

房屋之间挨得很近,从自家喊一声,就会听到回应的声音从对面传来。

明伦巷几位街坊在聊天(资料图)

巷子里从来不缺好吃的。 从早到晚,每到饭点,叫卖声不绝于耳。

馄饨铺子、香喷喷冒着白气的小笼包、热气腾腾的烤红薯……

咸淡相宜、物美价廉的小吃,把阜阳小巷的生活点缀得有滋有味。

老街巷里的小吃摊 (资料图)

还有许多老行当,例如裁缝铺子、理发店、修伞、修鞋等等,曾几何时,都是人们眼中一年四季不间歇的风景。

老街巷里的杂货店

状元巷里的理发店“招牌”(资料图)

04

/旧貌换新颜,有些故事历久弥新/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

阜阳的老街巷,有的消失了

有的则旧貌换新颜

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历经岁月变迁

有些故事依然扎根在街巷里

与市井生活一起保留下来

成为最珍贵的文化记忆

青云街(孝子街)北头

比如青云街,又名孝子街。直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位孝子的故事。

据说清咸丰六年二月初十日,阜阳城内大火,有一名叫李复本的居民,火起时,其母新丧,他抚母棺哀号痛哭,不愿离去。至火灭后,李宅房屋烧毁殆尽,唯其存柩之茅屋独然无恙。

同治八年,知县朱根仁奖其“纯孝格天”四字匾额。从此,孝子的故事便在这里代代相传。

鹿祠街

比如鹿祠街,老街坊们都知道,这里原来有个“鹿家祠堂”。

清朝时,家住阜城的鹿祐于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及第,担任过河南巡抚、江南道监察御史、兵部侍郎等职。因其造福一方又清正廉洁,族人便为其修建了一座祠堂,据说遗址就在市医院老区门诊部南侧。

而今物非人非,“鹿家祠堂”消失不见,鹿祠街也早已成为市医院老区的“生命通道”。

建设街(资料图)

比如建设街,原名精忠街,据传已有800多年历史。

原本因一座岳飞庙而得名,如今岳飞庙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这条老街,因留有不少历史遗迹,还是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明代的卫所旧址、民国的富商大宅和江西督军的公馆小院,街道旁边的刘公祠和颍州古城墙......

颍州卫所遗址(资料图)

建设街东面,是明朝时部队驻扎的地方,称为“颍州卫”。斜对面是义仓,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朱知县购鹿姓房屋拓建。再往北走,曾经辉煌一时的潘氏公馆已经褪尽铅华,静静地盘踞在一片民房中。

从这些历史遗址旁走过,忽而抬头看到两侧林立的钢筋混泥土高楼,颇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杨上台巷(资料图)

比如杨上台巷。听巷子里的老人说,这里地势高,且居民以杨姓为主,故称“杨上台”。它的兴衰,与阜城遭受的几次洪水有关。

“杨上台”紧靠颍河,解放前连年河堤溃决,泥沙沉积,加上人为的加宽加厚,这一带越垫越高。涨大水时,四周汪洋泽国,可以行船,只有“杨上台”像大海中的孤岛,供居民休息停留……

杨上台巷(资料图)

如今,旧社会洪水中的“孤岛”早已成安居乐业的家园。漫步其中,感受一种惬意的慢生活,时间仿佛也跟着静止。

光华街的老邮局

再比如光华街,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位于老阜城的繁华地带,中间被贡院街和明伦巷分为三段。拥有昭忠祠、昭忠女子小学、老邮电局、老地委、民国慈善会、华家大院、印家大院等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过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光华街是阜阳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时光飞逝,昔日肃穆庄严的所在,今已归于市井生活之中。“焕新”的居民楼、平整路面上穿梭的电瓶车、拎着袋子买菜的居民……

老阜城独有的市井气息,在这里表达得淋漓尽致。

改造后的光华街

//////////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老阜阳的印记

也在一点一点消失

其实记忆里的小巷并不完美

但走过一段路后再驻足回望

小巷的瓦屋俨舍、鸡犬相闻

属于老阜城的质感和人情味

总令人留恋和着迷

三府街(资料图)

在小巷里长大的阜阳孩子

都是值得羡慕的

因为他们经历了无法复刻的

最阜阳的童年……

哪条阜阳街巷里有你的足迹呢?

你与老街巷有着怎样的故事?

欢迎来评论区聊一聊~

记者 庞诚 王军侠/摄

编辑 李京泽 通讯员 张卫钧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老北关这条800年历史的老街,藏有阜阳人不曾见过的一面!

每一座城市

都有属于老街的记忆

巷子里飘起的炊烟

破碎的红砖和下水管

爬满藤蔓的石墙

都承载着厚重的百年历史

阜阳这条有故事的老街——建设街

你知道多少呢?

藏在建设街的记忆光影

这条封存着老阜阳动人的故事和记忆的老巷,据传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

原本因街中有一座岳飞庙而得名,如今岳飞庙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这条老街却因留有不少历史遗迹,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候阜阳称“颍州卫”,而当时“颍州卫”的卫队人马驻在“后卫”里,也就是部队驻扎的地方。

颍州卫往北不过几十米远,斜对面就是是义仓,储粮以用于荒年赈灾,义仓又名“老仓”。

相传在北宋元祐六年冬天,苏东坡出任颍州太守,由于当年灾荒,政府开仓放粮,赈济难民,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为他立了一块石碑。

潘氏公馆是民国时期阜阳商界大亨、安徽省商会主席潘慎伍的公馆。

曾经辉煌一时的公馆已经褪尽铅华,静静地盘踞在一片民房中,见证着这条老街千年以来的繁荣和变迁。

明代的卫所旧址、民国的富商大宅和江西督军的公馆小院,街道旁边的刘公祠和颍州古城墙,还有全国唯一受过皇封的城隍庙……这条老街,古往今来,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收藏岁月的痕迹与故事

这些比我们年纪还大的老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外墙有着或深或浅的裂纹,砖墙上的痕迹沿着窗台生长。虽看似破败,但生活气息清晰可见。

时间常常如猛兽,不停地向前奔腾,但总有些片刻,会在这里被定格。而这些红木门,青瓦朱窗也都被温柔地加了一层“旧时光”滤镜。

斑驳的老墙,透出墙的郁郁葱葱的树木,没有拥挤的游客,只有偶尔路过的行人,没有时髦的装潢,却有更自然的景致,可以尽情在曲曲折折的巷子中随意穿行。

住在一楼的住户,似乎家家都有“私人花园”。门前种花、屋旁种草,再养几只小猫小狗,听清风细语,如饮清茶...这些摄人心魄的绿意美景。

铁皮铆钉大门口有两个栩栩如生的狮头模样石像,在斑驳的岁月里身上的纹路清晰可见,仍然神采依然。

老式理发铺、修理铺、小藤椅……这些承载着岁月的事物,散落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

滚烫的市井生活

穿梭在充满年代感的老巷里,那种原汁原味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墙上岁月的斑驳,悬在两幢楼之间的电线,晒在路边的衣服,老旧的窗台,老街的这一切却都显得那么美好和谐。

小时候,我们没有手机。科技也没这么发达,没有这么多高科技设备让我们玩。零食铺就是我们的天堂,吃着5角1块的零食,玩着最原始的游戏。仍是我现在最羡慕的时光。

在这里,生活变得信手拈来。每个人都在老街里穿梭,自在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推开门走两步就遇见熟人,跟熟人一聊就是一下午。

孩子们攀爬、欢笑,玩得不亦乐乎。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仿佛一下子把人拉回到几十年前。一个大院里的小伙伴们,玩闹的时间永远不嫌够,大家一起玩弹珠、打方片、看漫画...

几个老伙计、老姐们相约楼下唠家常,时而大笑时而收声,整个老街里的家长里短,都成为了彼此消磨时光的谈资。

在这里很多人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着的,好像在迎接着随时会来串门的邻居...所有的快乐,都显得那么简单又真实,而这无忧无虑的时光多半随着时间,消散在老街老巷里了。

老街幽长,但每一条街都有自己的终点。这条老街,是卷帙浩繁的阜城“档案”,也是城市发展最为珍贵的文化记忆。

一条老街藏着的却是整个阜城从前生活的缩影,回想那时的生活,摇椅下悠闲等日落,一花一叶亦生活。

如果给你一天的时间

你会到老街老巷回望过去吗?

距离哈尔滨最近的百年老镇“一面坡”,雪藏着百座俄式老建筑​

前段时间介绍东北最美的历史名镇横道河子,引起好多朋友的兴趣。有朋友希望我继续推荐一些类似特色、幽静、古朴的老镇子,我觉得除横道河子外,仍然还停留在时光深处的、雪藏了百座百年老建筑的一面坡,是值得推荐的。

六年前的夏天和朋友去一面坡玩,意外的发现这个小镇子里有那么多的俄罗斯老房子,当时我像发现了宝贝一样放弃了去蚂蚁河漂流,一个人流连在那群老房子间走家串户。回来我写了一篇博文《在一面坡小镇,邂逅雪藏百年的百座俄式老建筑》。

别看一面坡现在只是个三等小站,但在中东铁路建设初期,它的地位可不低,而且非常繁荣。

一面坡车站始建于1898年,1903年正式通车,为滨绥铁路线折返站。东西行的客货列车均在此更换机车和乘务组,并给机车添加燃料、补充水和食品,还承担列检、维修、补机、车辆编组。一面坡火车站建成之时为三等站,除有候车室、货场等保证铁路运输运营的建筑外,还建有机务段、水电段、电务段等保障机构建筑。随着功能的增强,一面坡火车站成为滨绥线上三个二等站之一。

随着车站的建设,当时有500多名俄国铁路员工在此工作、生活,鼎盛时期俄国人达3000多人,仅次于哈尔滨。因此建了上百栋员工住宅,建筑自然是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生活在异国它乡的俄罗斯人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在美丽的蚂蚁河畔建立了铁路疗养院、俱乐部、图书馆,别墅、花园、教堂等俄式建筑在一面坡随处可见。

当时铁路以南是中国人居住区,铁路以北为俄国人聚居区。一面坡的中东铁路建筑是“舶来品”,其中既有俄罗斯传统的木建筑,又受欧洲文化影响形成了俄罗斯式砖砌仿石建筑。我在俄罗斯走了一些乡村,但还真没有见到这样的砖砌仿石建筑,这个的变化应该是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资源状况吧。

奇怪的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俄罗斯建筑多数尚好,依然沿用,好多当年的习俗都沿袭了下来。一面坡小镇,仿佛还在时光的深处停留着。

一面坡中东铁路建筑群所有的保护建筑、包括一家一户的住宅都有这样的说明,这在别的文物保护区是少见的。

铁路天桥

五年后走进一面坡寻迹,在小镇子转了半天。我们先去了火车站,候车室的整修既保留了老火车站的风姿,又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最吸人眼球的是那粉刷一新的高大烟囱,寻踪而去,发现了由原机车库改造而成“哈尔滨铁路局红色教育基地”。

不巧的是那天不开馆,所以我们只是用无人机拍了外景,规模很大,在这样的环境里对职工进行培训学习和传统教育,是一处很好的地方。

看这个绿意葱葱的小巷子深处还有涂鸭墙呢

俄式老建筑,每栋房子贴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的标牌,并有对该建筑的详细说明,所有的民居也都保护了起来。

这些房子有的靠近路边,有的掩在胡同里,虽然它们多数略显沧桑,而且斑痕累累,但却俺不住那与众不同的风姿绰约。

这些老墙够讲究的吧

一面坡依然保持着俄罗斯人喜欢房前院落种树种花的习俗,郁郁葱葱的绿和五颜六色的花儿,映衬在黄白相间的老房子间,那墙、那门、那窗、那房顶、那烟囱,这景致真的太像走在俄罗斯的小镇子里了。

一面坡的民俗很纯朴,我走了好几家,都挺热情的。有个叫"俄罗斯福园”的庭院收拾得干净幽雅,女主人说她家也是哈尔滨的,因为喜欢这里前几年买下了这间俄式老房子,夏天就过来住,家人朋友们都喜欢所以就把院子收拾了下,放上几个桌子,假日就在这里聚餐闲适。

这样的“木格楞”在一面坡不是很多,便偶尔也会出现几处,令人眼前一亮。

仍然使用的老物件,好亲切

进了一个当地的人家,那个大姐说从小就住在这里,现在孩子在尚志成家了要接她过去,她说还是习惯住在一面坡的老房子里,这房子冬暖夏凉,又有园子可以种点菜,生活费用不高,呆得舒坦。

除了住宅,还留有当年一些公用建筑。现在的一面坡医院,过去的俱乐部。中东铁路时间,一面坡是铁路沿线风光优美之地,中东铁路管理局在这里建了俱乐部兼疗养院,当时还开了称作“列车旅馆”的高级旅游列车,往返于哈尔滨至一面坡之间,一面坡相当于高官们的“度假村”。

看那浮雕,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位于蚂蜒河边的东大楼。东大楼整体建筑呈现日字形,楼体正面有两个门栋,通过门栋可以分别进入由楼体围成的两个天井。东大楼建于1921年,当时的乘务员公寓同时也驻军。

中东铁路一面坡机车乘务员公寓旧址,人们叫它“东大楼”,现为哈一漂流娱乐园。2012年去时我住在这里时拍的。

东大楼的正面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碉堡式建筑

而它的另一面却是俄式的不同风格,据说这样的建筑风格极为少见。东大楼设计巧妙,兼具多种使用功能又不失建筑艺术的灵气,造型简洁、严谨、匀称,美观。

前些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专家们来一面坡考察,他们一致认为一面坡的中东铁路建筑群整体保护的比较好,无论是生产建筑还是生活建筑,大部分都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样式,是目前原中东铁路沿线独有的规模比较完整的建筑群。

中东铁路护路军松花江支线司令部旧址。建国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1988年撤离后闲置。前几年院子里种菜,现在空旷着,估计有个缮利用起来的打算吧。

一方面,很希望这个小镇子就这样的静谧下去;另一方面,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到这里感受百年小镇的风情。旅游的开发是个矛盾体,但愿开发的同时做到真正的保护。

一面坡新建的商业街

中东铁路遗迹:一面坡火车站、一面坡医院、东大楼、中东铁路建筑群住宅

推荐旅游景点:哈尔滨铁路局红色教育基地、哈一漂流娱乐园

自驾:哈尔滨——尚志一面坡(160公里)

门票:无

时间:1天

冰城馨子,本名赵天华。网络摄影写作十三年,新浪、搜狐、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站旅游名博,拥有十个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宣传黑龙江第一人。本平台为冰城馨子文图原创作品,欢迎直接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本人授权,不得擅自发表。有拍照、摄像、撰文、宣传等合作事宜,加微信:bcxz2013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62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