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八珍粉

但凡老南宁人,对八珍粉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相传,八珍粉是清宫食谱之一,八珍粉以鲜滑清爽为特点,主要配料有虾、冬菇、鲜鱿鱼、鱼角、鱼丸、鹌鹑蛋、鲜猪肉片、新鲜时令蔬菜等,这些配料的味道相异相辅,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故而得名。仙池粉店是南宁市老字号八珍粉饮食店。八珍粉是许多老南宁人都认可的美食。

推荐:八珍粉饮食店

八珍粉

地址:南宁市中山路美食一条街

岳阳八大特色美食,除了“翠竹粉蒸鱼”你还知道哪些?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湖南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第二大经济体,国务院首批沿江开放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湖南省大城市,湖南自贸区。岳阳人文深厚、风景秀丽,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始源地之一,亦是海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今天给大家介绍岳阳八大特色美食,看看你知道几个。

1 醋水豆腐

醋水豆腐是湖南省岳阳市的一道传统特色名菜,属于湘菜系。醋水豆腐与其他豆腐相比,没有石膏豆腐的硬、老,也没有以葡萄糖内脂作为凝固剂的豆腐的涩;醋水豆腐由于以食醋为凝固剂,在家庭中制作豆腐简单、方便、易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醋水豆腐质地细嫩,软硬适宜,有弹性,无杂质。

2 湖彩蛋

湖南洞庭湖地区盛产皮蛋,称湖彩蛋,是利用混包法制成的硬心皮蛋。相传数百年前在太湖边一家茶馆偶然在柴灰中发现埋藏的鸭蛋,蛋清凝固透明,嵌有松针花纹。其后有人用柴灰添加纯碱、石灰、食盐等加工成皮蛋,故名“湖彩蛋”。又因其蛋黄全部凝结,又称硬心皮蛋。蛋清五彩斑斓,有墨绿、茶青、暗绿、橙红等颜色,富有弹性,光亮透明,蛋黄硬心,爽嫩鲜香,清凉适口。

3 翠竹粉蒸鱼

翠竹粉蒸鱼是一道湖南岳阳的特色传统名菜,属于湘菜系。此菜选用新鲜翠竹筒,盛鱼后密封蒸之,既保留了粉蒸鱼的传统风味,又增加了翠竹本身的淡淡清香,菜型别具一格,回味悠长。鮰鱼,又名肥坨黄鳄鱼,亦称肥蛇鱼,背侧灰黄色,元鳞片,盛产于洞庭湖区,以岳阳一带居多。

4 平江酱干

平江酱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属于湘菜系。起源于湘鄂赣边塞重镇岳阳市平江县长寿街,又名长寿酱干,是清咸丰年间百岁老人何维丰(1847—1947)���创。采用长寿街传统卤制与烘烤食品工艺相结合手法,烧制出具有方寸大小、铜钱厚薄、乌黑油亮、芳香四溢的豆腐干,取名“多珍酱干”。每十片用棉线一匝,谓之一筒。味道醇美,耐嚼爽口,到民国年间,长寿酱干已是香遍湘鄂赣边区,成了平江的一大特产。

5 洞庭金龟

洞庭金龟,是湖南岳阳"味腴酒家"的特色传统名肴,属于湘菜系。龟品种多样,有水龟、金线龟、泥龟元绪、金头龟。要求个大、肉肥的活体为佳。其性甘、平、咸,龟肉滋阴降火、补血健胃,对虚脱虚喘、崩漏失血、子宫脱垂、小儿遗尿有益。此菜咸鲜香辣汤稠红肉,醇厚浓郁,悠长隽永,是滋补佳品。

6 庭鲴鱼肚

庭鲴鱼肚是岳阳的一道美味可口的名菜,属于湘菜系。具有补肾益精,滋养筋脉、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治肾虚滑精、产后风痉、破伤风、吐血、血崩、创伤出血、痔疮等症。

7 湘阴藠头

湘阴藠头,湖南省湘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藠头在湘阴有近千年栽培史,是湘阴一项传统产业。湘阴藠头,产品外观颗粒完整,大小均匀,不得有霉斑白膜;藠头呈白色或黄白色,表面有光泽;具有该品种应有气味与滋味,无异味,咸、甜、酸味适度;组织紧密、肉质脆嫩,表面无外膜及脱皮现象,汤汁清晰、不混浊;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

8 龙女斛珠

龙女斛珠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岳阳名菜,属于湘菜系。选用洞庭活鲜金丝鲤鱼最佳;鲤鱼脊两侧肉内有肉筋两根。亦称“酸筋”若不抽出,烹出之鱼既腥又酸;蒸制时断生为度,必须旺火沸水、满气速蒸。

平潭八珍炒糕,一道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的美食!

说到平潭特色美食,你会想到什么?没错,八珍炒糕!逢年过节,餐桌上都会摆上一碗八珍炒糕,香喷喷的,看了直流口水。八珍炒糕,其色晶莹似玛瑙,爽滑嫩软,清香可口。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一道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的美食。

八珍炒糕

八珍炒糕(又称“挑薯粉”、“焖蛋”)也是极有特色的平潭民间传统佳肴。成品浓香十足,口感软糯,风味十足。

相传平潭本不产地瓜,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有平潭人下南洋,偷偷带了地瓜苗,藏在船里带回了平潭。平潭的沙地,适合栽种地瓜。解放前,这地瓜是平潭人的主要食物。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安稳了,地瓜吃腻了,聪明的海岛女人变幻着花样,做出无数种地瓜食物。

八珍炒糕

八珍炒糕又名闷蛋、挑薯粉、闷薯粉,是福建平潭地区的特色美食,还有一个名字叫一团和气。早年间就有用地瓜粉炒时令的海货,在1984年建军节那一天,平潭县和老百姓慰问当地解放军,宴席上就有这道闷薯粉。因在当地6、8、9为好数,又因里面有各式的海产,为了图个吉利,取名为八珍炒糕。后为了体现军民一家亲,又称它为一团和气。

八珍炒糕

八珍炒糕是福建地区汉族糕类美食,采用精白薯粉搅成糊状,放入油锅煸炒,再加入虾仁、咸肉丁、蟹肉、蟹黄、酥花生片、鱼丁、黄花菜、葱花等佐料及调味品,经温火搅炒成胶状即成,色晶莹有似玛瑙,爽滑嫩软,清香可口。怎一个美味了得!

来平潭旅游的话,去酒楼或者比较大一点的小吃店,这个是必吃的,平潭本地人一般宴会和平时聚餐这道是必点的。

八珍炒糕

用料:地瓜粉500克,木薯粉100克,三层肉200克,海蛎200克,虾仁200克,八爪鱼200克,海螺肉200克,泡发香菇200克,红罗卜丝200克,干贝200克,大白菜200克,各种调料适量,葱姜葱芹菜适量,花生米200克,爆香的花生油适量克

步骤:

1..把各种配料切好备用。葱,菜肉都切好备用。.花生米炒熟去皮备用。

八珍炒糕的做法

2.加热锅放入三层肉煸炒出油。

八珍炒糕的做法

3.放入葱蒜爆香,煸炒出香味。

八珍炒糕的做法

4.倒入各种配料,加入盐糖,料酒。蒜汁,姜汁煸炒出香味。

八珍炒糕的做法

5.加入水烧开。

八珍炒糕的做法

6.准备500克地瓜粉放盘里,100克木薯粉放一起,放水泡着备用。

八珍炒糕的做法

7.水开后加入味精,盐调味。尝试一下味道,可以咸一点,因为地瓜粉还没放,

八珍炒糕的做法

8.把热汤舀点起来放碗里备用。

八珍炒糕的做法

9.倒入弄好的地瓜粉,翻炒均匀,这时候练手劲的时候到了,边翻边看,

八珍炒糕的做法

10.感觉太干加入一勺刚才舀起来的热汤继续翻炒。一直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感觉快熟了。

八珍炒糕的做法

11.这时加入花生仁翻炒均匀。

八珍炒糕的做法

12.开始加入爆香的花生油翻炒至熟。

八珍炒糕的做法

13.洒入葱花,芹菜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八珍炒糕的做法

14.装盘了,一盘美味的八珍炒糕完成了,着都留口水。赶紧吃饭吧!

八珍炒糕的做法

崇庆寺佛像造像艺术,不可多的十八罗汉雕像,珍藏版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的紫云山山腰,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址规模不大,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

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现走偏门,经方丈院,过月亮门而入寺院。寺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

殿内佛坛上供奉着面相圆润、体态端详的释迦三尊,中尊释迦如来的金色背光细密繁复、华丽无比(明代补塑),二胁侍菩萨的船形背光如扶摇升腾的火焰,细部缀饰繁花似锦,宋风犹存。

释迦牟尼佛

文殊菩萨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九脊殿式屋顶(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破子棂窗,四周檐柱向内倾斜,形成侧脚,角柱增高,造成升起,使屋顶荷重向当心聚集,以增强建筑的稳固力。檐下柱头间阑额、普拍枋俱全,柱上仅施柱头斗栱,无补间铺作,简洁疏朗,古朴大方。斗栱栱头卷瓣显著,斗幽较深,制作手法尚袭唐代遗风。千佛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架绝大多数构件为宋代原构,结架合理,制作规范。

普贤菩萨

观音菩萨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九脊殿式屋顶(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破子棂窗,四周檐柱向内倾斜,形成侧脚,角柱增高,造成升起,使屋顶荷重向当心聚集,以增强建筑的稳固力。檐下柱头间阑额、普拍枋俱全,柱上仅施柱头斗栱,无补间铺作,简洁疏朗,古朴大方。斗栱栱头卷瓣显著,斗幽较深,制作手法尚袭唐代遗风。千佛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架绝大多数构件为宋代原构,结架合理,制作规范。

三大士像

观音菩萨与普贤菩萨

千佛殿梁架,既无虚设构件,亦无重复配置,技巧娴熟,手法洗练,负重均衡适度,结构合理有力,是我国宋代小型殿宇中具有代表性的遗作。殿顶琉璃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窗棂式样苍古,仍为宋人旧作。殿内佛坛束腰须弥式,束腰剔地突起雕花草纹,间柱上雕兽面,乃宋制无疑。坛上一佛二菩萨及背面侧座观音像,虽经后人重装,面相、衣饰、手法以及华丽无比的泥塑背光为明代雕塑,但彩塑的布列位置,躯体造型,头上发髻等,仍保留了宋代风格。

观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三大士殿,俗称西配殿,也叫罗汉殿,西阔三间,悬山式顶,虽经后人修葺,外观已为清式风格,而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内佛台较低,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与俊秀而清逸的菩萨聚集一堂,刚柔相济,风格迥异。佛坛前沿砖雕束腰处,留有两方刻字,铭记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证实了塑像制作的确切年代,历经九百多年,保存完好,这在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史和雕塑史上,确为难得的珍品。

— 罗 汉 像 —

诸罗汉姿态无一雷同,但都具有真实生动、神情活现的特点,服饰线条婉转自如,疏密有致,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体格肌肉合情合理,具有浑厚质朴、洗练明快、形神俱妙的宋塑特征。这些罗汉让我想起了北宋画家李龙眠笔下的作品。

有一尊年长的罗汉,他的脸饱经风霜,有深深的皱纹,脸上的筋肉毕现,眼睛里散发着深邃的目光,现愁苦之容,是一幅具有肖像风格的杰出雕刻。透过面部的神情,你能感受到他信念的坚定和洞悉世情的深刻,以及体察人间疾苦的悲心。罗汉已是解脱之身,本已不假他求,但仍悲悯世人之无明,有感于众生之苦而面露愁容,这才是觉者活脱脱的生命。久远古代的人们,竟能那般生动地展现充满人性的内心世界,令人惊叹不已。

另外一尊罗汉的外表年纪并不大,面容俊逸饱满,一腿踞坐,自然张开的右手置于膝上,一腿踏于台座底端,无论从面部的表情,还是身体的姿势,那种舒展利落的姿态、透脱自在的心境和潇洒物外的志趣,都充分地显现了出来。由于恰好位于窗口,光线透过窗棂洒进来,让这尊罗汉的身影沐浴在阳光里,显得圣洁而平静。衣褶的线条纹路深刻清晰,僧袍下摆舒卷自如,彩色的泥巴居然营造出飘荡的动感,越发让人感叹塑者的鬼斧神工!

罗汉像的至高追求,不仅是外形刻画的准确,更重要的是神情状态的呈现,于平凡人的躯体中,经由艺术的升华,传达超凡入圣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迪。这些罗汉像就是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里的作品,是优秀的技艺在工匠的灵魂深处的开花结果。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南侧,三开间,悬山顶。殿宇较小,结构简单,檐头斗栱四铺作。殿顶琉璃及门窗装修,皆为明代遗物。殿内塑地藏菩萨及侍者,左右塑十殿阎王,两山墙塑六曹判官,上部悬塑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殿顶脊刹背面龛内题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钟烧琉璃一堂。"殿内脊板下墨书题字:"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丙辰月癸卯日崇庆寺建立十王殿僧……"两处题记,为研究该殿建筑与彩塑确切的年代记录。

—十 殿 阎 王 —

整个寺院,彩塑华贵而庄重,建筑古雅而幽静,院内正殿阶前甬道两旁,各有一丛千年牡丹花。如果四月到此游览,还会欣赏到鲜艳盛开、芳香四溢的宋代牡丹。

崇庆寺南面不远处还有一明代庙堂,曰"灵贶王庙",为祀奉羿的殿堂,也称前寺。庙内建筑完整,碑刻多通,庙前山坡上有白皮松40余株,树冠不大,造型奇特,树龄500余年。灵贶王庙与崇庆寺,一前一后,一宋一明,一佛一道,反映出当时紫云山的宗教繁荣景况和乡民信仰文化意识。

以上图文字整理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46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