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毛顺生夫妇合葬墓

毛顺生(1870-1920)、毛文氏(1867-1919),系毛泽东之父母。这两位老人的灵柩于一九二〇年一月合葬在此,坐西北,朝东南,原墓仅土堆土圈,解放后立碑为志,按照本地习俗,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湖南省韶山区进行过修整,改建成砖石水泥结构,一九八九年八月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再次修缮。现墓高0.5米,底径5米,碑为汉白玉质,,毛顺生夫妇合葬墓,毛顺生夫妇合葬墓简介,毛顺生夫妇合葬墓-湘潭市韶山市毛顺生夫妇合葬墓

大同明代懿王夫妇合葬墓墓志考

大同明代懿王夫妇合葬墓墓志考

毛顺生夫妇合葬墓

《文物世界》

2001年05期

李白军 高峰

高松 古顺芳

1994年10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208国道东侧即大同城东马铺山南坡下发现一处被盗砖墓。接到报告后,我们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墓室因历代多次被盗,扰乱严重,现仅存墓志和一些棺木、黑瓷残片。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83。,砖券单室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平面长方形,南北长8.2、东西宽5.6米,左、右、后侧墓壁筑有壁龛。墓室四壁底层均平铺石条二层,其上又以灰色素面条砖一顺一丁垒砌,白灰勾缝,然后起券、收顶,铺地砖两纵两横,通缝平铺,其规模在同期明墓中是比较典型的。左侧壁龛高1.64、宽0.88米,右侧壁龛高1.72、宽1.32米,后壁龛高1.2、高0.34米。墓道朝南,用条石横砌封门。

碑形墓志3通,镌刻年代分别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七年(1538年)、二十九年(1550年)。其中墓室中间为代懿王,左侧为王妃吴氏,右侧为王妃张氏。

代懿王墓志由汉首玉碑身和碑座组成,通高1.6、宽0.72、厚0.2米,上圆下方。碑座上面四边斜杀,长0.85、厚0.47米,碑额篆书“圹志”二字,正文刻楷书16行,满行24字,共262字。碑阴篆额“纪实”二字,正文楷书17行,满行28字,共140字,字迹端正隽秀,清晰可辨,录文如下:

代王圹志

王,讳俊杖,乃代思王之长子也。母妃王氏。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生,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二日象封祖舟。嘉靖六年十月十六日以疾薨,享年四十八岁。妃张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挥张源之女。生子五人。长充耀,封泰顺王。充?,封河内王。充煜,封富川王6充焼、充刎俱未封。女三人。长封灵寿郡主。望江郡主、成章郡主早卒。孙男三人,孙女四人,俱未赐名。.讣闻,上辍视朝三日,遣官致祭,赐谥曰懿,仍命有司治丧葬如制,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及文武衙门皆致祭焉。以嘉靖七年秋七月廿八日葬于采掠山之原。呜呼!惟王宗室至亲,享有大国,茂膺封爵,富贵兼隆,夫何一疾逐至不起,岂非命耶?爰述其概,纳诸幽圻,用垂不朽云。

嘉靖七年岁次戊子秋七月廿八日立石

碑阴刻文

代懿王妃吴氏志石,通体汉白玉,通高1.54、宽0.79、厚0.23米,碑座四周饰龙纹,志石圆首篆书“圹志”2字,正文楷书15行,满行21字,共262字。录文如下:

代懿王妃吴氏圹志

妃吴氏,大同人,父钊,母周氏。嘉靖十年八月初一封代懿王妃。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四年十一月初五日,享春秋六十一。子充燿,嗣代王,妃周氏。孙男一,廷琦,封泰兴王;孙女二,长封太和郡主,配仪宾张邦基。次幼。讣闻,上赐祭"口,命有司营葬事如制,昭圣恭安康患慈寿皇太后、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暨中宫皆致祭焉。卜本年九月十三日合葬于采掠山代懿王墓。呜呼!妃以淑质选配亲藩,享有荣封,贵富兼备,慈以寿终,夫复何憾。爰述其概,纳诸幽圻,用垂不朽云。

嘉靖戊戌年季秋十二日立石

代懿王妃张氏志石,通体汉白玉,周饰龙纹,通高1.43、宽0.73、厚0.2米,志石圆首篆书“圹志”2字,正文楷书16行,满行24字,共288字。录文如下:

代懿王妃张氏圹志

妃张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挥受中城兵马张源之女。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三日册封为代懿王妃,嘉靖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寿七十岁。子五人,长充燿,嗣代王,妃周氏。次充炊,封河内王,妃史氏。充煜,封富川王,妃彭氏。充烷,封宝丰王,妃曾氏。充畑,封场山王,妃张氏。女二人。长灵寿郡主,配仪宾李时熙。望江郡主,配仪宾李应春。孙男一,廷琦,袭封代王,妃陈氏。孙女二,长太和郡主,配仪宾张邦基。次庆云郡主,配仪宾高邦暨。曾孙男一女一,俱幼。讣闻,上赐祭,命有司营葬如制。公主皆遣祭焉。以嘉靖二十九年七月廿九日合葬于采掠山之原。呜呼!妃以贤淑作配宗藩,蚤受荣封,享有贵富,寿考令终,夫复何憾。爰述其概,纳诸幽扩,用垂不朽云。

嘉靖庚戌年孟秋廿九日孙廷琦立石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代懿王朱俊杖和他的两位王妃吴氏、张氏。朱俊杖生于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1480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册封代王,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十六日病死,享年48岁。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二十八日由长子充燿安葬于采掠山。

代懿王朱俊杖生活在明代中期,一生中政绩平平,但他却经历T大同的甲申兵变,在出土的圹志中也记載了这一史卖,为研究大同的地方史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里,有必要就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发生兵变的原因做一简单陈述。

在这种情况下,嘉靖帝于十一月十九日任命户部左侍郎胡瓒为提督宣大军务,都督鲁刚充总兵官,选调蓟镇、京营及宣府精锐兵马进驻大同地区,相机剿抚。十二月中旬,大同总兵桂勇根据胡瓒命令,密令千户苗登诱捕了兵变领导人郭鉴十一人,并随之杀害。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广大士兵的愤怒,他们在郭鉴之父郭疤子的带领下,群起围攻千户苗登和总兵桂勇住所,并把苗登和桂勇家属全部杀死,焚烧了他们的住所。在这次混战中“在同叛卒聚众围代王府,迫王具奏请赦,声言若不获赦,当尽灭王”(《明世宗实录》卷46),但懿王以死相拒,忠贞不一,后携带家属微服逃往宣府。嘉靖四年三月十一日兵变平息后,代王返回大同并受到皇帝慰谕。

明代正德年间张钦纂修的《大同府志》卷四陵墓有关代王墓的记载:“代简王墓在城东十里采掠山,代戾王墓在府城东十里采掠山,代隐王墓在府城东五十里采掠山之原,代懿王墓在府城东采掠山祖陵右”,清顺治九年的《云中郡志》卷三也作了记载:明代简王墓,郡城东十里采掠山,戾王墓,采掠山;隐王墓,城东五十里采掠山之原;惠王墓,城东十里马铺山;思王墓,马铺山;懿王墓,釆掠山;昭王墓,采掠山;恭王墓,釆掠山;定王墓,采掠山。清代道光年间的《大同县志》载:代简王桂墓、戾王逊鬧墓、隐王仕缠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充燿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铉墓都在采掠山。惠王成炼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这三处史志均对懿王墓葬在釆掠山作了明确记载,而发掘证实懿王墓就葬在大同城东北十里马铺山是毋庸质疑的。

张钦纂修的《大同府志》明代正德年间成书,而懿王是在《大同府志》成书后死去,那么《大同府志》对懿王墓的记载肯定是错误的,而清代《云中郡志》、《大同县志》、《山西通志》都是参考《大同府志》,作岀了有关大同明代陵墓的记载,这样,就无法避免和造成了修志混乱,致使部分史料以讹传讹,直至今日仍然沿袭志书。懿王墓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佐证,势必成为明代诸王墓考察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将以懿王墓为坐标,顺蔓摸瓜对其它代王墓葬进行深入、反复的考古调查,以便更好地保护好这批明代诸王墓葬。

(作者工作单位: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程霞夫妇合葬墓志铭》考释

《程霞夫妇合葬墓志铭》考释

符少武提供原材 周流宗整理

程公海天暨德配郭孺人合葬墓志铭:

公姓程氏,讳霞,字海天。伊川二十五代孙也。十五代祖讳仕谦,始迁永之锦阳川。六传至光禄大夫任陕西、兴汉等处挂印总兵大功公,寔公之曾祖也。祖讳恬,候选中书;父讳邦冯,太学生。母郭太孺人,生公兄弟二,公居长,弟讳霁,乃余姊丈也。

公生有隽才,幼失怙。弱冠即理家务,卓有干济,不幸早逝。德配郭孺人,洛邑进士官太仆寺正卿兴言公元孙女,太学生赠文林郎鑫公女,岁贡生赠奉政大夫炳若公、太学生赠奉政大夫九如公胞姊,进士现任西安府宁陕厅抚民同知维暹、举人莲荪胞姑。毓秀名门,阃德尤茂。公殁时,孺人年方二十有一,仅遗一幼女。矢志守义,称“未亡人”。主中馈,事姑以孝著。抚胞弟霁子长谦为嗣,乃予姊出也。长谦娶张氏,嵩邑庠生景源公长女。女适洛邑太学生郭公汝桥之三子。孙男一:名聿修。生甫逾月而乃父丧。孺人抚之倍加珍惜。长,为娶张氏,本邑布政使理问芝祥公女。

其尤可称者,予姊早亡,续娶雷氏,生子名长升,方五岁。夫妇相继俱逝,孺人代抚遗孤,恩勤曲至,卒使与孙皆至成立,并为延师课读不坠,家传亦素明大义。曷克若此。有曾孙四,皆头角崭然。曾孙女一,未字。侄长升今已有子,门祚日以强盛,谓非天之报欤?他日者人文焕发,光及泉壤,辉流彤史,可拭目望之矣!

公生于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丑时,卒于乾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午时,享年二十有五。孺人生于乾隆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巳时,卒于嘉庆二十四年七月初三日午时,享寿六十有九。公昔已纳竁(cui,墓穴),孺人淹柩于家,兹卜于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并启公榇(chen,棺材)合葬官庄村西祖茔。爰叙而铭曰:

誉望早著宜高骞,事业未就啬以年。六鰲八柱仰闺媛,完贞白首家始延。佑启后人福泽绵,有终含笑觌(di,相见)重泉,千秋万亿乐斯阡。

孙:聿修勒石

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眷弟宋象贤顿首撰文

辛巳科举人候选知县内侄郭莲荪顿首书丹

【考释】

这是一块出自东宋乡丈庄村(原为程家庄)的墓志铭,呈方形,长45cm,宽41cm,约650字,当时应置于墓窑内。笔者仅见长水符少武所藏拓片,未见全貌。该墓志铭记载的年代为清朝道光九年(1823年),所志之人为丈庄村程霞暨夫人郭氏。其中主要记载了程氏夫妇的显赫家世以及程氏弟兄两个家庭互相帮扶、郭夫人矢志抚孤、终致家业兴旺的感人事迹。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列女》记载:“程霞妻郭氏,洛阳郭鑫女。年十四归程,即以孝闻。二十而夫殁,乃事孀姑,寝食相依十余年。霞弟生子长谦承嗣。氏告姑曰:夫有子,媳可死矣。姑闻氏言,惊以成疾,氏乃止。事姑抚孤,守节历三十年。”

据该墓志铭所载:程家有弟兄二人,长程霞,次程霁,为程颢的二十五代孙,也是丈庄的始迁祖程仕谦(十五代祖)之后裔。其曾祖父为陕西、兴汉挂印总兵程福亮(字大功),祖父为程恬(候选中书),父亲为程邦冯(太学生)。

程霞之妻郭氏出自洛阳的名门望族。其祖父郭兴言为明万历丙辰科(1616年)进士,在明末崇祯年间任太仆寺正卿(从三品);其父亲郭鑫为太学生,赠文林郎(正七品)。她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郭炳若,为岁贡生,赠奉政大夫(正五品);一个叫郭九如,为太学生,封奉政大夫。她还有两个内侄,一个叫郭维暹,为清道光癸未科(1823年)进士,当时任西安府宁陕厅抚民同知(正五品);一个叫郭莲荪,是辛巳科(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候选知县(正七品)。

按说,这个家庭应该是夫荣妻贵,门当户对。可偏偏幸福的家庭多遭不幸,程霞25岁早亡,郭氏膝下仅有一幼女。无奈,程霁把自己的孩子程长谦过继给她,郭氏含辛茹苦把这一男一女抚养成人。长谦娶嵩县张景源(庠生)之女为妻;女儿嫁给本县太学生郭汝桥之三子。长谦生子名聿修。然而,这个刚刚建起的家庭再遭不幸。孩子刚过满月,而其父早亡。郭太夫人再次肩负抚孤重任,终将孙子抚养长大,娶本县布政使理问(从六品)张芝祥之女为妻。

更让人敬佩的是,其兄弟程霁之妻宋氏也因病早亡,他续娶雷氏,生子长升。没想到孩子刚满五岁,其父母就撒手人寰。抚孤重任再次压到郭太夫人身上。郭氏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抚育这个孩子,并为他延请教师,课读不坠。后来程家竟发展到曾孙四人,均已崭露头角。另有曾孙女一人。长升也有了孩子。其家族逐渐强盛起来,这难道不是老天睁眼,好心得好报吗?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个家庭肯定能够兴旺发达,人文焕然,光宗耀祖,流芳百代。

程霞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二十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二十八日,年仅25岁。

郭氏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月十二日,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初三,享寿69岁。

由于程霞死葬较早,老夫人亡故后,暂时淹柩于家。10年以后于道光九年(1829年)十二月十三日才将两人起坟合葬。

为该墓志撰文的是程霁的妻弟宋象贤;书写的是郭夫人的内侄郭莲荪;立碑人是其孙儿程聿修。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墓志和墓志铭是有区别的。墓志一般只叙述人的生平简介,而墓志铭在最后都有铭文,也就是用诗咏的形式高度概括人一生的功德业绩。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现在合肥李鸿章享堂其夫妇合葬墓,其实已非原墓!原因是这样的

仕在直隶府、逝在贤良寺、屍在合肥东——这种说法虽不尽准确,但却是对李鸿章(见下图)一生的总结。以“淮军”发轫,年届四十岁的李鸿章最终迎来了自己仕途上的大踏步,在大清扬名天下,随后他也成为了大清朝的中流砥柱,为中兴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奈何大清的天下早已是风雨飘摇,尽管李鸿章竭尽全力地想要让其再度焕发生机,最终却也只是扮演了一个“糊裱匠”角色,大清王朝依然是一个“风一吹就破的花架子”!

1901年11月,李鸿章在代表清廷签订下《辛丑条约》后不久,就突然吐血而亡,死前极为凄凉地悲吟“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坟”……慈禧太后特赐5000两白银治丧,并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清朝期间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李鸿章一人。李鸿章逝世后的第二年,清廷下特旨将保定“淮军昭忠祠”中轴线上的一路建筑改为“李文忠公祠”,即保定的李鸿章享堂(见下图)。1903年初春,李鸿章的灵柩被运回了合肥,葬入安徽合肥东乡夏小郢(现大兴集)。

一里葬三公

李鸿章最终下葬之地,既不是他的出生之地,也不是他家的祖坟之所,那他为什么死后要葬在这里呢?准确的答案是:李鸿章死后之所以埋葬于此处,皆是因为李鸿章平生十分敬仰宋代的包拯!当初在重修包拯墓时,李鸿章还捐献了数千两白银呢!所以,李鸿章墓离包拯墓仅有300来米(1973年迁至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见下图)。

“一里葬三公”说的是在合肥市肥东县撮镇大兴集以西、夏楼房以东,在一里的范围以内,自西向东曾依次长眠着3位大人物:西边是包拯、东边是李鸿章,中间那位众说纷纭。一开始的时候,中间那位被记载为是合肥人、明朝开国将领张德胜(张德胜战死疆场后,朱元璋追封其为蔡国公,谥“忠毅”);后来,这位“蔡公”又被确认为合肥人、明朝理学名臣蔡悉(他曾任明朝湖广、两江、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地方官,最后官至南京尚宝司卿和国子监祭酒,位列九卿)。

李鸿章墓地原址

在现在合肥李鸿章享堂的西区,立有一座顶端长满荒草的土坟。坟前由南至北依次是石五供、石条案、长方形石碑。石碑高约3米,上书“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和赵氏夫人之墓”。墓前甬道两侧由北及南分别有文臣、武将、马、老虎、羊等造像各一对(见下图)——疑为水泥制成,造像比例、外观总感觉有些异样。

其实,这座李鸿章夫妇的合葬墓不是最原始的墓,位置也不是原来的位置。据说,原来具体的位置就是在现在神道碑以南几百米远的地方,即现在合钢厂大烟囱的位置。如今,隔着景区围墙南望,那根大烟囱还在(见下图)……这里面,还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李鸿章墓厄运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上下掀起了炼.钢高潮,李鸿章墓这个位置要兴办一座钢铁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早就对李鸿章墓垂涎三尺,准备趁此机会挖掘坟墓。但由于李鸿章坟墓当时所用的材料是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等,坚硬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想直接打开大墓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后来,他们采用坑道挖掘的办法,绕开了坚固的墓门,从底部打洞进入墓内。

打开了李鸿章和他夫人赵小莲(见下图左)的棺材后,据说李鸿章的尸体上包裹着多层棉絮,保存得不错,依然可以看到他身穿着黄马褂,头枕着金元宝,元宝下面是一本他亲自撰写的自传,身下垫有按照北斗七星方位放置的七枚金币。除此外,李鸿章的陪葬品只有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和一把宝剑。

打开其妻赵小莲的棺材后,发现赵小莲的遗体同样保存完好,身上盖着慈禧赏赐的陀罗经被(据说当时有人竟然把这件宝贝拿回家浆洗一下之后,当作棉被用了)!又打开赵小莲棺材旁放着的那个小木箱,里面又是一个精致的小木盒;再打开这个小木盒,里面居然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后经鉴定这两块“金砖”根本不是黄金,只是涂了一层金漆的黄铜)。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个时候,李鸿章是作为一个卖国求荣的反面人物存在的,以至于他的尸首被拴在拖拉机的后面,直到被拖曳的七零八碎……因此可以推断,如今赫然矗立的李鸿章夫妇合葬墓,可能连一座衣冠冢都不是,只不过是一座“影葬墓”罢了。

对此,各位小伙伴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欢迎在留言区互动交流。想了解更多旅游趣闻,欢迎关注“高兴旅游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42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