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桐泡糍粑

桐泡糍粑

“桐泡糍粑”其实就是米糍粑。名字的来历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一般人家做桐泡糍粑用现成的米粉,一半煮熟,加一半干粉搋匀即可。讲究的家庭是临时磨粉。一半米直接磨干粉,另一半米用水泡上一个半时辰磨成米浆,再加水稀释后倒进锅里煮。煮的时候用干净的木棒不停地搅动,直到米浆变稠成团,呈半透明并开始冒泡,及时端锅离火。把另一半干米粉倒进用开水烫过的大簸箕,煮熟的稠米浆倒于其上搋压均匀,搓成半寸直径的长条,用剪刀剪成各种形状的剂子,下到开水锅里煮熟即可。煮出来的桐泡糍粑,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糖吃,或者拌蔗糖炒着吃,还可以放油盐、香葱、青菜、猪肉丝做成汤糍粑吃,任你喜欢。

糍粑、湘西泡菜、摔碗酒……来洪江古商城可“吃遍湘西”

华声在线官方帐号

筑湘西风味街巷,让文化注入味蕾

图为效果图。

有人说:我爱旅行

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尝尝~

有人说:我要把这里的味道带给更多的人……

因为,这一路上,总有你想不到的味道。

如今,在许多游客的旅途中,除了领略不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品尝各地的美食也成了一道独特的“味蕾上的风景”。

打开湖南食谱,湘西美味种类繁多,但遍布于大湘西的各个城市。为聚齐湘西美食,洪江古商城与“湘西货”联手,利用其资源优势,在洪江古商城烟雨洪江米厂街专门开辟了湘西美食特产街。这里汇集了大湘西的茶馆、酒馆、特产、特色小吃、网红美食、民间艺术与情景演绎等。让游客身覆墨染的青袍,徜徉自明清古巷,再与湘西美食来一场宴遇。

汇聚湘西美食

不必跑遍湘西各地,洪江古商城“湘西货”美食特产街就收藏着整个湘西的特色美食。如溆浦白丝糍粑,拉如丝、白如雪、软如棉;辰溪粉糍粑,香甜可口、绵软舒爽;手工凉粉,一勺莹润、几捻红糖,予人夏日清甜;湘西泡菜,酸酸甜甜、香脆爽口;杀猪粉,鲜香扑鼻;摔碗酒,豪丈酣甜……

美食街打造的“吃遍湘西”与“湘西货”运营宗旨相同。二者完美结合将为洪江古商城锦上添花,将成湘西一绝。归集大湘西极具代表性小吃美食,定位为“穿越明清朝、吃遍湘西味”、“吃湘西美食,唯有洪江古商城”。

如若说洪江古商城是华夏商道的博物馆,那么该美食街则是湘西风味的藏宝库!

古装特色街区

吃货的旅行之道在美食,从一条条特色街区去感受城市文化与风貌是一种极好的城市漫游方式!

身着青衣,轻撑纸伞,结队穿越在这片明清朝古巷中。轻舀一碗凉粉,细嚼一口糍粑,闲来赴铺嗦粉,去时抓手泡菜……惟有完全浸润于古城深巷中,舌尖的那份美食才会发酵出超越食材的味道,那是历史的延绵,那是文化的传承,那是精神原野的葱葱郁郁,那是先辈智慧的古香古色。

整个街区的工作人员皆着古装展现于游客面前,不管是酒吧我大掌柜,还是茶馆的店小二,亦或是正在制作手工凉粉的老师傅,都会叫你一声“老爷”“公子”或是“夫人”“姑娘”, 让你的穿越之旅增添色彩。

游客情景演绎

除却味蕾上的狂欢,“湘西货”美食街还将予人极致的娱乐体验,提供换装情景演绎。穿越在明清朝街巷,你可是“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去洪江当老板”的洪江商人,志比鸿鹄;也可是失落民间的举国王女,倾城姽婳;或是高高在上的明清朝皇帝,唯我独尊;亦可为坐拥财权的高官地主,乘金轿、侍女依,穷得只剩大排场。

游其街、品其食、着其装、饰其角,正是这种沉浸式地游览,才能够在享受欢愉之间,领略美食蕴藏的洪江历史,体味街巷背后的绝代风华。

网红街区打造

千年历史孕育的文化沉淀在古城的街巷、建筑中,秉着“建新如旧”的理念,

拂去岁月的尘埃,让这座古城露出她独有的风貌。

筑就此等佳巷。留有半午晴开的藏青墙瓦,略显不整的青板石路,缝隙间杂糅着霞光与苔痕。将温度与光线勾兑出恰到好处的舒适与慵懒……尝着湘西特色,着有明清风华,再步游在这浓厚文化气息兼氤氲诗情意境的街巷,确实可称得上为人间的一场奢侈之欢。

酣枕于此景,漫赏雅俗。闲来一张自拍,将景致与美食用视频记录下来,让自己的美食之旅更备深度,为自己的生活缀满古道西风。

田才茂/齐雨轩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雷鸿涛]

湖南春节美食|桂东黄糍粑

九派新闻官方帐号

从防风沙到“发财树” 泡桐见证兰考巨变

中国新闻网官方帐号

焦裕禄陵园每天都有许多慕名者到访。 王登峰 摄

(中共百年华诞)从防风沙到“发财树” 泡桐见证兰考巨变

中新网兰考3月31日电 题:从防风沙到“发财树” 泡桐见证兰考巨变

作者 王登峰

阳春三月,泡桐花开的季节。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大门外,一棵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长,已成参天大树。

这棵泡桐树被当地人称为“焦桐”。1962年12月,焦裕禄临危受命,赶赴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当地民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奋力改变兰考贫困落后的面貌,开启了“兰考之变”的征程。

在兰考的470天,焦裕禄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和实施了治理“三害”的决策。

焦裕禄陵园每天都有许多慕名者到访。 王登峰 摄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2岁。弥留之际,焦裕禄提出:“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如今,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已不复存在,沙丘也变成了沃土。当年埋葬焦裕禄的沙滩,现在是焦裕禄纪念园、纪念馆、烈士墓所在地。每天都有许多人慕名来到这里,有的是当地民众,有的是外来游客,还有各地到此学习、培训的基层官员。

焦裕禄纪念馆内,解说员深情讲述着这位县委书记当年的奋斗故事,游客驻足观看焦裕禄因为止痛顶出大洞的藤椅,以及他穿过的缝有多个补丁的衣物。

被视为“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已成为兰考的符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也被大力弘扬和传承。

“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泡桐是中原大地常见树种,成活率高、生长快,适应兰考的盐碱风沙地。焦裕禄当年治理“三害”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沙丘上大规模种植泡桐树。

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初为防风治沙栽下的泡桐树,如今成为兰考堌阳镇徐场村致富的“发财树”。

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的泡桐树,历经沧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 王登峰 摄

走进徐场村,院落里不时会传来乐器弹奏声,让人置身于音乐的世界。在这里,几乎每一处院落都是一个乐器加工厂,并已形成产业链。全村105户家庭,有82户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年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10万台(把),一年的产值可达1.2亿元。仅徐场制作的泡桐面板,就占据了中国95%的市场份额,远销海内外。

从贫困村到“中国民族乐器村”,徐场村靠的就是泡桐树。20世纪80年代,一位上海乐器师傅发现,泡桐板材适合做乐器的音板,而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兰考泡桐,纹路清晰,板材音质好。这位乐器师傅找到徐场村从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供应原料。此后,徐场村的乐器产业便陆续发展壮大。

徐场村村民不仅是乐器的制造者,有的还慢慢成为琴师,开始为专业人员定制高端乐器。琴师徐冰告诉记者,一台高端乐器价格不菲,定制乐器就像装修房子一样,可以精心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专属乐器。

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泡桐树,在完成防风固沙的历史使命后,又一次走到台前,成为脱贫致富的绿色资源。

“三害”治理完成后,贫困成为压住兰考的“一座大山”。2002年,兰考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兰考张庄村,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弯东4公里处。这个当年首先成功防风治沙的地方,一直在与贫困斗争。到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25%。

为了改变贫困状况,张庄村逐渐摸索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路:利用6家闲置农家小院建起“梦里张庄”示范点,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本地特色的农家酒店和9间豫东特色农家客房;以点带面,带动50多户进行乡村游改造;发展120亩小杂果采摘园、140亩的大棚甜瓜种植;进行美食街规划建设……张庄的乡村游产业链初步形成。

如今的张庄村,村集体经济从0元发展到现在的50余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3000元涨到13100元。实现了村里的2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完成嬗变的不仅是徐场村、张庄村,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彻底将“穷帽子”扔进了历史。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兰考县委、张庄村支书申学风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从焦裕禄时期治理“三害”,到改革开放后摆脱贫困,变化的是兰考经济社会面貌,不变的是焦裕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身上的传承。(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42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