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郑州的故事

郑州抗疫德尔塔感人故事

洪灾过后,疫情再至。新一波的捐赠是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据统计,洪灾和疫情期间,郑州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接收社会各界捐款达85亿余元。

郑州的故事

有的企业自身并不强大却慷慨豪迈,一捐就是上百万;有的群众平时并不富有,但关键时刻却倾其所有。

爱心捐赠暖人心,静待郑州“疫”散时。

河南省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药特殊技能专家”尚飞精心熬制了防疫药品,无偿捐赠给一线工作者。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与灾情较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

7月26日夜晚,巩义市米河镇街头。昏黄的灯光下,一对夫妻正在烤面筋摊忙碌:“不卖,只要是来救灾的,免费送!”像这样的小本经营者还有不少,卖鸡蛋灌饼的、茶叶蛋,粉浆面条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竭尽所能,共渡难关。

一位年近70岁的大娘,在抗洪救灾和疫情期间,每天骑电瓶车往返20余公里,为救灾部队官兵和医务工作者送来午餐,看老人不容易,官兵们一再婉拒,情急之下,她竟掉起了眼泪。最后,看到大家吃到她送的午餐,她笑得像个孩子似的。

参与抗洪抢险和疫情防控任务的郑州警备区干事孙彬清楚的记得,他带队从市奥体中心转运一批救灾物资,装卸车的人手不够。工作人员仅仅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1小时内,就有300余名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两个小就装满了24台军用卡车。

无论在哪,人手不够,需要帮忙,只要在微信群里发一个信息,志愿者就会蜂拥而至,挥汗如雨。

血脉相连,守望相助。大灾面前,普通老百姓处处闪烁的人性光辉,把这座遭受暴雨和疫情洗礼的城市暖得滚烫。

洪魔和瘟疫悄然退去,街市的繁华与喧嚣重新回归。驾车行走在都市的街区,结伴上学的孩子喜笑颜开,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电台里再次响起我国新闻发言人铿锵有力的外交辞令: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郑州二七塔的故事

8月12日,郑州闷热,高温37℃。

下午3点,二七广场人流不息。二七塔前,一位身穿绿上衣的老人引起记者的注意。他神情肃穆,立正、敬礼,然后以塔身为背景让人帮他拍照。老人说他叫秦志国,72岁,来自山东沂蒙山区农村。1986年10月,秦老先生曾来过郑州,头件事就是参观二七塔。“我这是第二次来拜访二七塔,她在我心里神圣得很。”老先生说,听说现在二七塔正进行内部改造,无法登临,他有点遗憾。

每天,马裕民都会看到像秦老先生一样面对二七塔表达崇敬之情的人。“有些老太太甚至把塔当成了灵性神物,跪地磕头,许愿祷告。”马裕民是二七塔管理处退休职工,他说这种情景让他们既无奈又感动。

人们对二七塔的情感皈依,体现在心动化为行动上。

“上中学时,我就知道郑州有个二七塔,但是,来看二七塔的心愿却让姐姐抢了先,这事叫我很长时间都耿耿于怀。”郑州市民朱先生回忆,他老家在平顶山一个贫穷的山村,上世纪80年代初,姐姐辍学,打算去郑州学习裁剪。为给姐姐交学费,父亲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头猪,换得200块钱。临行前,父亲嘱咐女儿:“学不成技术就回来,但要替我看看二七塔。”姐姐在郑州待了几天,觉得不适应,于是挑了个晴朗日子跑到二七广场,在二七塔前拍了一张照片带回家。

照片上的姐姐满面笑容,身后的二七塔巍峨高耸。父亲认真地把照片放进相框里,叮嘱家人“谁都不能动”。“当时我又嫉妒又羡慕,闹着要去郑州看二七塔。父亲不准,我哭了一整天。”朱先生说,姐姐的照片让他大受刺激,他把课本里介绍二七塔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到郑州登上二七塔。几年后,姐姐出嫁,那张二七塔的照片当做嫁妆带走了。

坐落在郑州市二七广场上的二七塔,就这样接受着人们的膜拜和欣赏,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拥向郑州的各路客商、游客和普通民众。“据粗略统计,每年登二七塔的人有200多万。”当过二七塔检票员的马裕民自豪地说。 二七塔曾让央视主持人撒贝宁经历了一次难忘而有趣的采访。

2006年8月,中央电视台制作《平安郑州》节目,录制现场邀请了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和市民代表。为测评市民与市委书记之间的默契程度,撒贝宁在任何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请大家任意写下一个人名或地名,但要让所有人一看就知道是郑州。结果揭晓后,市委书记和市民代表的答案完全一致,都是“二七纪念塔”。事后,撒贝宁说“我服了”。

撒贝宁或许不知道,在河南老百姓心里,二七塔早已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塔的地位和作用几乎等同于他们天天离不了的油盐酱醋。市委书记和市民答案的高度一致,可以理解为官方和民间对一座建筑的认可,高度趋同。

作为一个特殊印记,二七塔在郑州城市发展和民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和情感纠缠,让人感叹——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二七塔就走在了传播郑州文化的最前沿,如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超过600万枚的“二七塔”邮票;2002~2003年,郑州印制的二七塔邮资封使用量高达1200万枚;众多商家以二七塔为品牌注册商标,“双塔牌”奶粉哺育了郑州一代人,“双塔牌”油漆曾“刷”进千家万户,还有“双塔牌”肥皂、白酒、啤酒,以二七塔为主打图案的“绿城牌”香烟等,一度让郑州人过着“双塔生活”;省会几乎所有财务人员都使用过以双塔为商标的“二七牌”复写纸;一家剧院的舞台背景是高耸的双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郑州党政机关对外寄出的贺年卡多为二七塔图案;以二七塔图案印制发行的粮票、布票、购物券、参观券、税务发票等20多种票证,如今已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古董”……

值得提及的是,二七塔也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2005年,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财经学院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人在没来郑州前就知道二七塔,近73%的受访者认同二七塔是郑州的标志。

二七塔是发生在郑州的一场政治流血事件的纪念性产物,她的问世散发出耀眼光芒,直抵民众内心……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协会组织了一个100项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活动,河南入选两项,二七大罢工和焦裕禄事迹。”今年8月11日上午,在郑州市文化宫路一间画室里,年近古稀的老画家禹化兴正整理他多年来以二七塔为主题的画作。“我毫不怀疑二七塔作为二七大罢工事件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入选这次国家级纪念项目。”他说。

1926年10月,郑州铁路局工会负责人汪胜友、司文德被军阀吴佩孚杀害,两人的头颅被悬挂在郑州当时的长春桥头,位置就在今天二七塔下。1951年秋,郑州市将长春桥旧址扩建为二七广场,不久建起一座21米高的多面体木塔。禹化兴透露,建木塔最初是为了宣传郑州举办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后来,木塔成为市民凭吊汪胜友、司文德两位烈士的纪念性建筑。

1971年夏,木塔倒塌,郑州市即着手修建一座永久性纪念塔。当年,郑州市革委会抽调全市10多名顶级高手组成美术组,设计新塔造型。禹化兴成为其中一员。

“郑州市革委会主任王辉是建筑行家,新塔是在他的亲自指挥下修建的。”禹老说,新塔面向全省征集设计方案,收到80多份文稿,“我当时在省工人文化宫,负责新塔样式征集文稿展览。老实说,80多个设计都不错,但没有让人心动的感觉。”他说,后来王辉提出“搞双塔造型”的建议,寓意纪念两位烈士。“大家觉得创意不错,几个月后,基本接近现在二七塔形象的设计方案出来了,并且将塔高拔到了63米。”

1971年7月1日,一个飘着小雨的早晨,新二七塔的建设开始了,当时要求国庆节前必须竣工。王辉每天都赶到二七广场督导建造,风雨无阻。禹老透露,二七塔的建筑用材,除白水泥外,从钢筋、琉璃瓦到塔钟都是郑州的地产货,有的材料甚至是临时专为二七塔造出来的。禹老说,负责塔体施工的是郑州市第一建筑公司,在他的印象里,当年的施工如同一次浩大的战役。

当年夏天,二七广场被封闭起来,所有车辆改道行驶,30部施工车辆昼夜不停,300多人的施工队伍轮流干活。同年9月27日,新塔建设大会战顺利完工,一个城市经典就此落成。当年10月1日,流光溢采的二七塔开门迎宾,郑州市民欢欣鼓舞,万人空巷,排队登塔。

“那是当时郑州的第一高度啊,站在塔顶能一眼望到几十公里外的黄河。”马裕民如是描述当天的盛况:成千上万人聚集二七广场,造成上下塔的进口和出口全都堵死,只好调集解放军维持秩序,加强安全,“当天我们早上6点开门,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闭塔下班,5分钱一张的门票卖出去一万多张……” 2004年6月的一天,发生在二七塔的一幕,让马裕民感慨万千。

一位行动迟缓的老人来到二七塔,盯着检票员马裕民问:“你不认识我了?我年轻时经常来这里听东方红。”马裕民认出了老人,连忙替他买了张门票,陪他乘电梯升到塔顶。当浑厚悠扬的乐曲在准点时响起,老人忍不住落泪了,说只有到二七塔,才能听到让他魂牵梦绕的“东方红”。

听二七塔钟声的老人是郑州铁路局一名退休工人。在郑州,无数人对二七塔钟声怀有深厚情愫。“当年,电信局特派7个职工控制钟声,声音是借助机械铜锤敲打钢条发出来的,特别好听。如果塔上钟表走错了时间,马上就有市民打电话询问,弄得我们都很紧张。”马裕民说。

木塔建好那年,马裕民出生;新塔落成那年,马裕民调来工作。“我好像生来就是为二七塔服务的。”老马说,1971年9月,他和31名符合“三好条件”(政治表现好、家庭出身好、相貌个头好)的知青同学从郑州五七农场选调到二七塔管理处,被分配到群工部,做售票、检票工作。“很累,但也很充实。”马裕民讲了一件趣事,来二七塔头三个月,他们想请假洗个澡,领导不准,说“我来一年都没洗过澡,都给我忍着吧”。

和马裕民一同调到二七塔的杨冬菊、刘培珍如今也已退休,当年她俩在接待室工作。刘培珍回忆,当时规定所有人统一穿着蓝白相间的工作服,天天学习“老三篇”,一周回家一次,严格执行婚恋“土政策”——男不满26岁、女不到24岁不能结婚。“就这,我心里优越感老强,找对象还得我挑。为啥?在这儿上班地位高呗!”杨冬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当年,周总理的一次巡访,让杨冬菊、刘培珍终身难忘。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完洛阳龙门石窟,当晚回到郑州。车队经过二七广场时,周恩来坐在车内听到上空飘来东方红乐曲,透过车窗纱看到二七塔,赞赏地说“这么好的建筑,为什么不宣传呢”。

“当时,我们准备了笔墨,想请周总理给二七塔题字,很遗憾,他太忙了,没有登塔。”刘培珍说。

1974年,解放军画报第二期封底率先登出二七塔大幅采照。从此,二七塔雄姿陆续出现在全国媒体,迅速向海内外传播。 二七塔同名网站——二七塔网址之家,是郑州及中原地区主要的网址导航网站,集聚了本地的热门网站和常用网址。

郑州一无人西瓜摊5天获捐10万元,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在郑州有一个特殊的西瓜摊,这个西瓜摊是一个无人看守的西瓜摊,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西瓜摊在五天的时间内收到了爱心人士十万元的善款,这个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感人,这个西瓜摊的摊主是一位老人,因为这位老人的孙女生病了,所以这位老人卖西瓜为孙女赚取医药费,但是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农忙阶段,所以老人回家收麦子去了,只能写了一块牌子,让路人自行购买西瓜,很多人看到这个牌子也深受感动,自发给这位老人捐款。这位老人确实非常不容易,因为自己的孙女患上了恶性肿瘤,所以需要卖瓜给孙女凑医药费,但是因为正处于农忙季节,所以这位老人也需要回家收麦子,无奈之下,选择写一个牌子说明自己家的情况,进行无人售卖西瓜,很多路人看到这种情况,也愿意买一个西瓜帮助这位老人,还有很多爱心人士看到这个情况之后为老人捐款,还有人专门开车去这里购买西瓜并捐款。在短短五天时间内,这位老人也收到了十万块的善款,现在还有很多人为他们捐赠医药费,老人也特别的感动,孩子的母亲也非常感动,她已经把这些捐款人的联系方式记录了下来,说自己以后有能力一定会尽力偿还,这位老人确实非常不容易,他也是非常伟大的一位爷爷,会为了给孙女凑医药费而去摆摊卖西瓜,现在孙女的医药费也筹集到了一些,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背后的故事确实非常感人,现在也有很多好心人会去帮助这家人,会去购买西瓜,还有专门去捐款的爱心人士,非常让人感动的一种场景,这种情况也让人非常感动,非常暖心的一件事。

郑州中原福塔的故事

中原福塔郑州的地标性建筑,又名“河南广播电视塔”在郑州管城区,塔高268米,顶部桅杆天线高达120米,总高度为388米。在郑州谈起建筑,必定会谈到中原福塔。

中原福塔塔楼一百零一层标高265米,建筑面积1142平方米,可用于经营面积940平方米,主要经营项目为高空冒险项目等。在这里,郑州美景尽收眼底。

云中漫步

垂直地面高度281米的高空环形步道,全程106米,宽2.6米,是目前全球钢结构塔建筑上超长的城市高空全透明、无护栏步道,一步一惊心,每一步都能尽情体验漫步在云端的刺激与浪漫。

玻璃滑道

玻璃滑道全长37米,与云中漫步平台相接,可从云中漫步直接体验环形高空玻璃滑道,全景视野快速穿梭在钢铁丛林中,无死角欣赏高空城市风景

该塔可发射40余套广播电视节目,能有效覆盖半径120公里范围内的3600万群众,为郑州及其周边农村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为构建和谐中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

想要了解郑州,想要看郑州,可以选择一个晴天,登上中原福塔一览郑州风光。

下面再附上几张中原福塔美景......

郑州有哪些在历史战争中留下的遗迹

楚河汉界 郑州广武郑州地处中原要冲,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楚河汉界”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对垒郑州广武的故事。广武山有两军对峙之汉霸二王城、“中分天下”之鸿沟。战争的遗迹。官渡之战 郑州中牟东汉末年,袁绍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他自恃地广人众,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亲率步兵10万,骑兵2万,南下攻打许都。曹操被迫以两万的劣势兵力在郑州中牟的官渡与之相拒,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先民们在郑州这块土地上争战杀伐,悲壮惨烈, 已经融汇进历史的长河中,叠藏在文典史籍里,也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民间演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kuaixun/364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