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身边的科学小知识,身边的科学常识

音乐会让孩子更聪明吗?
长期以来身边的科学小知识,人们都认为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治理发育有好处,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实了这种说法。科学家已经发现,音乐教育对4岁到15岁孩子的大脑发育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的香港大学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都进行过类似的研究。香港大学跟踪研究了九十个年龄在六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其中一半是学校乐团的成员,另一半则很少接受音乐训练;多伦多大学则让144个六岁的儿童随机选择一年的兴趣课程,其中包括钢琴课以及其他非音乐课程。研究人员发现,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在数学能力和智商方面都高于其他儿童。

最近加拿大的麦克马司特大学又进行了一项研究,科学家让一批四岁到六岁的儿童接受了一年的音乐教育,同时监控这些儿童的大脑活动情况。科学家发现,与没有学习音乐的儿童相比,这批儿童的大脑发育明显不同,例如这批儿童大脑内与注意力相关的部分变得非常活跃。

研究还表明,那些学音乐半途而废的人实际上也从中获得了好处,只要在儿童时代学点音乐,你就会受益终生。

为什么石英手表走时准确?
现在,大部分复杂的机械手表都被石英手表取代,这是因为一只普通的石英电子表每日误差小于0.5秒,比大部分机械表精确得多。(图4)

石英表也可叫做“晶体振动式电子表”,当电流通过石英晶体时,晶体就会变形“发振”,石英表就是利用周期性持续“发振”的晶体,为我们带来准确的时间。

从1927年开始,石英被应用于大型实验用计时器,但直到上世纪后半段,石英手表才被引入商业领域。当时钟表匠们已经了解了石英的特性,他们的最大挑战是制造出足够小而且振荡频率合适的石英晶体,因为高频晶体太耗电。最终研究人员选择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振荡频率为32768赫兹的石英晶体。

而机械手表由于受地球引力作用,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的偏移会产生位差,加之受外界温度、磁场、震动等影响,因此机械手表很难达到石英手表的精度。

思考消耗体力吗?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苦于思索某个难题的时候,即使没进行什么体力活动,也会感到疲劳。那么,坐着不动苦思冥想会消耗体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人的大脑是一台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机器。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大脑内的数百万个神经元就会相互传递信息,并把大脑的各种指令不停地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些神经元工作的时候当然需要“燃料”。据测算,它们每天消耗掉肝脏储存的血糖的75%,而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

神经元消耗能量有它独特的方式,首先大脑毛细血管壁附近的星形胶质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能量丰富的葡萄糖,并将这些葡萄糖转换成神经元可以吸收的形式。神经元利用这些能量生产神经传递素,并最终形成“思想”。大脑思考得越多,其神经元需要的葡萄糖就越多。

除此之外,大脑为了生存,每分钟需要0.1卡路里的热量。当你集中精力进行填字游戏的时候,你的大脑每分钟消耗的能量则是1.5卡路里。相比之下,人在行走的时候每分钟大约消耗4卡路里热量,而像跆拳道那样的激烈运动则每分钟消耗10卡路里。看来胖人们又多了一个减肥方法——做数学题。

为什么晒太阳有益健康?
维生素D3是人和很多动物生长、繁育、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脂溶性维生素。如果人缺乏维生素D3,将会患上软骨病或者佝偻病。人类可以通过服用维生素片来补充维生素D3,但走出户外晒太阳则是人类最古老、最经济、最舒服的补充维生素D3的方式。

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是这样的:人体皮肤中的一种化合物在接触阳光中的紫外线之后,会形成维生素D的前体(维生素原),维生素原中的两个碳原子会自动重新排列,形成维生素D3。这一化学过程发生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你只要在阳光下晒几分钟,身体吸收的光线就足以制造一个人每天所需的维生素D3。

自己可以在家里用水造雪吗?
既然雪是由水转化而来的,那么在不下雪的冬天,我们可以自己用水制造雪吗?答案是不可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尘埃。自然界的雪形成于大气上层,当空气中微小的水滴遇到冰晶或尘埃等成核微粒的时候,它们就变成了雪。但你在家里造雪的时候,你并没有产生雪所必须的冰晶或尘埃微粒。康涅狄格州一家人工造雪机公司的老板马修皮特曼表示,“在寒冷的天气用家庭水管向院子里洒水,这些水只会在落地之后才变成冰。”

专业的造雪机在洒水的时候同时洒出大量成核微粒,而且它的洒水量非常大,这样才能造出大量的雪。

为什么吃饭之后很多人会犯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吃完一顿大餐之后立即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大脑内分泌的一种激素——食欲激素。当一个人吃完饭之后,他摄取的大量葡萄糖会减少这种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从而让人感到困倦。

人体内的食欲激素是由大脑视丘下部的神经元细胞分泌出来的,因为它能影响机体的摄食行为,并参与血糖代谢,因此被称为食欲激素。后来科学家还发现,这种激素还有疼痛感知、调节心血管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此外它还参与人体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

去年六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丹尼斯博达科夫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人体内葡萄糖水平的轻微改变也会减少食欲激素的活动,并让人犯困。

根据博达科夫的研究,不同食物造成的瞌睡效果也不同,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会大幅增加人体的葡萄糖水平,会使人更加疲倦嗜睡;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效果则差得多。

常吃清淡的食物就不会“烧心”?
不少人在饭后都有“烧心”的症状,即胃部有烧灼样的疼痛感,同时伴有反酸的症状。其实,“烧心”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的正式医学名称叫“胃灼热”。人体的食管末端有一个瓣膜,叫食管底部括约肌。在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后它就关闭起来了。而当该瓣膜软弱无力关闭不全时,便可导致胃酸返流,引起食道灼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胃灼热现象,俗称烧心。

根据传统的观点,人只要常吃清淡的食物就不会出现胃灼热现象;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没有依据。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助理教授劳伦吉尔森表示,人们在传统上认为限制一些刺激类食物——例如咖啡、巧克力、含咖啡因的饮料、酒以及柑橘类水果,就会缓解烧心的症状,但这种说法找不到科学依据

胃灼热产生的原因是食管底部括约肌发生病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状况严重的胃灼热患者只能依靠酸性中和剂甚至手术来解除痛苦,此后一种叫做“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物被科学家研究出来,成为治疗胃灼热的特效药。常见的奥美拉唑就属于这类药物。尽管有了特效药,但很多患者仍把清淡饮食作为防止胃灼热的治疗手段。

不过,在吉尔森的医院里,很多胃灼热病人向她抱怨,饮食疗法并不管用。这一现象让吉尔森下决心去研究饮食疗法的科学依据。她试图找到第一个发现清淡饮食可以抑制胃灼热现象的科学家,但在查阅了两千多篇关于饮食与胃灼热之间关系的学术论文之后,她发现所谓的饮食疗法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据。尽管一些食品(例如碳酸饮料)可能导致食道跟胃之间的肌肉放松(这是造成胃灼热的潜在原因),但吉尔森发现,没有一项研究可以证明食用这类食品会诱发胃灼热,或者证明避免这类食物可以减轻烧心的症状。

虽然科学家没有找到饮食跟胃灼热之间的确切关系,但也有科学家认为,某些传统观念还是有可取之处。佛罗里达州马约医院肠胃科主任肯尼思德瓦特表示,经验之谈还是有好处的,“如果病人发现某种食物会加重烧心的病情,那还是尽量避免这种食物为好。”

身边的科学小知识,身边的科学常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kuaixun/138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